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穷人想要名利双收是非常难的,种地种不出金疙瘩,经商又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唯有读书考功名才是获得名利的办法,为此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考上状元的人就连皇帝都会多看一眼,将公主许配给他们,这样一来,状元的子孙后代一下就从农民变成了皇家子孙,那些后代长大后就算当不上皇帝,也比一般人混得好很多。
不是每一个状元都能娶到公主,但他们至少能当个官,将来的孩子也差不到哪去,明宪宗年间的状元王华,他的儿子王阳明混得比他还要好,开创了“心学”学派,影响力从明朝持续至今,他第十八世孙王书鸿和王书翔也很不错,王书鸿当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王书翔当了高级工程师,他这后代传人全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中国科举制有1300多年历史,截止至1905年最后一次科举,考场上诞生了638个文状元,185个武状元,这823个文武状元不可能每个人的后代都能像王华的后代一样有出息,总有一些人混得越来越差,清朝武状元牛凤山的后代牛师静就混到了以行乞为生。
牛凤山1806年出生,河南巩义市明月坡人,从小就跟着叔叔习武,为了能改变贫穷的命运,他每天不停地练武,他家门前一块300斤重的巨石上面都布满了他手发力的痕迹。1833年道光年间,他凭借真材实料考上武状元,清朝276年历史,他成为109个武状元其中的一个。
牛凤山习武,他的儿子牛瑄却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学起了文科,字画一流。牛瑄同治四年参加科举,本来凭文采是状元,但他的考卷不小心被风吹到地上,给地上的脏东西弄脏了一点,被扣了些卷面分,殿试就得了个二甲第一,与状元失之交臂。看到这,老牛家的后人还挺不错,有会文的也有会武的,可到了牛师静这怎么就衰败了呢?
其实牛家出了牛瑄之后,从第三代开始就青黄不接,爱上了抽鸦片,到了第六代后人牛师静这就彻底失去了家族往日的荣光。牛师静现在住的地方还是140前的清朝老宅,是牛凤山那时候建的状元府,曾经这座状元府是全村最风光最大的府邸,有30多间房子,村子里其他人见了都羡慕嫉妒恨,而现在已经落败到水电不通,只有无儿无女的牛师静在住。
牛师静如今70几了,因为没有孩子年纪又大,再出去打工也不合适了,就靠行乞为生。牛师静的性格很和善,村民都经常帮助他,将多余的饭菜和衣服免费送给他,牛师静非常感谢村民的帮助,当政府的贫困补助金下来,他从来不去拿,他只要有一口饭吃就行,至于钱就留给其他需要钱的人。
牛师静曾经想重振家业,也靠读书考个状元,但他年轻的时候因为一起治安事件被抓紧局子里过,内心受到一定打击。他被放出来后去投奔新疆的亲戚,在那里发展得还行还把母亲、弟弟接过去。
牛师静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后来改嫁了他人,牛师静接受不了母亲改嫁,精神又受到一次打击,变得神志不清,一个人回到了明月坡就再也没有想过读书的事,变成了现在穷困潦倒的样子。
牛家的命运造化弄人,把最好的给了前两代人,把最差的给了牛师静,谁也没想到牛凤山的后人会经历这么多曲折,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子孙后代会沦为乞丐,他有什么想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