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丹是清代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第六子。康熙九年(1670),其兄僧格在准噶尔贵族内讧中被杀。次年,噶尔丹自西藏返回,击败政敌,夺得准噶尔部统治权。清康熙十五年,噶尔丹俘获其叔父楚琥布乌巴什,次年击败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二十七年,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继而进军内蒙古乌朱穆秦地区,威逼北京。康熙帝曾3次亲征。二十九年乌兰布通之战,噶尔丹败退至科布多。三十五年昭莫多(今内蒙古肯特山南)之战,噶尔丹主力军被清军击溃,部众叛离。
清康熙三十六年四月,在宁夏河套地区的黄河岸边,康熙终于迎来了葛尔丹的死讯,对于其死因,历史众说纷纭,有记载是服毒自尽,也有记载是死于性交过渡引发的猝死(既腹上死,俗称马上风),也有记载说是死于重性病毒性性病。据传当康熙得知葛尔丹的死讯之时,正在黄河大堤上视察,他当即就跪到了黄河大堤上,拜天谢地,无比庆幸。
噶尔丹为何一定要跟康熙过不去?大有要取而代之在做后金第二的举动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毕竟按照领土,人口,军队方面来算的话,准格尔汗国和清朝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关于这个问题,后来很多人都片面的认为这就是噶尔丹不服从清朝统治,看不清自己实力才发动的战争。但如果我们深入研究的话就会惊讶的发现,其实噶尔丹选择与清朝为敌,很大程度上是迫于无奈的。
为何要这么说呢,这就得从我们现在的邻居俄罗斯说起了。当时的俄罗斯还不叫俄罗斯,那时的俄罗斯叫做沙俄帝国。在我们中国很长的历史时间段里,沙俄帝国是不存在的,这个帝国出现并崛起之时,在中原已经是明朝末期了。但这并不妨碍这个帝国对领土的极度渴望。而沙俄在扩张南下的道路上,和准喀尔汗国发生了武装冲突,两国更是在争夺哈萨克的战争中,让惨胜准噶尔汗国意识到,只要自己想要发展下去,那么和沙俄的战争总有一天会爆发的。
而区区那么点沙俄军队就让自己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如果没有广袤的领土和人口作为自己后备力量的话,自己总有一天要被沙俄吞并。因此为了自己的将来的后路,噶尔丹就把目光转向了当时刚建立不久的清朝。对于噶尔丹来说,清朝绝对是一个比沙俄好欺负的多的对象,理由很简单,一来清朝在中国刚建立起来,立足不稳,民心尚未归附,毕竟那时南明势力还闹腾厉害,如果自己稍微加点柴火,清朝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估计会退让一步的。第二点就是看着清军的军事实力好像也不是很强的样子。
因为在1651年,沙俄一只哈巴罗夫带领的150名掠夺者进入中国执行掠夺任务,为了剿灭这只队伍,宁古塔章京海色带领自己的600人士兵,外加各地自发赶来的地方武装1000多人开始进攻这批沙俄掠夺者所驻扎的乌拉扎村,并于凌晨发动突袭。这场战役虽然清朝获取了胜利,但仅击毙俄军10人,伤76人,而清军则付出676人死亡,800多匹战马的巨大损失。面对如此等等信息,加上当时的沙俄重心已经转向西伯利亚,等西伯利亚征服下来了,那转过头来自己就开始要吃瘪了。因此,如何在这空挡里争取到更多领土,更多人口,更多粮食,就成了噶尔丹急需解决的问题。
当然了,像沙俄索取太危险,那也只能找清朝当出气孔了。而且当时的沙俄也怕噶尔丹在自己征服西伯利亚的过程中背后捅自己刀子,因此也大力支持噶尔丹南下征服清朝。而且这种支持都是现成的,包括先进的武器弹药,更是提供了不少清朝的军事呆板、武器装备差的情报。既以此希望双方死磕,自己搞定西伯利亚之后,好坐收渔翁之利。噶尔丹和康熙对打的此举,只能说迫于无奈,希望割肉于沙俄,取尝于满清,只不过错估了自己实力,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了。
噶尔丹在政治上不是庸才,军事上也颇有建树,他以数十年戎马生涯,东征西伐,战绩显赫;他纵横捭阖,深谋老练,一时成为我国北方草原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领导下的准噶尔汗国也成了17世纪下半叶我国政治舞台上的强大力量。噶尔丹还忠于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原则,直至身临绝境,不贪瓦全,宁可玉碎,也不接受清王朝的招降,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可贵气节。从这一意义上说,噶尔丹不愧是蒙古族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
历史评价噶尔丹失败了,彻底地失败了。这固然与噶尔丹在政治上树敌过多,军事上孤军深入等一系列决策上的失误,以及他与之争斗的对手康熙皇帝和清王朝过于强大有关。最可悲的是噶尔丹与俄国交往的政治、外交实践的失败。噶尔丹本想借俄国力量达到自己与清王朝抗争的目的,但却被俄国利用,反成了俄国与清朝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最终被俄国抛弃时,噶尔丹已与清军正面相撞,势不可收,成为过河卒子,无路可退。当然,噶尔丹的失败,从根本上说,他的行动违背了我国多民族国家走向统一与巩固的历史潮流,到头来不免走上覆灭的道路。从这一意义上说,噶尔丹又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