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已经持续较长时间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会延续到今年年底或更久。
这将是21世纪以来,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事件,也就是北半球连续出现三个拉尼娜冬季。
所谓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na”的音译,“小女孩”的意思。气象学家以此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它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如果厄尔尼诺事件很强,就可能导致后续拉尼娜事件持续两年甚至三年。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当前的拉尼娜事件始于2020年9月。随着2022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信风增强,热带太平洋的拉尼娜事件条件有所加强,影响了温度和降水模式,加剧了世界不同地区的干旱和洪水。
世界气象组织预测,当前的拉尼娜事件持续到2022年9-11月的概率为70%,持续到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的概率仍有55%。
其实,北半球出现连续两个拉尼娜冬季很常见,但连续三个比较少见。1950年以来,持续三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仅发生过两次。
这是否意味着今年的冬天将是一个寒冬呢?
据国家气象局介绍,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我国确实有气温偏低的年份出现,冬季气温异常的主要特征为: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
但是,每个拉尼娜事件带来的影响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事件的强度、发展的时间、与其他气候模式的相互作用等等。
拉尼娜也只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外强迫因子之一,我国冬季气候还受到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子的影响,同时大气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另据中央气象台,未来10天(10月30日-11月8日),四川盆地西部、贵州等地累计降水量有15~30毫米降水,此外,受台风“尼格”影响,华南沿海部分地区有50~100毫米降水,部分地区超过100毫米;上述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我国其余大部降水偏少。
未来10天,西北地区、黑龙江、内蒙古东部、江西、湖南南部、广西、广东北部以及四川盆地等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我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基本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低。
标签: 拉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