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末的农民战争和地方势力争霸中,陈友谅可谓是朱元璋遇到过的最强大对手之一。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拥兵60万发起进攻的陈友谅,一度给朱元璋的集团以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在昙花一现之后,陈友谅的大汉集团便迅速萎靡下去。这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
事实上,陈友谅集团就是朱元璋集团的翻版。双方无论是个人出身,还是发迹历史都非常类似。这也注定了两伙人在长江的中游崛起后,势必首先展开火拼。
根据现存的历史记载,陈友谅本人在青年时代接受一些粗浅的基础教育,并在元末的地方县衙中担任过小吏。在原有社会制度不出现大的裂痕或崩溃时,这样的出身的人是很难有机会跻身高位的。就像朱元璋那样,陈友谅也在后来的元末大乱中投入红巾军。随后利用其它义军集团之间的火拼,坐收渔人之利,逐步壮大了声势。在确定荆湖地区已没有其他强大实力的前提下,开始逐步攻克周围郡县城市,并以国号汉来自居。
由于早期的红巾军核心陨落,朱元璋和陈友谅便成为了红巾军势力内部的两个独立集团。双方都位于长江中游地带,非常容易开始火拼。但从地缘形式来看,陈友谅的地盘比起朱元璋来说是吃亏不少。尽管有很多人会根据历史惯例认为,中游对下游具有顺水而下的优势。但陈友谅集团其实并没有染指上游的巴蜀地区,所以在对下游的优势时,显得非常不明显。
理论上 长江上游势力对下游具有天然优势
其次,陈友谅所处的两湖、荆楚地带,在开发程度和资源汲取方面都不如朱元璋的地盘。后者的控制区大体就在今天的苏南西部、安徽和江西三地,都是历史上较为富庶的农业产区。相比陈友谅地盘内的有限平原耕地,可以出产更多的粮食来用于军需。尽管双方的控制区都是沿着长江和支线水系分布为主,但朱元璋所控制的流域还是大于陈友谅。
再者,朱元璋集团在交通便利上也强于陈友谅。双方同样依仗大量船只进行运输或机动,但陈友谅可以选择的航线覆盖度较低。而朱元璋集团不仅有长江、赣江可用,还触及到了元朝的大运河一段。所以,朱元璋的更大领地面积,就可以方便的将更多物资和兵力也集中到需要的地方。加上境内的平原地势更多,也让地方力量不一定要依仗水系机动。陈友谅实际上控制的多山地形更多,除了水系外很难有及其便捷的大规模交通手段。这不仅限制了他的动员水平,也让其军事行动路线很容易被预判和封锁。
朱元璋不仅控制长江中下游 还可以阶段元朝大运河
在陈友谅与朱元璋的战争中,剧本往往都是一个模式。即陈友谅趁着朱元璋在其他方向作战时,走水路突袭朱元璋控制区内的某个关键城市。如果能够攻克,就继续经略其他地方。但如果进攻受阻,则没有其他备选方案。最终在鄱阳湖被朱元璋用水陆军完全封锁,成为了瓮中之鳖。这其实有很大成分的地缘格局因素。
最后,朱元璋所控制的地区也更有利于自己获得先机的军事技术。虽然同为红巾军出生,朱元璋的部队却可以在淮河流域、浙江西部等地,收获蒙古色目人群留下的各类技术成果。其中既有战争中的战俘,也会有人迫于生计而主动投靠。这就让朱元璋从中后期开始,拥有了其他普通军阀势力所不具备的先进工兵部队。例如进攻苏州时的回回砲技术,其实就源自早年的浙江战役。到后来进入巴蜀,成功击败大夏政权,也有掌握原始火器的因素存在。
鄱阳湖水战其实就是陈友谅集团劣势的全方位暴露
与之相对,陈友谅的地盘就无法同朱元璋的两淮和江南相比。其集团掌握的核心技术就是造船。但这些船只往往为了增大规模而被建造的非常笨重,基本只能够在风浪较小的内湖活动。与庞大的船体所不匹配的,是异常低效的风帆动力系统。为此,陈友谅的船队还必须征发超额的人力来做桨手。结果当然就是自己的船队,会比朱元璋的部队更快消耗掉更多的物资。不仅口粮吃紧,连饮水供养都会出现问题。加之没有成熟的攻城武器技术,在攻打城墙不靠水岸的城市时就表现十分挣扎。
所以,陈友谅的失败其实没有太大悬念。在近乎单挑的状况下,他麾下集团在物资、技术、人力和地缘环境方面都不如朱元璋的要好。若非有长江下游的张士诚等势力牵制,鄱阳湖一类的惨败可能会更早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