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年前的中法战争,让法国彻底实现了对越南的“殖民权”,也让清廷开始了现代化的防务和军政并着手筹建北洋水师。
当时,越南被迫和法国签订条约,但清王朝的影响依旧存在,为了彻底掌控越南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于是,在1883年12月14日,法国对红河三角洲山西的清廷驻军发动了进攻。当时,法国军事行动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山西。
山西的驻军主要是黑旗军,另有7个营的正规桂军和滇军。14日,法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被迫实行了军事反击。只是,统帅临阵逃脱只留下了黑旗军,虽奋力反击却无奈兵力悬殊,最终,在16日山西失陷了。
到了1884年2月,法国继续增派兵力至一万六千人图谋侵犯北宁,筹划给中国军队更大的打击,从而迫使清朝统治者完全屈服。清廷军队由于军纪散涣,将帅无能,连续兵败。3月12日,北宁失守;19日太原失陷;4月12日,法军进驻兴化。
之后,法国利用军事胜利的大好形势,对越南和中国展开了进一步的政治胁迫。6月,法国政府与越南签订最后的保护条约。
清廷得悉前线军事挫败的消息后,大面积更换领导班子,重组军机处,恭亲王奕䜣等人被黜退,以礼亲王世铎代之,并授权李鸿章与法国代表进行和谈。自此,清廷同意法国对越南的“全面接管”,且法国在单方面提出“接防”原清廷驻军。
对此,李鸿章态度模糊并未向朝廷汇报。到了6月23日,法军突然来到谅山附近的北黎(旧称观音桥),要求立即“接防”未果后打死清军代表,并对此地进行了炮击。于是,清军被迫还击,开战两天,清军伤亡惨重。
之后,法军以死伤近百人为借口,不仅要求清廷撤出所有驻越南军防,还要赔偿军费两亿五千万法郎,并要挟以占领中国的海口为赔偿抵押。之后,两国协商未果,法国再次动用武力,这次是中国的东南沿海。
到了8月5日,法国军舰炮轰基隆,但他们的强行登陆计划被击退。于是,法国一边动用军事力量施压,一边不断向清廷重新开价,索要赔款。被拒绝后,两国外交关系正式破裂。8月23日,福州马江以内的中国船舰遭到了法舰的猛烈攻击损失惨重,不仅马尾船厂被击毁,连马尾到海口的海防设施都遭到了破坏。
10月初,法军再犯台湾,登陆基隆,并对台湾进行海上封锁。到了1885年初,法军一边对台北发动进攻,一边侵犯浙江镇海。2月,法军侵占镇南关(今友谊关),由于补给困难,放了一把大火后撤离了。之后,冯子材奉命赴镇南关整顿军务,得知法军将至,筑长墙深挖壕,建起了防御工事。
3月23日,法军对镇南关发起进攻,24日法军翻墙进犯,冯子材带兵冲出墙外,一番激烈交战后,法军败走。之后,清军趁机将法军赶到了郎甲以南,并重伤了当时的东部法军统帅尼格里。
法军战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后,法国总理下台,议会否决追加军费。但是,法国内部的舆论却要向清廷宣战,并支付5000万法郎给越南法军。6月,李鸿章和法国公使签订了《中法条约》,向法国开放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于是,中国国内一片哗然,认为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当然,清廷的腐败无能不用多说。
那么,可为何清廷要在局势利己的情况下和对方握手言和呢?
其实,李鸿章应该看出了清军的“弱点”,法国军舰在海上的“杀伤力”是当时清廷无法应对的,而陆上交战也只是镇南关一战获得了胜利。如果不停止战事,法国是不会罢休的,清军也未必会延续已有的胜利。
其实,看看两军交战的伤亡人数,就可以明显得出孰强孰弱。根据一些统计数据,清军有10000多人,而法军则有2000多人。
其实,鸦片战争已经让西方国家看出了清廷的“名不副实”,但是,当时的清廷有几个人能认识到这一点呢?还以为割一片土地,赔点银子,自己的皇位依旧,自己的官帽继续戴着。要知道,一次挨打就注定要承受更多的挨打。
所以,从那一刻起,中国就已经“输”了,只是大家都不愿意承认罢了。更可悲的是,还不愿意去学习、去追赶,虽然和法国的交手引起了军机处的震动,并有了北洋水师的组建,但在那样的腐朽环境中,再好的船舰、再好的枪支,也发挥不出它的威力。
于是,有人说:和法国签订的条约应是清政府最轻的代价。可是,一个国家的主权被他人侵犯,哪有轻重之说?只是,这样的政权如何护得了一个国家?李鸿章纵是有重振清军的心思,可是,已烂掉的根基却是无法托起这个“宏伟”目标的。
所以,这一段历史只会让后人更加清楚:真正的胜利是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家为“靠山”的,否则,再多的代价都换不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参考资料:
【《论中法战争与清廷议和》、《清史稿·卷四百十一·列传一百九十八》、《清史列传·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