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出现前,大家都是怎么坐的?

大千世界 226 0

  “坐”想必是现代人最常见的行为了,我们坐着吃饭,坐着工作,坐着看电视,就连上厕所,也要坐在马桶上。但在宋代之前,椅子还没有普及开来;宋代之后,椅子才成为一种常见的坐具。今天我们就要来谈谈关于“坐”的知识。

  从椅子的出现说到跪拜礼的变迁

  01

  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

  美国芝加哥美术馆收藏有一幅五代时周文矩所绘的《合乐图》。一些学者相信,此图正是失传的周文矩版本《韩熙载夜宴图》的一部分。而传世的署名“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实际上只是南宋人的摹本,其母本应该就是今天流失于海外的这幅《合乐图》。

  

椅子出现前,大家都是怎么坐的?-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周文矩《合乐图》局部

  那么如果我们来比较这两幅图像,将会发现:尽管从《合乐图》到《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但由于画家生活的时代相隔遥远,使得两幅图像透露出完全不同的时代信息——这不奇怪,画家总是会不自觉地将自己观察到的时代信息绘于笔下,所以在宋人画的汉宫图中会出现宋式建筑 ;而在明清画家画的宋朝仕女图中则会出现明清服饰。

  

椅子出现前,大家都是怎么坐的?-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周文矩《合乐图》局部

  先来看周文矩《合乐图》,请注意一个细节:图中的乐伎都是盘膝坐在地毯上演奏音乐,包括擂鼓的那名乐伎,也是用跪坐的姿势。而欣赏演出的韩家宾客、家眷,则多站立,只有韩熙载本人盘坐于床塌,另一名女宾坐在矮凳上。

  而到了宋人画《韩熙载夜宴图》中,我们看到,五名乐伎都坐在圆墩上吹奏箫笛,一位打牙板的男宾客也是垂足坐于圆墩,韩熙载则在一张靠背椅上盘膝而坐——这个坐姿有些奇怪,也许作为一名老式贵族,他还不习惯垂足而坐。

  

椅子出现前,大家都是怎么坐的?-第3张图片-大千世界


  宋摹本《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五代人周文矩的画面,应该比南宋画更加符合韩家夜宴的实际情形,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 ;而南宋人绘画时,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想象。两幅图像的不同细节,显示出一个信息:宋代以前,即使在贵族家庭,靠背椅等高型坐具还比较少见,人们一般都是盘膝坐在宽大的床塌上,或者席地而坐。

  

椅子出现前,大家都是怎么坐的?-第4张图片-大千世界


  唐墓壁画《宴饮图》

  事实上,唐—五代正是椅子逐渐普及的过渡期。而在此之前,中国人是不习惯垂足坐在高脚椅子上的,一般只使用一些矮型坐具,如“胡床”、“连榻”。连榻是可以同时坐几个人的矮塌,1987年西安南里王村出土的唐墓壁画中有一张《宴饮图》,图上宴饮的唐朝人便是围坐在连榻上的 ;胡床即今天我们所说的小马扎,可折叠,方便携带。北齐杨子华的《校书图》(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为宋摹本残卷)中就出现了一张胡床。总之,当时中国社会流行的家具,如餐桌、书案、坐塌、椅子,都是矮型的。

  

椅子出现前,大家都是怎么坐的?-第5张图片-大千世界


  宋摹本《校书图》局部

  入宋之后,高脚的椅子才在民间普及开来。自此,“高足高座”的家具完全取代了“矮足矮座”的家具,中国人从“席地而坐” 的时代进入“垂足而坐”的时代。今天我们在宋画中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椅子,如南宋画《蕉荫击球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椅子出现前,大家都是怎么坐的?-第6张图片-大千世界


  宋人佚名《蕉荫击球图》

  图中出现的桌子是高型的,椅子也是高足的靠背椅,从其款式看,很可能由胡床改良而来。当南宋的画师描绘“韩熙载夜宴”的场面时,也会不自觉地画上宋人常见的椅子、圆墩。

  02

  跪拜礼的变迁

  高型坐具的普及,触发了改变中国人社会生活方式的连锁反应。比如说,在流行矮足矮座家具的时候,大家围成一桌用餐是不大方便的,因此分餐制大行其道;而高桌高椅广泛应用之后,围餐就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了,因此合餐制渐渐取代了分餐制。

  还有,传统的社交礼仪也被改写。在只有矮型家具的先秦,人们在社交场合都是席地而坐,正式的坐姿叫作“跽坐”,即双膝弯曲接地,臀部贴于足跟,标准姿势就如西安出土的秦代“跽坐俑”。今天日本与韩国还保留着“跽坐”的习惯。

  此时,中国社会通行跪拜礼,因为跪拜礼是自然而然的,由跽坐姿势挺直腰板,臀部离开足跟,便是跪 ;再配上手部与头部的动作,如作揖、稽首、顿首,便是拜。这时候的跪拜礼,并无 后世附加的贵贱尊卑之涵义,只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且,对方也回以跪拜礼答谢。臣拜君,君也拜臣。许多朋友应该都在中学语文课上读过《范雎说秦王》,里面就说到,“秦王跪曰 :‘先生是何言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跪拜是相互的,是双方互相表达礼敬与尊重。

  经秦火战乱之后,古礼全失,汉初叔孙通重订礼仪,“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实际上就是糅入了帝制之下君尊臣卑的内涵,诸侯百官“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所以刘邦在体验了一把繁文缛节之后,不由感叹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后来宋朝的司马光忍不住喷了叔孙通一脸 :“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粃,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不过,此时的跪拜仍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大家还是席地而坐。臣拜君,君虽不再回拜,却也要起身答谢。

  

椅子出现前,大家都是怎么坐的?-第7张图片-大千世界


  秦代“跽坐俑”

  到了高型椅子出现以后,中国人席地而坐的习惯发生了改变,跪拜的动作便带上了比较明显的尊卑色彩——请想象一下,你从椅子上滚到地上跪拜对方,显然透露出以卑事尊的味道。

  也因此,除了“天地君师亲”,宋人基本上都不用跪礼,社交礼仪通常都是用揖逊、叉手之礼。叉手礼为揖礼之一种,宋代《事林广记》记有行叉手礼的手势 :“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着胸,须令稍去二三寸,方为叉手法也。”简单点说,即行礼之人以双手手指交叉于胸前,向对方表达礼敬。

  南宋时,宋朝官员楼钥出使金国,发现被金人统治的汴京人在接待客人时兼用跪礼与揖礼:“或跪或喏”。楼钥说:“跪者胡礼,喏者犹是中原礼数。”“喏”即揖礼,可见依宋人礼仪,日常待人接物是不用跪礼的。南宋覆灭后,文天祥被元人俘至大都,蒙元丞相博罗召见,文天祥只是“长揖”,通事(翻译)命他“跪”,文天祥说:“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礼毕,可赘跪乎?”

  文天祥只揖不跪,因为高椅时代的跪已带有屈辱、卑贱之意,揖才表示礼节。

  

椅子出现前,大家都是怎么坐的?-第8张图片-大千世界


  宋人《朝岁图》局部

  我们从多幅宋画中都不难找到揖逊、叉手之礼。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宋佚名的《朝岁图》,描绘了春节时宋人互相登门拜年的礼节,可以清楚地看出,宋人拜年行的正是叉手礼。南宋宫廷画师绘画的《女孝经图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也有一个场景 :皇后与皇帝、大臣见面,大臣行叉手礼。看来,不管是民间,还是宫廷,人们表达礼节的礼仪都是叉手为礼,而不是跪拜、叩头。

  

椅子出现前,大家都是怎么坐的?-第9张图片-大千世界


  南宋《女孝经图卷》局部

  宋代的臣对君,当然也有需要隆重行跪拜礼的时候,但那通 常都是在极庄重的仪典上,如每年元旦、冬至日举行的大朝会, 三年一次的郊祀大礼,自然是极尽繁文缛节。日常的常朝会也有臣拜君的礼仪,据《宋史·礼志》记录的“正衙常参”礼仪,“舍人通承旨奉敕不坐,四色官应喏急趋至放班位宣敕,在位官皆再 拜而退”。

  但这里的“拜”,是不是就是“跪拜”呢?值得考证。我看过宋人王楙就曾考据说,“古者拜礼,非特首至地然后为拜也。凡头俯、膝屈、手动,皆谓之拜。按《周礼》,辨九拜之仪,一 稽首、二顿首、三空首、四振动、五吉拜、六凶拜、七奇拜、八褒拜、九肃拜。注,稽首拜,头至地也 ;顿首拜,头叩地也 ;空首拜,头至手也 ;振动,以两手相击也 ;奇拜,一拜也 ;褒拜,再拜也;肃拜,但俯下手,即今之揖也。何尝专以首至地为拜邪?”

  再据《宋史·礼志》,淳化三年(992),宋廷申举常参礼仪,将“朝堂行私礼,跪拜 ;待漏行立失序 ;谈笑喧哗 ;入正衙门执笏不端 ;行立迟缓 ;至班列行立不正 ;趋拜失仪 ;言语微喧 ;穿班仗 ;出阁门不即就班 ;无故离位 ;廊下食 ;行坐失仪 ;入朝及退朝不从正衙门出入 ;非公事入中书”等十五项行为列为失仪, “犯者夺俸一月”。由此看来,宋臣常参时似乎并不行跪拜礼。至于君臣日常见面礼仪,当是揖拜之礼。

  从元朝开始,带屈辱、卑贱性质的跪拜礼才推行开来。治元史的李治安教授根据两则元朝史料的记载——《元朝名臣事略》:“……入见,皆跪奏事。”元人《牧庵集》:“方奏,太史臣皆列跪。”——判断出“元代御前奏闻时,大臣一律下跪奏闻,地位和处境比起宋代又大大下降了一步”。“跪奏”的礼仪,跟元朝将 君臣视为主奴关系的观念也是合拍的。

  元廷的跪奏制度又为明朝所继承。据《大明会典》,洪武三年(1370)定奏事仪节,“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朱元璋甚至变本加厉,规定下级向上司禀事,也必须下跪 :“凡司属官品级亚于上司官者,禀事则跪。凡近侍官员难拘品级,行跪拜礼。”

  清代臣对君的跪拜礼更加奇葩,不但大臣奏事得跪下,皇帝降旨宣答,众臣也必须跪着听训。为了避免因为下跪太久而导致膝盖受伤,聪明的清臣发明了“膝里厚棉”的高招 :“大臣召见,跪久则膝痛,膝间必以厚棉裹之”。看来清宫戏《还珠格格》中“小燕子”使用的那个“跪得容易”,并不是胡扯。练习跪拜也成了清代大臣的必修课,“光绪某年,李文忠公鸿章以孝钦后万寿在迩,乃在直督署中日行拜跪三次,以肄习之”。臣下如果跪得乖顺,则官运亨通,大学士曹振镛“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向他讨教为官的秘诀,曹振镛告诉他 :“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不但要跪,还要叩响头,以头触地,叩得越响亮越显示出忠心,“须声彻御前,乃为至敬”。据称,清宫“殿砖下行行覆瓿,履其上,有空谷传声之概”,只要叩对地方,声音便特别洪亮,所以大臣叩见皇帝之前,“必须重赂内监,指示向来碰头之处,则声蓬蓬然若击鼓矣,且不至大痛,否则头肿亦不响也”。

  不但臣见君要跪拜,小官见大官也必须下跪。

  清人况周颐的《餐樱庑随笔》说,光绪初年,工部司员见堂官,“鞠跽为礼”,所以有人以《孟子》中“天下之贱,工也”之句相嘲。但未久,“兵部效之,户部继效之”。又,同治五年(1866),一个叫作杜凤治 的地方官赴广东广宁县当知县,据其日记记录,十月二十四日, “天未明抵广宁官埠,人夫、衙役、书吏、执事人等,均已齐备;天晓即行……将至,城捕厅张公来接。有兵百余人,及三班七房均跪接入城,至公馆暂憩”。知县上任,手下一班人要出城跪迎。好大的官威嘛。

  

椅子出现前,大家都是怎么坐的?-第10张图片-大千世界


  焦秉贞《历朝贤后故事图》之《禁苑种谷图》

  在清代宫廷画家焦秉贞绘制的《历朝贤后故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也再三出现了跪拜皇后的画面,比如其中一幅《禁苑种谷图》,画的是宋代曹皇后的故事,图中女官跪着向曹后献谷。而我们从宋人画《女孝经图卷》上看到的情景,分明并无一人向皇后跪拜。显然是清朝人以自己的经验去想象宋人礼仪。

  03

  从表达礼敬到自示卑贱

  晚清的康有为曾写了一篇《拟免跪拜诏》,对跪拜礼的流变做了一个扼要的回顾 :“(先秦时)天子为三公下阶,为卿离席,为大夫兴席,为士抚席。于公卿大夫拜,皆答拜”;“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到了康氏身处的那个时代,跪拜礼原来所包含的向对方表达礼敬与尊重之意已经淡化,而下跪者自我示卑、示贱之意则日益凸显出来。难怪康氏的朋友谭嗣同要猛烈抨击清王朝 :“繁拜跪之仪以挫其气节,而士大夫之才窘矣 ;立著书之禁以缄其口说,而文字之祸烈矣。”

  所以说,跪拜礼的变迁,绝不仅仅是礼仪流变,背后其实是时代精神蜕变的投影。一位清代人已意识到 :“夫拜跪,细事耳,而所关甚巨。自古宗社之巩固,由士大夫之有气节;气节之能植,由士大夫之识廉耻。” 清人跪得那么殷勤、欢快,无非是士风的退化。如果我们去比较宋代与清代的精神风貌,便会发现它们是完全不同的。

  宋代士臣敢振言告诫皇帝 :“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要求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至于廷争面折之事,更是不胜枚举。而清代的士大夫已全无宋人风骨,竟以获得在圣上之前自称“奴才”的待遇为荣。一名清初的士子观察到,“迩来士大夫日贱,官长日尊,于是曲意承奉,备极卑污,甚至生子遣女,厚礼献媚,立碑造祠,仆仆跪拜,此辈风气愈盛,视为当然,彼此效尤,恬不为怪”。士大夫之卑贱已是如此,草民就更不用说了。

  宋代的平民见官,尽管也讲尊卑有序,但大体上还可以维持尊严,见多识广的京城之民,更是不畏官长,常抓着官府的短处不放,跟官员争长短,也不给领导好面色看。用宋人自己的话来说:“王畿之吏,大抵尚因循,好取誉;民狃悍猾,务不直以乱治,亡所尊畏,侮慢骄狠,或时执上官短长,侧睨若相角,急则投銗。筩(举报信箱),挝登闻鼔矣。”而清代的平民,不但见官得先跪拜叩头,我还在《清代巴县档案汇编》上看到,老百姓向衙门呈交诉状禀词,都以“蚁”或 “蚁民”自称,官府称呼其治下小民,也直接叫“蚁”。人民在官府面前表现得如此卑贱,只怕是前所未见的。因为跪拜礼已经被赋予了强烈的自示卑贱的内涵,康有为才想替光绪皇帝《拟免跪拜诏》。不过事实上要等到清廷被推翻, 跪拜礼才正式宣告终结。

  (本文选自《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椅子出现前,大家都是怎么坐的?-第11张图片-大千世界


  《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