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视群雄的李密,为何独服李世民

大千世界 248 0

  李密在隋末诸多起义军首领中,算是资历最老的一个。他参加过杨玄感的反隋势力,而且处于核心层,虽然最终失败,但影响力和知名度无疑很大。加上他精明强干,又是名宦后裔,故流亡投奔瓦岗军后,凭实力也一步步成为了主角;虽说后来在山东、河南的一系列战役中胜负参半,但毋庸置疑是隋末群雄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也正因如此,即使他兵败后投奔长安,面对李渊也依然有傲色,至于其属下,就更不用说了,但唯独他见过一人后,立即“改容”,并深为“叹服”。这个人便是李世民。

  作为李密而言,上至隋炀帝下至平民,可谓“阅人多矣”;年轻时在杨广殿下当差,因长相突出引起隋炀帝猜忌而被逐出,后虽也投过郝孝德、翟让,但从没以他的视角说过谁谁有“九五龙章之姿”。就是见到了很多人认为有“奇相”的李渊,他也没觉得什么。唯独见到李世民后,令他心中一震、叹服不已。究其原因,除了李世民气质摄人,英武雄迈,最基本地应该就是对其能力的服膺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李密本人的弱点很明显——多谋而不善断,耳根子软,往往在重大、关键的时刻会掉链子;其次是性格有犹豫、反复的一面,不够“稳”。而这些弱点正是李世民的优点。在说服李渊从太原起兵打关中的过程中,李世民主意拿得正,从不心驰旁骛,在遇到困难李渊准备返回时,他也能极尽全力来说服父亲,远高出犹疑不定的裴寂等人;而在打薛仁果时,众将准备主动出击、决一死战,可他力排众议,坚决以“疲兵”计来夺取全面胜利,最终获得大胜,一举击垮薛仁果,表现出他能谋能断、能坚持正确谋略以贯穿始终的卓越领导人品质。相比之下,李密就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像最早他率瓦岗军从山东向西移动的时,是非常想一举拿下关中的,就因为听了手下将领的吵吵,结果决定先打洛阳;在对付王世充时,明明知道王世充已处于粮尽状态,完全可坐观其毙、以逸待劳,可就是受诸将主动出击“亮肌肉”的意见影响,放弃了自己正确战略,最后错误出击,造成了极大失败。

  性格即命运。李密很聪明,也会谋划,但很容易受自己性格驱使,去做一些让人觉得反常的事情。比如他开始在杨玄感身边的时候,杨玄感任用了一个叫韦福嗣的人,这个人因为不能断定杨玄感是否能成功,因此给杨谋划时总是首鼠两端,李密发觉后,就给杨玄感建议一定要杀掉韦,结果杨没在意。后来杨玄感失败了,李密却专门去招呼韦福嗣一同逃亡,很让人诧异;还有,被王世充打败后,他手里还有两万多人马,那时徐世勣在黎阳、张善相在襄城,都还有大队人马,本没必要仓促投奔李渊,但他考虑到自己在李渊起兵后牵制了王世充,立了大功,这时候过去应该会有好的待遇,于是暂时放下雄心做了归降者。按说去了以后,好好待着倒也还有不错的未来,可他不满意于李渊给的光禄卿一职,觉得待遇与“绛、灌同列”很羞耻,因而就有了反心。最后几下折腾,竟导致了自己和王伯当身死,很是可惜。

  如李密也像魏征一样成为李世民的班底,虽降格以就、脸面上有些过不去,但英雄惜英雄,一起做事,倒也是一桩快事,一件好事。毕竟,从一个领导者的素质来看,李世民自始至终都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在光明的道路上驰骋,而李密不能,在不能的情况下,要么于险恶的权力角斗场中跟对的人走对的路,要么就只有归隐,别无第二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