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异空间之我思我佛!!!

大千世界 100 0

  作者:枫叶一飘逸

  夜深人静。一个人枯坐于阳台,望着窗外的星空呆呆出神……  

  一 想到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人群,人群中的自己,便想到了——佛。   我心中的“佛”是什么呢?是自然的箫声,如云的佛音,山云涛声的静寂,梵我合一的吟唱;既已看透世事无常,不再惊于宠辱纷扰;只有甘于清苦寂寞、淡泊宁静的安详和睿智,而自享受质朴清健之乐趣……   “蜗牛角上争何时,石火光中寄此生。”人生倐如白驹过隙,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何苦为丁点蝇头微利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还有诸如为情所困,为名所扰,烦恼忧愁,生老病死?   究竟,有多少人在活着的时候就真正明白:我们要获得什么?追求什么?而只是像钟表机器似的,上好了发条就走,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走?

  二   人生是苦的。而贪执和痴迷,是苦的缘起。   想到释迦牟尼贵为王子,生活够优越的了。而恰恰正是感受到人生之巨大痛苦,才要抛家弃国、出家修持的吧?据说,他在菩提那一棵毕钵罗树下结跏趺坐,浑然进入禅定境界,经七个昼夜冥思苦想,了悟出人生之真实本质,而觉悟成道。所谓“三乘妙典,五蕴椤严”,正是揭示这一本质,不过“苦”、“空”二字。原来,佛从一开始本质上就是“人学”。在这个世界上,人,始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人,你尽可以及时行乐,尽可以醉生梦死,但永远也遮掩不住骨子里的苦,遮掩不住思想上的空虚,遮掩不住对死的恐惧,也永远摆脱不了五蕴(色、受、想、行、识)所支配。佛之智慧,即在于以俯视人生的高度,冷眼旁观之理性,启迪天下苍生,如何在人生道路上脱离那无边苦海。

  三 佛从来就有小乘、大乘之分。小乘独善其身,大乘普度众生。佛所要普度摆脱的,乃是芸芸众生对于世间一切的贪执和痴迷,即“业”与“惑”也。那么,就只有“空”——四大皆空,按佛所指示的“八正道”修持,非佛勿视,非佛勿听,非佛勿言,非佛勿动,方可超凡入圣、得以解脱,而至那不生不灭的“彼岸”:极乐世界。在那美妙异常的兜率天净土,说不尽的花好桃好,人们将永离诸苦,快乐无穷,佛不仅为我们构建了一种超凡脱俗、高贵莹洁的理想境地,更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宏阔无限的想象的天地。不是说一切有情众生都在世俗“三界”内生死轮回么?六道轮回又分: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那我们不妨把自己的前生后世追溯拓展到太古洪荒宇宙未来;也不妨去任意出入汉唐明清,驰骋日月星辰;也不妨做回恶鬼畜生,体味一番地狱生涯……  不亦快哉乎!

  四   佛崇尚智慧。在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无不处处闪现着佛的智光。仅以我国文化为例,两晋时期的玄佛合流、宋明理学的兴起、唐朝诗歌的空前繁荣,皆与禅宗之大发展不无关联;我们的书画、文学、园林、茶道,大师们的写意、戏墨、心画、心斋、丧我……无不都贯注佛之真义。艺术本是朦胧中的思辨,是雾里看花,空潭印月。若没有点佛心禅气,是很难达到艺术之最高境界的。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佛,世界智慧的遗产不知将少多少?

  五   佛博大而又博爱。讲求“出世”,更讲求“入世”。   在佛教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四大菩萨中,观音大悲,地藏大愿,文殊大智,普贤大行。而特别是观音的遍护众生遍观世间,以及地藏那“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狱中不空,誓不成佛”的执着,留给我们的启迪和思索,难道不是很显而易见的么?“出世”难,“入世”亦难。人啊,你要什么时候才可以轻松一点?

   六  佛强调“自我”。由于四大皆空、甘于清苦的人生观,于天命之事,皆不感兴趣,佛主张“寻找自我,尊重自我,完美自我”;主张“为人处事,一切在于自己”。明朝栖霞山云谷禅师说:“命由已造,相由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只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就是老天也奈何不得.其实,人生即如佛法,始于定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只个心心心是佛”,一旦进入这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的境界,自我乃佛。便吃饭穿衣,挑水劈柴,琴棋书画,行立坐卧,时时处处,莫非佛焉。至此,方能真正获得思想之大解放,精神之大逍遥,生活之大机趣.每当想着善男信女们跪佛拜佛,烧香了愿,那一张张漠然而又迷茫的脸,那一句句仍旧贪名贪利贪生的念念有词,我就忍不住感到深深的疑虑和悲哀:他们是靠近了佛,还是远离了佛?

   旧帖转发,时候久了,重新翻阅它时,不想灰尘蒙面,心里疼楚,轻轻弹去,再执手眼.....

  经典、精致、扣人心弦的灵异小说;惊怖、诡异、寒气森森的真实经历;神秘事物的新鲜报道和理性分析;神秘主义的宗教阐释和哲学探讨。灵异空间,一个汇聚经典精品的异度空间;灵异空间,给你一个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标签: 灵异妙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