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半路饥渴买西瓜,吃完后却要杀卖瓜人?

大千世界 226 0

  天上的星星有好多,乾隆皇帝的传说故事就有好多。

  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这样说:

  有一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带着几个侍卫来到江南,途中口渴,来到一块西瓜地里,买了一个色泽鲜艳、汁水充盈的西瓜来吃。乾隆皇帝见卖瓜的老人学识不凡,便邀请他进宫给皇子当老师。老人却拒绝了。乾隆皇帝上路后,越来越觉得不对劲,派人回去杀掉卖瓜老人。没想到老人已经不见了踪影,田里只挂着一幅白布,上边写道:“我乃一过熟之瓜,闲云野鹤,只想了此残生。”乾隆皇帝只好就此作罢。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半路饥渴买西瓜,吃完后却要杀卖瓜人? -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当然是——假的。

  首先,这个故事除了乾隆皇帝之外,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要素全部缺失。这正是野史的标准画像。一段野史,往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充满戏剧性的冲突,有大家喜闻乐见的噱头等,唯独会在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要素上进行省略。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大家没办法进行查证。否则的话,一查证就露馅了。

  其次,这个故事也没有任何权威性的资料来源。《清史稿》《清实录》等正史资料上当然没有记载这个故事,就连《阅微草堂笔记》《清稗类钞》《啸亭杂录》《郎潜纪闻》等文人笔记资料都没有提及此事。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半路饥渴买西瓜,吃完后却要杀卖瓜人? -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第三、非常关键的是,乾隆皇帝虽然曾经6次下江南,但每一次都是兴师动众,浩浩荡荡,从来没有带着几个侍卫就外出微服私访的事例。

  根据《清史稿》《清实录》记载,乾隆皇帝分别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到江南地区巡视工作。

  虽然每次南巡之前,乾隆皇帝都一再告诫朝廷大臣和地方官员,“各敦本业,力屏浮华”“时时思物力之维艰,事事惟奢靡之是戒”,但在实际操作中,每一次南巡都出动了大批人马。一路同行的人员,除了皇太后钮祜禄氏、皇后嫔妃,还有随从大臣、侍卫人员等,总数达一两千人。到了地方后,沿途地方官员加入到随行大军中,让队伍变得更加庞大。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半路饥渴买西瓜,吃完后却要杀卖瓜人? -第3张图片-大千世界


  在这种情况下,你告诉我乾隆皇帝口渴了,要在众目睽睽之下跑到西瓜地里找卖瓜老头买一个瓜?作为一名吃瓜群众,我明确表示不可理解。

  第四、乾隆皇帝南巡时,竟然寒碜到要亲自到西瓜地里买瓜,你把朝廷和地方提供的物资保障体系放到哪里去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乾隆皇帝的南巡队伍,不亚于一支军队。为了维系这支队伍的衣食住行,朝廷和地方上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累计动用了车18000辆、骡2400头、船3450艘、骆驼2200头、马18000一20000匹,以及约300000名纤夫、人夫和修建人员。为了让乾隆皇帝和他的随行人员吃好喝好,地方官想方设法采办各种名肴特产,以此来获得乾隆皇帝的欢心。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半路饥渴买西瓜,吃完后却要杀卖瓜人? -第4张图片-大千世界


  可以说,乾隆皇帝在南巡时,一切吃穿用度的供应都属于顶尖水平。在这样的供应体系下,如果出现了乾隆皇帝因为口渴,被迫到路边去买瓜解渴的事情,是会有人受到严厉处罚的。

  第五、为了维护安全,乾隆皇帝没有机会与普通人接触。

  在《还珠格格》《戏说乾隆》等影视剧里,乾隆皇帝脱下龙袍,换上平民服装,带上三两个武功高强的随从人员,秘密来到江南一带微服私访,与普通老百姓打成一片——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绝无可能发生。

  

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半路饥渴买西瓜,吃完后却要杀卖瓜人? -第5张图片-大千世界


  乾隆皇帝在南巡时,为了给自己营造“亲民”“与民同乐”的形象,不允许地方官员封锁道路,让老百姓能够在道路上看到他,下令“不得概行禁止,以阻黎庶瞻就之诚”。因此,乾隆皇帝每到一地,都会有大量的老百姓围观,让他非常高兴。在苏州时,乾隆皇帝就自豪地说:“入境以来,白叟黄童扶携恐后,就瞻爱戴,诚意可嘉。”

  然而,尽管老百姓可以远远地围观乾隆皇帝,却绝对不能冲进戒备森严的队伍里,与乾隆皇帝来一个“亲密接触”。乾隆皇帝如果要接见当地的饱学之士、学界泰斗、书文大家等,都会通过地方官员去召见,不会贸然单独行动。否则,那就是侍卫人员和地方官员的失职,搞不好有可能会人头掉地的。


标签: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