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潜艇的问题上,黄旭华为我国做了很多贡献,被人亲切地称之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在接受采访时,这位可敬的工程院院士回忆说,在研制核潜艇的过程中,许多关键数据都是敲算盘敲出来的。迄今为止黄旭华还珍藏着一把算盘,在没有现代化计算手段的岁月里,是这把算盘一直陪伴着他,帮他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黄旭华描述道,为了确保数据不出错,他与同事分成几个小组,对同一组数据进行计算,若发现结果不同便立即重新算起,直到所有小组的结果一致。经常是一敲算盘就是一整夜,这个办法虽然土,但却解决了很多尖端技术难题。
1958年6月份,聂荣臻元帅提出了核潜艇项目,十月份时便有五种方案出炉,区别主要是在艇身设计和反应堆功率方面,在种种方案的基础上,最终敲定了水滴线型艇身设计,航速为25节,排水量大概在3000吨,下潜深度在300米,能够在水下发射导弹,并计划于1961年10月1日下水。
1966年,我国成功实现了反潜鱼雷核潜艇总体方案设计,主要进攻方式就是鱼雷,不过那时还没有成功研制出配套的潜射导弹,聂荣臻元帅下令,两方面同时开动,抓紧时间。
两年之后,我国终于对第一艘核潜艇进行建造,并给它取了个正式的名字,091型,建造往下推进,问题也是不断涌出。
建造核潜艇,需要的不仅仅是又紧凑又可靠的艇用核动力装置,还需要能在水下高速航行的艇体线型。除此之外,要考虑到艇员长时间在水下进行生活和工作的条件,比如空调、净化系统、水下导航定位等等。
凭借我国先驱者的坚定意志,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在1974年迎来了“长征一号”正式入役的消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091后期型号更强了,将鹰击-8加装在指挥塔的后端,已经达到了西方攻击型核潜艇的标准。
1988年,092型成功将一枚潜射弹道导弹发射出去,已经满足了西方弹道导弹型核潜艇的标准条件,我国就此成为全球第五个具备水下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这也是组成我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反击力量的关键因素。
标签: 中国核潜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