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雨仔。
马上,麒麟 9000 就要过 2 周岁生日了。
麒麟 9000 芯片是华为在 2020 年 10 月 22 日发布的,首发搭载机型是华为 Mate 40 系列。
作为业界首款 5nm 的 5G SoC,麒麟 9000 的强悍有目共睹。
规格方面,CPU 架构采用一个 3.13GHz A77 大核心、三个 2.54GHz A77 中核心和四个 2.04GHz A55 小核心,GPU 架构则采用 24 核的 Mali-G78。
晶体管数量达到了 153 亿个,比同年发布的苹果 A14 还多 30%,如此豪华的规格,赋予了不俗的性能。
虽说麒麟 9000 在高负载的使用场景中,表现不尽如人意。
但得益于出色的能耗比,在中低负载游戏和日常使用中很可观。
再加上友商的“三条八”翻了个大车,衬托之下,更凸显其实力,在当时绝对对得起“YYDS”的评价。
实际上,不只是被迫承载了情怀的麒麟 9000,麒麟芯片本身就意义非凡。
之于用户,是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于华为,是驱动手机不断向前的灵魂;之于国家,是国内手机处理器的领军。
甭管是不是华为手机的用户,都无法否认麒麟所蕴含的能量。
粗略算来,麒麟芯片的发展也走过了十多年的道路。
2004 年,海思半导体正式成立,成立初期,业务是设计交换机等设备的芯片,并没有研发智能手机芯片。
直到 2009 年,才推出旗下第一款手机芯片 ——K3V1,并在三年后发布其迭代款 ——K3V2。
不知有多少老铁曾用过搭载这两颗芯片的手机,想必用过的人在那时没少破口大骂吧。
K3V1 和 K3V2 这两颗芯片,身为麒麟的前作,可以用“臭名昭著”来评价:
制程落后、加载缓慢、功耗爆炸、发热严重...... 谁用谁糟心。
由于性能被同时期的高通骁龙、三星猎户座、德州仪器吊打了三年,因此也喜提“吊车尾”的称号。
华为连用 K3V2 长达三年之久,一度出了“海思恒久远,K3V2 永流传!”这样的调侃段子。
而华为当年的高端系列 ——D 系列,也因为 K3V2 的拉胯表现,出了两代就被砍掉了。
不少人至今对华为手机 PTSD,就是拜这对“卧龙凤雏”所赐。
不过,拉胯归拉胯,但华为还是坚持在自家多部机型上使用,这为海思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技术,也为日后麒麟的诞生打好了基础。
2014 年,伴随着麒麟 910 问世,属于麒麟的新篇章拉开帷幕。
麒麟 910 不仅是第一款以“麒麟”命名的芯片,也首次集成了自研的巴龙 710 基带,将华为在通信领域的看家本领展现了出来。
此外,在 28nm 工艺制程的加持下,也改善了“K3 时代”功耗过高的问题,诚然性能无法和高通相媲美,但至少能用了。
同年年末,华为发布了冲击高端的力作 Mate 7,搭载麒麟 925 芯片。
作为麒麟 920 的升级款,在延续采用业界领先的 8 核 big.LITTLE 架构的基础上,又提升了大核频率,并集成了命名为“i3”的协处理器。
雨仔还记得在 Mate 7 海外发布会中,当时略显稚嫩的余承东在舞台上紧张得来回踱步。
但是在介绍到麒麟 925 芯片时,却变得坦然处之,言行举止间满是自信。
再到 2015 年年底发布的麒麟 950,代表着麒麟迈向了全新的高度。
麒麟 950 是业界首款采用 16nm 制程的 SoC,这是中国厂商第一次站上了半导体工艺的最前沿。
同时,首次集成了自主研发的 ISP 引擎,实现在影像方面的突破。
也就是 GPU 性能稍微拖了后腿,整体可圈可点,再加上打了个时间差,长期在跑分榜单中领先高通 820。
后来的麒麟 960 和麒麟 970,虽然也具有显而易见的进步:前者提升 GPU 性能,补足了短板;后者集成了自研 NPU,成为首款人工智能移动计算平台。
但缺点同样无法忽视:前者制程停留在 16nm,后者发热量较大。
当时,很多人都以为麒麟陷入了瓶颈,但伴随着麒麟 980 的问世,质疑声烟消云散。
关于麒麟 980 的情况,雨仔就不做过多赘述了,简单概括一下就是:
在它和一系列黑科技的加持下,华为 Mate 20 系列被冠以“安卓机皇”的称号。
华为成功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成为“御三家”之一。
此外,还有两个佐证能彰显麒麟 980 的强大。
一个是在苹果 11 发布会中,在介绍芯片的环节中,将麒麟 980 作为了对比对象。
别看是被比下去的“落后者”,却也间接证明,麒麟得到了苹果的关注。
另一个是在今年 7 月,麒麟 980 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能被纳入到国家博物馆中收藏,说明国家对它的价值是肯定的。
如果说在 980 之前,麒麟是追赶者,在 980 这一代,能基本平起平坐,那么在 990 这一代,则实现了部分反超。
尤其是麒麟 990 5G,宣告了麒麟在 5G 方面成为领导者。
麒麟 990 5G 不仅采用了 7nm+ EUV 的先进制程,还集成了巴龙 5000 5G 芯片,率先支持 NSA / SA 双架构和 TDD / FDD 全频段,是业界首个全网通 5G SoC。
虽说从纸面数据来看,990 相对于 980 的提升,没有 970-980 的提升大。
但光是集成 5G 这一点就非同小可,犹如从 0 到 1 的质变。
再后面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麒麟 9000 了,虽是巅峰之作,却也成为了绝唱。
回顾麒麟这一路走来的历程,称不上一帆风顺,从早期的灾难到中期的落后,遭受过无尽的嘲讽和打击。
好在麒麟不曾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发展,逐渐支棱了起来。
只可惜,在本该有更广阔前景的情况下,被一纸禁令束缚了脚步。
至于麒麟何时才能回归,没有人知道准确的答案。
把希望寄托于美国松口,是不切实际的事情,只能期待国内产业实现突破,摆脱被“卡脖子”的局面。
这注定是一条很难走的路,但只要走过了,将不再受制于人。
跨越山海,终见曙光,麒麟重生,星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