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敬畏生命》史怀泽
在这个大千世界里,生活着数以亿计的生命,它们以各自独有的姿态,生活在这美丽的星球上,然而科技发达如现代,我们所能掌握的生物信息也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别说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对于茫茫天地,人类知之甚少。
在清人朱翊清的《埋忧集》里,曾出现过这样一个故事:
乾隆间,乍浦海潮不退,海水过塘,漂没庐舍人畜无算。汤山天妃庙前石狮,直滚至都统衙门而止。其后潮退,有海鳅搁住塘坳不去。长数十丈。人争往割取其肉,熬油以代膏火。已而割者渐多,鳅不胜痛,一跃翻身,压死者数百人。
意思是,在乾隆年间某日,乍浦(位于浙江嘉兴)海水涨潮幅度远超往日,导致海水倒灌,冲走无数人畜,就连汤山天妃庙门口的石狮子,都被冲走了。
等到海水退去,老百姓们才出来收拾残局,就在此时,他们竟然在陆地的一处水塘里,发现了一长达数十丈(10丈约为33.3米)的海鳅,于是乎众人纷纷拿着刀,冲去割海鳅的肉(因为它的肉可以用来点灯)。被如此多人割肉,海鳅当然会痛,于是它用尽最后的力气,一跃翻身,活活压死好几百个村民。
那么这个名叫“海鳅”的大鱼,究竟是什么生物?
关于海鳅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载道:
海鰌(海鳅),即海上最伟者也。其小者亦千馀尺,吞舟之说,固非谬也。每岁,广州常发铜船,过安南货易,路经调黎深阔处,或见十馀山,或出或没,篙工曰:‘非山岛,鰌鱼背也。’
从刘恂的记载可以知道,这海鳅,乃古人眼里海中最大的生物,能轻轻松松吞下一艘船,后来还有船夫表示:
此鰌鱼喷气,水散于空,风势吹来若雨耳。
《赤城志·纪遗·海鳅》中亦写道:形长十馀丈,皮黑如牛,扬鬐鼓鬣。喷水至半空,皆成烟雾。
也就是说,海鳅可以喷气,于是现代学者将其推测为“露脊鲸”(成年露脊鲸最大可长达18米)。但古人自然是不知道鲸鱼为何物,他们只知道,这种生物无比庞大,并且性格凶猛,不能随便靠近。
《海错百一录》上书:海鳅(俗字作鰌) ,海鱼之最大而性恶者。有的小海鳅者,色黑掘健中懵。
后来,聪慧的古人还从海鳅身上获得灵感,他们模仿海鳅的外形,打造出一种小型战船。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上书:允文即与俊等谋,整步骑阵于江岸,而以海鳅及战船载兵驻中流击之……乃急命 当涂民兵登海鳅船踏车。
据悉此船行动十分迅猛,其迅如风,其飞如龙。(不过事实上,露脊鲸这种动物游泳很慢,最快时也只是时速5海里)
众所周知,中国古人对于未知神秘的生物,总是充满敬畏,而庞大的海鳅,自然也被他们视为“神物”,认为是“神龙”的象征,所以自从人们发现第一头搁浅的鲸鱼后,便有人提出,要割取它们的鲸须、鲸肉,用来“向龙神问卜”。
后来经过古人的观察发现,这些海鳅(鲸鱼)在搁浅后,通常眼睛都脱落了,他们自然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于是认为鲸鱼的眼睛化作了“月明珠”,而它们之所以会搁浅岸边,是因为“触怒了海神、龙王”,所以受到这种惩罚。很快,这种说法传遍了大半个中国,既然搁浅的海鳅是犯错受罚,那么人们自然不用对它客气,于是乎人们开始分食海鳅。
在永嘉县、海盐县等多地的方志中,均有关于百姓分食海鳅的记载,古人还说,海鳅之肉味美,可比牛肉;他们还发现,可以将海鳅肉熬制成油脂,用作灯明,效果奇佳;另外海鳅的骨头,还能用作建材,美观而坚硬;后来住在海边村民们,还会将其运到其他地区贩卖,赚取一笔额外之财。
仅凭以上这些“优点”,足够古人为之疯狂,后来,但凡出现搁浅的海鳅,只要当地官府不加制止,老百姓们绝对第一时间冲去分食海鳅,这也是文章开头《埋忧集》中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不过对于《埋忧集》中所书,海鳅一个翻身,压死了几百人,笔者还是不太认可,上文中提到,一头成年的露脊鲸,体长不过18米左右,体重则在100吨左右,想一次性压死几百人,恐怕还达不到。不过把露脊鲸换成蓝鲸(体长可达30多米),兴许会出现这一幕。
然而在鲸鱼尚且活着的时候,用刀一下一下割去它的骨肉,如此做法,实在令人难以接受,所幸,清朝灭亡之后,先进的科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人们才对海鳅改观,分食海鳅的景象,终究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可鲸鱼的噩梦,并没有就此停止,因为在当今世界上,仍然存在一种可怕的职业——“捕鲸者”。
根据英国《卫报》报道,仅仅在2018年的夏季,日本就在南冰洋累计捕杀333头小须鲸,其中122头为怀孕母鲸,另有114头为幼鲸。而这组数据,不过是日本捕鲸业的冰山一角,为了捕杀鲸鱼,日本甚至不惜违背国际捕鲸委员会“全面暂停商业捕鲸决定”,多年以来遭受世界各国的谴责。时至今日,蓝鲸等鲸鱼,已成为濒危物种。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史怀泽先生曾在《敬畏生命》中写道:“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在此,惟愿这个世上的伤害能更少一些。
参考资料:《敬畏生命》《埋忧集》《续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