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有“东方的俾斯麦”的美誉,而李经方,却鲜为人知。李鸿章,签下了《马关条约》的卖国贼,而李经方,曾劝阻李鸿章不要屈服,但徒劳无功。李鸿章生性沉稳,内敛,李经方敢说敢做。
可作为李鸿章的大儿子,他为何会与父亲产生如此大的差距?
一、身份特殊,悉心培养
(1)传统思想,过继鸿章
继子,是指自己没有儿子或者无法生出儿子,于是从兄弟或者其他亲戚那边过继一个成为自己的儿子。与自己并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
但是中国古代长期盛行重男轻女思想,那句“传男不传女”的俗话让许多没有儿子的百姓选择收养继子,甚至不惜为此付出一些代价。
李鸿章就是这一类人,也不知为何,在他四十岁的时候,依然未能给家中添上一个后代。
出于无奈,李鸿章从自己六弟家中过继了七岁的长子李经方,当作自己的大儿子。
有趣的是,李经方来到李鸿章家中之后,李鸿章不久就有了好几个子女。
虽然当时重男轻女思想是社会的主流,但是这种思想和世界主流思想相比明显是落后思想。有人评价他
再
外交上是强手,但是在对外战争上是庸者。
任人唯亲,让自己的钱袋子变鼓等做事特点注定了李鸿章及时洋务运动的成就再大,也不能力挽狂澜。
(2)年少有为,少有的外交人才
李经方虽为继子,李鸿章一直将他当作自己的大儿子,给予最好的教育。
随着他在1882年中举,李鸿章便对他的未来充满了期望。
作为洋务派的领导人之一,李鸿章深刻明白“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于是在李经方成为地方候补官员的时候,李鸿章为他请来外国教师,希望他能够成为自己的接班人,继续完成清廷的外交事务。
李经方在父亲李鸿章的安排之下,于北洋大臣衙门协助父亲处理过外交事务,也曾跟随钦差大臣,游历欧洲各国,考察政治军事等。
李经方先后前往世界上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和距离清朝最近的东亚强国进行考察和处理外交事务。如此培养让李经方的心中对国际格局有了清晰的认识。
倘若李经方能够继续这样下去,可以成为诸如李鸿章,顾维钧这样的近代有著名影响力的外交家。
由于李鸿章自己对外交事务并不擅长,加上对外语的生疏,迫切需要一位能够协助他处理外交事务的秘书。
李经方,作为精通五国语言,了解国际局势,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自然成为了李鸿章秘书的最佳人选。但是,这限制了李经方才华的彻底施展。
二、初入官场,性格不同,父子意见相左
(1)条约签订,
经方
心有不甘
1895年,日本公然出兵朝鲜,推翻朝鲜皇室的政权。
作为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派出了大量的清军,还有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
但随着黄海海战与威海卫保卫战,陆上战役的先后失败,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
1896年,李鸿章等人前往日本马关,谈判甲午战争有关割地赔款等事宜。
李经方曾经在日本负责外交事宜,于是陪同李鸿章一同前往。
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态度,李鸿章一直保持克制。
但是年轻的李经方可不这么想。这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李经方认识到自己作为清朝的臣子,必须要努力维护清国的利益。
曾有数次,李经方面对日本无理的态度和过分的要求,他都想要据理力争,但是都无一例外地被李鸿章制止了。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那就换条路。李经方与诸大臣商议,将自己的建议写成小纸条,作为李鸿章谈判时候的锦囊,李鸿章对此不为所动。
但是,即使李鸿章被日本浪人刺伤,李经方成为全权大臣,李鸿章却依然在幕后把持着谈判。
(2)交接台湾,怒而蛰居
因为《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大量的割地给一个东面大海上的弹丸小国,实在有损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朝的脸面。
一时间,李鸿章和李经方成为了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此时还有一个更加屈辱的任务落到了李经方的身上,前往台湾完成与日本的交割事宜。
李鸿章不愿自己的儿子背负更多的骂名,但是光绪皇帝执意让李经方来完成这项事务。
处理完这件事之后,李经方已经彻底对清廷失去了信心。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拒回京师,隐居上海。
对于之后李鸿章主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的政治谈判,李经方曾不止一次建议李鸿章干脆利用自己手中的军权推翻满清的腐朽统治。
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李鸿章拒绝了。
虽然在谈判时在邮政事务上与外国人据理力争,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改变不了清朝最终灭亡的命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李经方拒绝为国民政府效力,一直隐居在家,于1934年病逝。
三、父子截然不同,性格,眼界,思想是根本
(1)直率的性格
李经方的性格和李鸿章截然不同,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
历史如果有假设,那么或许李经方为成为当时清朝最厉害的外交官。
为什么?因为他敢说。
外交本身本身是一门政治,也是一门艺术。外交官代表自己的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事务的交涉,维护本国利益是外交官的本职。
既然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就必须要敢于说。
这点李经方和李鸿章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李鸿章作为在官场上沉浮几十年的洋务派成员,对国际局势相对是比较了解的。
官场上的沉浮同样让他在为人处事上非常圆滑。但是,官场上的套路在外交上却完全行不通。
相反,李经方从小就被李鸿章悉心培养,有来自国外的老师教授知识。
年纪轻轻就前往国外,了解国际局势,协助处理外交事务。但是,父亲的束缚以及自以为是,不愿放权的性格限制了李经方才华的施展。
(2)开阔的眼界
年纪轻轻,风华正茂的李经方被父亲派到列强那了解国际情况,尤其是日本。
一纸《马关条约》让清朝这个十倍于日本体量的古老国家臣服在这个弹丸小国面前。
李经方作为曾经在日本长期工作的外交官,这点让他难以接受。
日本作为一个弹丸小国,没有太多殖民地,甲午战争是日本开疆拓土的第一仗。当时,为了能够在战争当中击败清政府和气势如虹的北洋水师,日本可谓举全国之力。
日本国土狭小,底子薄的固有缺点没有改变。这点相比李经方是知道的,而这,或许也就是他会对清政府失望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清政府居然会向这样一个弹丸小国低三下四。
(3)进步思想,挣脱儒学束缚
在清朝的末期,尤其是最后十年,李鸿章作为当时清朝最具权势的大臣,许多人都向他提议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其中就有李经方。
可是,当时的李鸿章面对铺天盖地的夺权建议均表示了拒绝。
李经方的建议不是没有道理。
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腐朽不堪,只要大炮一响,列强的军队一靠近,皇帝就马上抛弃所有政治考量,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所以,推翻现有清政府的掌权而被势在必行。
李鸿章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最主要是因为他早年一直接受的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君臣父子”的观念已经深入到他的内心深处。
而李经方不一样,接受过外来文化,游历诸国,各种进步思想影响着他。
从他力劝父亲发动政变来看,他的思想是具有进步性的。
但是,李经方之后不愿为中华民国政府效力,反而参与到张勋复辟当中,看得出来他还是拥护大清王朝背后的君主专制制度。从这点来看,他思想上存在的落后性同样明显。
不过,李经方曾因为洋人控制大清邮政业务而据理力争,最终因为有功而被任命为第一任邮政局局长。
可惜的是,他拒绝为国民政府效力,赋闲在家。在八十大寿刚过,李经方就因为伤寒而去世。
作为一名思想上存在矛盾性的晚清大臣,爱国精神是他身上永远闪耀的光辉。
标签: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