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四野核心本不叫林罗刘,得知参谋长有意见后,开国大将说了三个字
解放战争时期的第四野战军,是我军实力最强的一支大军,规模超过百万人,武器装备精良。而四野的中枢指挥机构,被称作“林罗刘”,林罗刘三人的大名无人不知,流传度很高。但事实上,在解放战争初期东北野战军(四野)的指挥机构并不只有林罗刘三人,还有一个德高望重的政治部主任,四人并称“林罗谭刘”。为什么后来只剩下“林罗刘”,而不提他的名字呢?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我军高级战术单位里面,军事主官和政委属于平级;在此之下,通常还有两个重要的职务,一个是参谋长,另一个是政治部主任。这两个角色谁的权力更大、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往往取决于具体任职的将领、干部是谁。在东北野战军里面,野战军司令员、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是齐备的。而这位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的来头可不小,就是大名鼎鼎的谭政。谭政1955年获封开国大将,说起来比四野参谋长刘亚楼,包括后来的参谋长肖克的军衔都要高。
谭政将军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军事主官,他没有在军事生涯当中指挥过多少著名战役,但这无损他对革命工作的巨大贡献。从红军初期开始,他就跟随主席担任秘书长职务,文笔非常好,政治工作更是十分了得,我军早期许多章程和制度出自谭政之笔。主席评价谭政的一句非常经典:谭政就是“谈政”。确实在政工工作领域,全军当中地位超过谭政的人凤毛麟角。谭政为人非常低调,解放战争时期在第四野战军担任政治部主任,按照他的革命履历,军中地位是排在刘亚楼之前的。
早期四野的文件、公告、电报上面,最后署名往往都是“林罗谭刘”,而不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林罗刘”,这个谭就是指的政治部主任谭政,排在了参谋长刘亚楼的前面。但是刘亚楼当年非常年轻,又有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学成归来的履历,和林帅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是军中难得的智将。他总是看到这样署名的电报,觉得别扭又拗口。有一次刘参谋长就跟相关负责人员说道:以后署名不要写林罗谭刘,叫林罗刘谭。于是“林罗刘谭”的新署名方式便开始使用。
谭政比刘亚楼年长,而且十分厚道低调。他本身并不在意此事,但得知参谋长对此事有意见之后,谭政便对工作人员说,以后不要署我的名字了,新发的电报文件直接叫“林罗刘”就可以了,这样便演变成了后人所熟知的叫法。不少人以为,这就是四野的全部指挥核心,事实上并不完全是这样,谭政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谭政将军的部下感到非常不解,然后就问首长,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名字隐去呢?即使是排在参谋长的后面,那也可以接受,为什么直接把林罗谭刘改成了林罗刘呢?这似乎过于谦让了吧!谭政听后笑了笑,只淡淡地说了三个字:将相和。很明显,谭政的意思是把自己比作相,而把刘亚楼参谋长比作将,自己让一步,然后野司内部的气氛就会更好,运转也更有效率,何乐而不为呢?要以大局为重,不计虚名。下属听后赞叹不已。
若论和首长的亲疏关系,刘亚楼在红军时就跟随过林总,后来他去苏联学习,期间和来莫斯科养病的林帅处得非常融洽,也充当了翻译和生活中的秘书角色,因此深得林帅器重。当然刘亚楼将军的指挥才能和文化素质是非同一般的,得到重用也是必然。谭政的背景就更厉害了,是从革命初期就紧跟主席的,主席离不开这个“笔杆子”。但是谭政不争不抢,为人十分谦和,能够主动迁就年轻将领,显示出了大将风范。
谭政大将之所以这么做,除了因为性格低调外,跟实际的工作分工也是有关系的。谭政觉得自己很少参与军事决策,也基本不指挥作战,在具体军事资历和军事工作的重要性上不如参谋长刘亚楼,因此既然刘亚楼有这个意思,那么他干脆就在相关的电报和文件中不再署自己的名字,一心一意地负责政工、组织工作和后勤保障,并且把这一套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为四野的壮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1955年授予的开国大将当中,只有谭政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政工干部,就很能说明问题。
年轻的刘亚楼将军得知谭政如此谦逊,觉得自己的处理方式不是很到位,心里感到比较内疚。事后刘亚楼也向谭政表达歉意。后来两人的关系非常好,在建国之后,谭政也是保持着自己低调谦和的作风,五十年代曾经官至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他不爱参与风波,1959年庐山会议作为开国大将出席,却没有在会上对彭老总的发言表示任何的意见和批判之意,显得非常厚道,是少数没有对彭总落井下石的高级干部之一。
谭政大将一向为人无私、秉公办事,1959年他没有诬陷彭总,甚至没有做出任何激进的发言,这在原四野首长心中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彭总被免去国防部长职务后,接替他职务的正是原四野首长。在1960年,也就是庐山会议之后的第二年,谭政因为不支持四野首长过度抬高个人的做法和言论,而遭到无端攻击和诬陷,并免去了总政治部主任职务职务,在军队当中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70年代末才被平反。1988年,谭政大将在北京去世。
标签: 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