本报连续两天的中国航展一线报道,受到广大读者关注,许多人为中国航空航天与国防科技战线的丰硕成果点赞。“国之重器”背后必有“国之栋梁”,这些研发高新武器装备的年轻人,正在为了祖国和荣誉拼搏。
图说:翼龙-2无人机及系列挂弹 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张龙/摄(下同)
“导弹女神”精益求精
航展上,“上海制造”不可或缺。室外展区东侧有一排防空反导武器就来自上海,射程从超近程到中程、射高从几米到万米,保卫“头顶上的安宁”。而进入室内,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最新研发的猎鹰-70防空系统集搜索、制导系统及导弹于一个平台,可为地面部队伴随掩护,尤其在“雪藏”雷达后,也能用光电传感器“悄悄”锁定空中目标,发起致命一击。这一特色令猎鹰-70系统获得很高的人气,研究院副院长王波兰和同事每天都要为大批观众进行讲解。
王波兰对猎鹰-70充满自信,“这种武器能防御半径约40公里的区域,在低空抗饱和攻击方面居于领先水平。更重要的是,它的研发团队平均年龄才31岁左右,他们活跃的思路和拼搏的干劲,让你觉得干这一行很有意义”。“70后”的王波兰曾入选2009年“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年纪轻轻就担当导弹气动外形设计,被人称为“导弹女神”。她对于自身和细节的要求是出了名的严格,当自己参与研制的便携式导弹送进戈壁靶场时,因工作需要,已是准妈妈的王波兰也来到现场参试。后来导弹成功了,孩子渐渐长大后,王波兰常对孩子开玩笑说:“你也是便携式的。”
“作为一名航天设计师,只要锲而不舍,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提及这些往事,王波兰笑着说。而在猎鹰-70开发团队里,这样的年轻人层出不穷,猎鹰-70试验定型过程,正赶上去年疫情期间,由于往返靶场期间需要隔离,一些要当爸爸的小伙子不得不把思念留在奔驰的列车上,留在渺无人烟的靶场上。“同样的地方,见证了不同型号装备的飞跃进步,如果把当年的便携式导弹的威力定为1,那么猎鹰-70就上了一个量级,而且它是由比我更年轻的战友打造出来的。某种程度上,经历过靶场风沙的‘宝宝’长大了,而经历过靶场考验的团队也长大了。”
参与猎鹰-70研制的青年设计师对自己所经历的困难与艰辛有着清醒的认识,因为航天专业创新的要素中,除了扎实的知识积累,更包括克服技术障碍的拼搏意志。就像他们要在空间有限的猎鹰-70战车里集成相控阵雷达和光电搜索跟踪设备一样,每次铩羽,却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强大,也锻造出后续工作里的冷静和沉着,特别是对任何细节的精益求精,最终成为他们工作中的制胜法宝。
图说: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波兰在展会现场当起“讲解员”
“每次看见自己研制的导弹击落目标,心中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足以消除一切艰辛。”王波兰和她的“80后”“90后”战友的幸福感就是这样纯粹。
“拼命三郎”中国军工
得益于中国航展,航天科技十一院推出彩虹系列无人机已进入不少国家的军警部门,在反恐、平暴、巡边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特别是与彩虹机配套的AR系列专用导弹,更开创世界先例。
“无人机用系列导弹是2005年立项的,从当初六七个人,发展到今天四十多个人,一成不变的特色是年轻人挑大梁,机载导弹的设计师基本只有30多岁,但技术绝对是杠杠的。”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彩虹公司副部长张新伟“如数家珍”。军用无人机及配套弹药研制需要大量诸如机身结构设计、计算机软硬件开发等方面的通用专业人才,他们往往在军工之外的企业能获得翻倍的收入,但“想干一番事业的人,钱绝不是考虑的第一位”。
去年新冠疫情来袭,十一院的无人机重点弹药试验也进入关键期,研发团队在北京总部与高原试验靶场之间建立起超过3000公里的“交通闭环”,参研参试人员在车上吃,在车上住,把能省的时间尽量省出来。开赴海拔4000多米的靶场时,为减少病毒传染风险,保证试验稳妥进行,安排上山的试验团队减到五人,团队中沈凯、孟尧等几个小伙子生生把自己变成“多面手”,干完了平时需要出动大队人马才能完成的任务。
“今天,中国军工为什么像军迷说的那么‘高光’,除了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张新伟说,中国军工人很是“拼命”,“客户有需求,干什么是不讲条件的,这还关乎中国军工的荣誉。”
“无论走多远,都会觉得强大而和平的祖国是那么可爱,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张新伟告诉记者,每当中国技术人员从海外反恐前线国家回来后,总会说这样的话。
新民晚报特派记者 吴健
标签: 科技新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