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黑脸包拯刚正无私、清正廉洁的背后,更多的是妻子对他的陪伴
随着电视剧中周杰饰演的包拯形象红遍大江南北时,包拯这个历史人物也更加的深入人心。无论案情多么复杂,包拯总能在有限的线索中找到真相,让真凶绳之以法,这等聪明才智却非常人能及。尽管电视剧始终不是历史,但包拯确实是个聪明、公正无私、廉洁的一个好官,确实值得我们永远纪念他。
在影视剧中的包拯,有着几个红颜知己。但在历史上的包拯确不是,包拯的原配妻子李氏早亡,一直陪伴着包拯,支持这包拯走过一生的是继室董氏。董氏也是出身于官宦人家,读书识字,知书达理。在包拯打算去参加科举时,董氏便让包拯放心,自己会在家好好照顾父母双亲。
在董氏的鼓励下,包拯在28岁那年,寒窗苦读十几年后终于科举中进士了,被授予建昌县县令。因着父母亲年迈,便在家乡任职。可是,父母不想让包拯离开自己身边,自古忠孝难两全,包拯便是先尽孝后效忠辞职在家赡养父母。这要是普通的妻子,看见丈夫放弃功名和前途回家,这肯定是要恼火而后劝阻的。可是,董氏是个不一样的女人,她未劝阻丈夫的这个决定,反而支持丈夫回家尽孝。过了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一直为父母守孝期满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去。直到包拯38岁时,才正式进入仕途,进京被授予天长知县。
过了4年,包拯被升任端州知府,端州乃是盛产砚台之地。当时,端砚都是朝中士大夫追捧的流行之物,因此,历任知府都会下令多生产端砚以贿赂朝中权贵,求取高升之时。这么多生产的端砚便会无形之中加重百姓的负担,让百姓的生活更加辛苦。包拯到任后,一改往日历届知府贪图砚台来巴结朝中权贵的风气。所产的砚台数量均是上供朝廷的数目,任何人都不能私自要求追加生产,否则严惩不贷。自己也以身作则,在任期间从不带一方砚台回家。这在包拯死后的墓穴中,也没有发现端砚,也就是一方普通的砚台。包拯的这个举措,无疑得到了百姓的一致好评,百姓对包拯也是颇为爱戴。
三年任期满了之后,因其政绩和王拱辰的推荐被调任监察御史。包拯曾经就军事方面的问题向宋仁宗建议,向契丹交纳岁供并非良策,增强国家的军备,积极训练军队,培养能打仗的将领才是根本。而后,包拯出使辽国后,利用自己的所见所闻,重视戍边将领的选择问题,主要面对边境上的一些突发的问题,能灵活处理。处理之外,包拯还百姓谋求福利,为百姓奏请免除造船所用的木材,减免几十万的赋税问题等等。包拯还就朝堂的用人问题向宋仁宗纳谏:广纳谏言、不偏听偏信、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爱惜人才、知人善用、免除贵族的一些特权等等。宋仁宗大多都听取并施行。当时,张贵妃的父亲张尧佐被任命为节度使,包拯听说后联合继位大臣一起奏请任宗,说:“张饶佐不堪节度使的大任,应该另行指派他人。”尽管仁宗因为张贵妃的关系不太愿意罢免张尧佐的职务,但在包拯的坚持下,允许了张尧佐的辞职。
后来,包拯暂代开封府尹,上书建议宋仁宗早定太子,未免天下因太子之位未定而生出很多动荡来。仁宗便反问道:“你觉得立谁合适呢?”此言一出,包拯便立刻反应,皇帝怀疑他结党,就立刻回答道:“早立太子是为天下考虑,为祖宗基业得以传承,至于立谁,自然是由您决定,你怀疑我,我早已花甲之年,又没有儿子,不必为后代考虑呀!”仁宗一听,便不再怀疑包拯的动机。包拯能把这么坦诚的话和仁宗说清楚,历史上又有谁能做到呢!也因此皇帝对包拯更加的信任。
包拯的一生有妻子的支持、有宋仁宗的信任,所以包拯的生活和仕途几乎没有很大起伏。包拯刚正不阿、公正无私,为百姓带来了很多的幸福。这种耿直的性格,在仁宗统治下也许对包拯来说是种幸事,毕竟仁宗的脾气是万里挑一,但如果包拯生在了别的时代,我想这样的性格,也会让他的人生经历更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