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考古队队员在进行考古发掘。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
照片中的燕妮,站在忠县坪上遗址考古工地,灰头土脸;眼前的她,涂着红指甲,一头大波浪卷发,魅力十足。
燕妮是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女子考古队(以下简称“女子考古队”)队长。这支2012年组建的考古队,是中国西部第一支由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考古队伍。
这几年,女子考古队队员从5人发展至11人,开展了10余个发掘项目、10余个文物调查勘探项目的田野工作,并参与了多项大遗址科技考古工作。前不久,这支队伍获得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乘风破浪的“女汉子”
女子考古队队员常常自称“女汉子”——在考古现场,她们素面朝天,能够淡定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
时间回到2017年。“放心,肯定能把你们安全送到家!”一个盛夏的午后,忠县洋渡,天空乌云压顶,江面波涛汹涌,左摇右晃的渔船上,船夫不断安抚着船上的女子考古队队员。燕妮心情忐忑,但她仍压抑着紧张的情绪,安慰同事。所幸,经过半个多小时航行后,女子考古队队员安全抵达了住处。
“这是发掘坪上遗址时最难忘的经历。”燕妮回忆道,2017年6月初至9月底,女子考古队5名成员对忠县洋渡坪上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1010平方米。这是女子考古队首次集体作战,也是女子考古队首次亮出队旗。
“此前,女子考古队的成员都是和男性考古人员搭档工作。”燕妮说,当年,重庆考古发掘任务非常繁重,单位便将坪上遗址的考古发掘任务交给女子考古队独立完成。考古发掘期间,她们和时间赛跑,加班成为常态,最晚的一次晚上10点多才收工。
“考古发掘时,我们几个女性考古工作人员吃住在一起,生活、沟通都比较方便,加上大家所学专业不同,还可以相互学习。”燕妮说。在队员团结奋战下,坪上遗址发现商周、汉至六朝、唐宋3个时期文化遗存,出土240余件陪葬品,获评“重庆市六大考古发现”。
用考古手段还原古人生活
女子考古队一开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起初,这支队伍的5名队员是文物考古研究所女性专业骨干。随着女子考古队取得的成绩越来越多,院方抽调了科技保护技术人员、行政管理协调人员以及后勤保障人员充实女子考古队。至今女子考古队已发展至11名女性成员,涵盖田野发掘、科技考古、器物修复、绘图等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
这几年,重庆考古工作更具科技含量,开始探索动植物考古,还借助三维激光扫描仪、RTK、无人机等测绘设备采集文物全方位信息,开展精细化研究,取得了研究成果。
队员马晓娇和李凤都是女子考古队的核心成员,她们分别从事植物考古和动物考古,填补了研究院该领域研究人员的空白。在马晓娇看来,女性考古工作人员心思更加缜密,可以发现更多动植物遗存,从而更好地还原古人生活。
“渝中区太平门遗址经过浮选(植物考古的一种方法),收获了可鉴定的植物遗存1853粒,分为4种农作物,其中稻谷最多,共1741粒。”马晓娇说,经过分析可以知道,重庆城南宋时期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植粟、黍和小麦。
李凤参与了酉阳何土司城遗址动物考古工作。该遗址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其中家养动物有家猪、水牛、马、狗、鸡等,反映出明清先民对于家养动物的主观选择性。”李凤说。
让考古成果活起来
“田野考古不是终点,如何科学地阐释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才是考古需要解决的终极目标。”燕妮说。
在没有野外考古项目时,女子考古队队员会在单位研究考古成果、撰写考古报告。最近,燕妮正撰写忠县坪上遗址、溪口墓群的考古报告。她说,这两个遗址出土了500多件文物和标本,每一件都要绘图和制卡,计划明年可以撰写完成。
“将文物和标本发掘出土后,还要开展修复、绘图、制卡等研究工作,并定期向公众公布研究成果,吸引大众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真正让文物活起来。”燕妮说,希望女子考古队可以学习前辈考古学家们的优良传统,不忘考古人的初心,为重庆考古事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