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对我国是虎视眈眈,20年后,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策略”,并且从1890年起,日本就把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此外明治天皇每年还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了30万元,又从文武百官的薪水中抽出了十分之一。
彼时的清朝在做什么,清朝通过洋务运动,确实得到过进步,北洋水师还曾享誉国际,只是,清朝廷并没有坚持下去,洋务运动是进步的,但进行得却不彻底,层层剥削的情况并没有得到遏制,而曾展露过雄风的北洋水师,结果却是军资被挪用。
最初建立海军花费了2000万两,然而在1891年,户部尚书翁同龢却主张严禁北洋水师再添加新的“舰、炮、军火”,而北洋水师的负责人李鸿章只能通过在天津的兵工厂生产炮弹。
并且因为经费大幅度削减,北洋水师再不是一开始的北洋水师,燃煤问题解决不了,老旧的锅炉换不了,天津机械局生产的炮弹也不实用,新的战舰也不可能再出现。
在如此条件下,日本举全国之力向我国发难,而清朝廷不知是还活在北洋水师雄风的梦中,亦或是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才是那些朝廷官员想要看到的结果,北洋水师最终是退出了历史舞台,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李鸿章代表清朝廷签订《马关条约》结尾。
事实上从李鸿章呈上去的奏章,也可以看出日本为什么能在甲午海战中打败清朝。李鸿章曾光绪帝上奏:
自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后,我军未增一船。丁汝昌及各将领屡求添购新式快船,臣仰体时艰款绌,未敢奏咨渎请……
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倘与驰逐大洋,胜负实未可知。万一挫失,即没法添购亦不济急。惟不必定与拚击,今日海军力量,以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
李鸿章身在朝纲败坏的晚清朝廷,也是在清末垂危之际,他这样的汉臣才活跃在了历史舞台上,偏偏才崭露头角,那些“外行”臣子却群而攻之,就拿这个奏章来说,李鸿章已经讲的非常明白。
首先北洋水师自1888年就没有在增加新船,6年过去,北洋水师再不是什么亚洲第一,而丁汝昌等北洋水师的将领曾多次请求添加新式快船,但李鸿章考虑到朝廷的态度等,没敢禀报,实则有人不愿,他们这些洋务派汉臣没有表面上那么光鲜。
其次则指出北洋水师虽无快船,但还是可以自保,无需正面对抗,只要跟他们进行消耗战,损失未必无法挽救。
最后就是李鸿章上奏后的结果,那些臣子斥责李鸿章把北洋水师当成私人军队,而李鸿章所指出的利弊问题、建议均没有被重视、采纳,结果就是北洋水师败了,败得很彻底,但那些群臣可不会反省自身,通过此,已经看出朝纲已经败坏到了一定地步,清朝廷会落幕已成板上钉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