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来说,美甲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现在很多的小姐姐从里到外把自己都打扮的美美的,甚至是头发丝都不放过,那么当然不可能不美甲了,尤其是近几年美甲行业也在国内运营的风生水起。
在之前我们还只是自己涂涂指甲油什么的,就认为自己美爆天了,而现在美甲更是各种各样,有磨砂的,有哑光的,有带钻的,还有带贴纸的,可谓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办不到的。现在人也会留着指甲,然后做各种美甲来装饰自己的双手,同样做了美甲的也基本是要好好保护指甲不被刮花,所以爱美之心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
在很多的历史电视剧中,我们虽然没有见到过哪个古代的女子进行像我们现在这样的美甲,但是我们经常看到他们戴着很长的那种假指甲,我们小时候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学到的,用纸做成指甲的模样带到自己的手上,认为自己就是电视剧里的她们。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代的那些指甲上的奥秘。
我们都说,手是人的第二张脸,古代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对指甲的重视的意识,尤其是在盛唐时期,这个时期已经有了染甲的潮流了,这个时候的染甲并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用化学产品,而是用花进行染甲的,可能有的小时候也用到过,就是用凤仙花进行染甲。
这种是一种特别自然的方法,不会给指甲造成一定的伤害。就是把凤仙花给捣碎了,然后加上明矾,敷在指甲上,小时候经常会用到的,而且但是在晚上的时候染上指甲,用塑料袋之类的东西裹上,再用线缠上,过一晚上就会染在指甲上,这样的话,就不用等到风干了,而且还不用担心他会蹭到衣服或者被子上,等到指甲长长的时候,那些色就会退掉,形成了新的指甲,也不会有什么化学的残留。
除了刚才那种直接敷在指甲上的方法之外,还有也可将丝棉捏成与指甲一样的薄片,放入花汁,等到吸入水分后取出,放在指甲表面,经过连续浸染三到五次,数月都不会褪色。这种方法也是很受用的,虽然比直接裹在指甲上麻烦一些,但是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除了染甲之外,还有护甲,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历史剧中那些娘娘,皇后指甲上带着的长长的指甲片,在《甄嬛传》中,我们有一集看到年妃宫里有合欢香,而甄嬛让安玲珑去看香的时候就看到了用到了甄嬛的护甲,安玲珑对甄嬛说,用用姐姐的护甲。
护甲顾名思义就是有保护指甲的作用,其实他不仅仅有保护指甲的作用,他还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护甲越长就代表这个人的地位越高,因为这是不需要工作的啊,就像现在说的,懒人才会留指甲,因为勤快的人留不了长指甲,干活的时候指甲早就断了。只不过说法不一样,古代是地位高的人才会留长指甲,其实实质上是一样的。
古代的护甲不仅依据长短来看它主人的地位,还从它的材料上也能看出它的地位,古代的护甲有很多种材料,常见的质地有金、银、玉、玳瑁、铜、珐琅等多种材料。肯定有人要问这个护甲这么长,他们春夏秋冬都要戴着吗?不会感到闷吗?
其实是感觉不到的,因为他们佩戴的护甲会利用镂空、錾花、镶嵌等装饰手法,纹样大小由基部到指尖顺势而收,自然流畅,背面多为镂雕,极少封塞,这样可使空气流通,夏季饰戴不致憋闷。所以不仅仅从质地上,还在装饰上也能够区别出来地位的高低。
那么古代女人们戴护甲的话会两个手指都戴上吗?当然不是了,想象一下,如果两手十个手指上都带上了护甲的话,那别说别的了,就说她不用自己做任何事,但是她自己动一下也会感到别扭的吧。所以并不是是个手指上都戴着护甲,那么,到底是哪几个手指戴着呢?一般来说,他们佩戴护甲的话是在除了大拇指之外的四个手指上,这四个手指是根据自己的个人习惯进行佩戴的。
那也肯定有很多人会有疑问,他们戴着像这么长的护甲,自己上厕所或者其他的事情的话方便吗?不会扎到人吗?当然不会了,我们在前面说到,这些戴护甲的人都是地位很高的人,一般的人不配戴护甲,所以他们是不用自己上厕所的,都有宫女什么的服侍着她们,即便是他们去上厕所什么的,当然晚上睡觉的话,他们是不戴着护甲的。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护甲是用来保护指甲的,指甲之所以要保护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很长,所以还是会有扎伤或者是划伤的风险。所以她们虽然不佩戴护甲,但是他们还是会在指甲上涂上一层类似于保护膜的东西,用来防止指甲划伤皮肤啥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仅我们国家有美甲,其他的国家也对美甲很是痴迷,古埃及人就率先用臆羚的毛皮摩擦使指甲发亮,并涂以散沫花汁使其呈现迷人的艳红。在一次考古中有人曾在埃及艳后的墓中发现了一个化妆盒,里面记载着:涂上“处女指甲油”为通向西方极乐世界之用。
英国皇室贵族和中国的清朝皇室都有留甲的传统,保留洁白的指甲表示不必辛苦的工作,象征了地位和权利。拥有一双修长、华丽指甲的人多半属于上流社会的阶层。美手、美甲文化起源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时期,最早出现在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人们将手指、手臂画上各种图案,求神灵赐福,祛除邪恶。
与此同时,从宗教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它的痕迹。中国有很多人信奉佛教,佛的形象在他们心中象征庄严、神圣、智慧、慈悲等。其中十分深入人心的佛便是千手观音。感受到美甲的博大精深了没?还要告诉你,美甲师起源于中国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