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日本侵华十四年,日军在中国各地四处逞凶,却始终没有打进陕西,甚至连黄河都没能渡过,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主要原因是日军没有进攻陕西的必要,其他原因则是进攻陕西实在太过困难。
主要原因:陕西并非战略目标,日军没有攻打必要
抗日战争爆发之时,日军的总体实力虽然在中国之上,但由于其本国实力所限,想要全面进攻并侵占中国,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日军的作战往往都带有极为明显的战略目的,而陕西恰恰不在其中。日军侵华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分别来看看各阶段日军的战略目的。
第一阶段:全面侵略占领东北。“七七事变”以前,日军侵华的目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全面侵占东北,并迫使国民政府对此予以承认。日军之所以会以东北为目标,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一是“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几乎可以说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再加上东北资源丰富,日军占领之后可以迅速扩充实力,并以此作为进攻中国的前沿基地。二是日本此时已经占领朝鲜,从东北三省进攻中国可以确保陆军的展开和后勤补给。三是国民政府正忙于南方剿共,无暇顾及东北。正如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所说,“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当然,日军虽然实际上占领了东北,却并未成功迫使国民政府予以承认。
第二阶段: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正如前文所说,日军虽然实力较强,但想要全面攻占中国实际上并不现实,但凭借庞大的军事实力,摧毁国民政府的抵抗力量,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却还是能够做到的,而这也是日本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原因。为了达到这一战略目的,日军这一阶段主要分为南北两线作战,北线主要是攻占北平、天津、洛阳、武汉等地,然后沿平汉线等铁路南下;南线则以进攻国民政府首都为主要目标,先攻上海,再图南京,此后随着国民政府的迁都,这才开始自东向西展开进攻。不过,日本的这一目标显然没有办法轻易达成,不仅北线日军南下受阻,且由于中国庞大的战略纵深和敌后的不断骚扰,再加上外国援助力度的加大,自东向西进攻的日军很快便陷入了战争泥潭,战争就此陷入了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打通大陆交通线。1943年夏秋以后,随着日本陆军又深陷中国战争泥潭难以自拔,以及在太平洋战场的接连失败,日军的海上交通线被切断,南洋日军开始陷入被切割的困境。因此,日本急需从中国战场寻求突破,打通大陆交通线,从而使各地日军可以贯通起来,以保护本土和东海海上交通安全。于是,豫湘桂战役就此爆发,然而此战的结果远超日军的预料,不仅使得战略目标难以达成,反而陷入了更为不利的困境。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逆转,中国战场也开始迎来转机。
如上所述,自抗战爆发以来,日军的战略目标中,陕西从来都不是日军的主要战略目标,因此在日军兵力本就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自然不会花费过大的力气去进攻陕西。
其他原因: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进攻陕西极为困难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曾说,如果日军选择进攻山西,再由山西渡黄河占领陕北,进而从陕北南下进攻关中、汉中,继而进攻四川,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既然如此,日军为何不选择这条进攻路线呢?原因便在于这条路实在难走。
1、 地形因素。日军进攻陕西最大的地形阻碍,无疑就是黄河这道天险,作为陕西与山西之间的天然阻碍,由于黄河水流湍急,想要渡河只能通过有限的几处渡口,这一点中国军队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因此这些渡口无一不是重兵布防,日军想要渡河自然极为困难。此外,山西和陕西地形本就复杂,日本的机械化部队根本难以展开,而中国军队却占据着地形优势,日军想要进攻无疑极为困难。从1938年到1939年底,日军从府谷渡口到潼关渡口,共发动了大小20多次的渡河战斗,然而始终未能取得突破。
2、重兵布防。在国民政府将首都迁至重庆后,陕西可以说是重庆北方的重要门户,因此战略地位同样极为重要,为此国民政府于1938年11月在陕西设立了第十战区,主要负责的便是陕西防务。此外,陕西还是我党中央所在地,因此设在山西的晋察冀三大根据地乃是经营的重点,而山西又是阎锡山的根基所在,对阎锡山来说同样不容有失。因此,日本连山西都无法彻底掌握,又何谈全力进攻陕西。
3、战线太长。陕西已经地处西部地区,日军如果想要进攻战线实在太长,而当时的中国基础建设本就比较落后,华北、华东地区还好,西北地区基本谈不上有什么铁路、公路交通,再加上大量的敌后根据地,物资补给将会极为困难,这同样使得日军根本无力在山西、陕西发动大规模战役。
如上所述,在陕西并未成为战略主攻方向,且进攻难度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日军无力且同样没有必要对陕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因而使得抗战十四年,日军始终未能攻入陕西。
标签: 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