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倒猢狲散,安史叛将如何安置?是唐代宗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

大千世界 124 0

  原标题:树倒猢狲散,安史叛将如何安置?是唐代宗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

  宝应元年(762年),席卷天下的安史之乱进入第七个年头,一度横行于北方的大燕政权在唐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再也没有了昔日的威风,而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朝也是一片百废待兴的景象。

  唐、燕两边的阵容已是物是人非。唐玄宗、唐肃宗父子相继去世,曾经名震天下的大唐名将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张巡等人已死去多年,活着的郭子仪、李光弼两位平叛功臣退居“二线”,“一线地位”逐渐被仆固怀恩等将领取代。安禄山、史思明最后竟然都死于自己儿子之手,其手下文臣武将如高尚、严庄、张通儒、安守忠、田乾真、崔乾祐、蔡希德等人,或已经投降,或已经死去,叛军主力变成了以史朝义为首的小一辈将领。

  同年十月,刚刚即位的唐代宗迫不及待地派出大军东征洛阳,试图一举荡平史朝义。尽管这一年里,唐军在东面和西面的战场屡屡得胜,但唐代宗依然不敢轻视燕军。就在前一年的邙山,唐军名将李光弼刚在史思明手下吃了败仗,燕军甚至一度进逼到陕州;再往前,唐军以三十万人围困相州,眼看安庆绪已是强弩之末,唐军却依然没能攻下,最后在史思明的支援下唐军竟然惨败而退。这一切都使得唐代宗对东征毫无信心,因此他特意派人请了回纥大军前来帮忙。

  事实证明唐代宗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哪怕有了回纥人的帮忙,唐军东征作战依然不顺利。尽管史朝义杀死父亲史思明后,燕军的内部实力已经削弱不少,他也没有听从老将阿史那承庆的建议退守河阳,然而在洛阳城外的昭觉寺一战之中,燕军依然打得唐军寸步难行,最后还是靠了镇西节度使马璘的拼死冲锋,唐军才得以击破燕军,攻下洛阳城。

  

树倒猢狲散,安史叛将如何安置?是唐代宗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 -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昭觉寺之战后,燕军的精锐主力几乎丧失殆尽,再也不具备与唐军争锋的能力。燕军的众多将领意识到燕国已是一艘即将覆灭的船,谁都不愿意在船上陪史朝义一起送命,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向唐朝投降,最先投降的是河南地区的燕国官员。就在洛阳失守后不久,驻守在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的伪燕陈留节度使张献诚就拒绝了史朝义入城,选择了向随后赶来的唐军投降。有了张献诚的示范后,河南各地的燕军将领纷纷投降,逼得史朝义不得不逃回河北。然而他没想到的是,一直是燕军大后方的河北地区此时也已经不稳定了,河北手握重兵的燕军将领们也纷纷开始自谋生路。

  最早跳出来的是坐镇恒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恒州刺史张忠志。张忠志算得上是卢龙军中的老人了,本是奚族人,因为祖上内附唐朝,所以一直在幽州(治今北京市)长大,他继承了少数民族的传统,非常擅长骑射功夫,在幽州地界上十分出名。

  随着河北战局的变化,很多南下的燕军将领都被派往河北作战,张忠志也是其中之一。他奉安禄山之命驻守在土门,扼守太行山要道井陉口,以防唐军再度东出。两人当时都没想到,这一去便是永诀,他们从此再也没有了相见的机会,不久之后安禄山就被儿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登基以后,为了笼络人心,便对各地的燕军将领大加封赏,张忠志也因此被封为恒州刺史。

  安禄山去世以后,燕军的日子越发不好过了,在唐军与回纥军队的配合下被打得节节败退,长安和洛阳先后失守,坐镇范阳的史思明也归降了唐朝。乾元元年九月,唐肃宗集结了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镇西及北庭节度使李嗣业、郑蔡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及泽潞节度使王思礼和平卢兵马使董秦十方兵马,总共大约有步骑兵三十万人,北上攻打安庆绪所在的相州(治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图一举歼灭叛军。

  身在恒州的张忠志这时候也不敢硬抗了,他赶紧派人前往长安,向唐肃宗请求归降。唐肃宗本着只诛首恶的原则,对张忠志相当宽容,不但接受了他的归降,还正式任命他为恒州刺史、密云郡公。令人遗憾的是,唐肃宗的宽容并没有得到张忠志死心塌地的归附,史思明反叛朝廷后,他也再次起兵,投入了燕军的怀抱。对于张忠志的到来,史思明当然欢迎,他立刻封张忠志为工部尚书、恒州刺史以及恒赵节度使,并让他率军三万驻守常山郡,与燕将辛万宝一起守卫河北。

  张忠志没想到的是,南下这一去竟然也成了他跟史思明的永诀。史朝义杀死史思明称帝以后,张忠志这样的燕军老将当然不服史朝义这么个新人,对于史朝义的命令,他根本不听。唐军东征以后,张忠志更是干脆派部将王武俊将辛万宝杀死,然后带着辛万宝的人头和恒、赵、深、定、易五州的土地向唐朝请降。唐代宗见有人投降,内心自然欣喜,完全不顾张忠志之前的降而复叛就直接接纳了他,张忠志就这样再次成了唐朝的正式官员。不久后张忠志就打开土门关,放西面的唐军从井陉口进入河北,并亲自率领军队帮助唐军攻打史朝义等人据守的莫州(治今河北任丘北)。

  张忠志的归降让唐朝在河北打开了缺口,史朝义的亲信、时任伪燕幽州节度使的李怀仙也坐不住了。李怀仙本是柳城(今辽宁省辽阳市)一带的胡人,祖上世代都在契丹做官。可突于败亡后,契丹再次臣服于唐朝,李怀仙趁机归降,被朝廷任命为营州(治所即柳城,今辽宁朝阳)守将。李怀仙从小在契丹长大,不仅承袭了胡人的传统—骑射功夫非常了得,他还很有谋略,因此得到了时任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的赏识。安禄山起兵以后,李怀仙便作为他的部将冲锋陷阵,在夺取河南、洛阳等地的战斗中立下了很多功劳。安禄山死后,李怀仙又先后跟随史思明、史朝义父子,并深受史朝义的赏识。

  张忠志归降朝廷后,李怀仙也有了归降的想法,只不过苦无门路,找不到机会。说来也巧,当时太监骆奉先正派人四处招降各地叛军,也派了人前往幽州向李怀仙陈述利害,劝他归降朝廷。机会就在眼前,李怀仙哪有不接受的道理,立马顺势向朝廷上书请降了。

  不光是张忠志、李怀仙这种坐镇一方的将领想归降朝廷,就连史朝义身边也有动了这种念头的人,这个人就是田承嗣。要真论资历的话,田承嗣可比张忠志和李怀仙要老得多。田承嗣是平州卢龙人(今河北省卢龙县),祖上世代都在卢龙军中担任将校,祖父田璟和父亲田守义更是以豪侠闻名于辽东。田承嗣成年以后也追随祖上的脚步加入了卢龙军,开元末年便在卢龙军中小有名气,在安禄山手下担任前锋兵马使,在与奚族、契丹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并因功被封为武卫将军。到安禄山反叛时,田承嗣便与张忠志等人担任先锋,多次大破唐军,为叛军攻下洛阳立下了不少功劳。

  

树倒猢狲散,安史叛将如何安置?是唐代宗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 -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此时跟随史朝义莫州的史朝义不但陷入了唐军的重重包围,还跟外围的伪燕节度使们失去了联系,这些人纷纷抛弃史朝义投降了唐朝。田承嗣一看这种情况也坐不住了,但他身边有史朝义,肯定是没办法投降的。左思右想,田承嗣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跑到史朝义面前说:“眼下我们四面被围,这么耗下去早晚要弹尽粮绝。我觉得不如这样,陛下您率领少数精锐骑兵突围北上,前往幽州一带召集军队南下救援莫州,而我则率军在莫州城内坚守,等待陛下的到来,到那时我们内外夹击,肯定可以击破唐军。”

  大概是田承嗣的表演太过逼真,史朝义居然真的上当了,他见田承嗣既忠诚又勇于承担责任,感动得几乎落下泪来,于是马上采纳了田承嗣的建议,亲自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向北突围。临行前,史朝义还特意将妻儿、母亲都托付给田承嗣,嘱咐他一定要坚守到自己回来,田承嗣自然是满口答应。结果史朝义刚走,田承嗣就打开城门投降了唐军,将史朝义的母亲妻儿全部送给唐军做了见面礼。

  此时北上的史朝义并不知道田承嗣和李怀仙都已经归降了朝廷,也不知道幽州早就无兵可调了。最终在李怀仙派出的大将李抱忠的阻拦下,史朝义走投无路,只得自杀了事。史朝义一死,意味着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已经归降的燕军大将们应该如何处置,成为唐代宗急需解决的一道难题。原本按照惯例,是要将这些投降的将领全部征召入朝以防他们再度叛乱的,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和泽潞节度使李抱玉甚至打算将这些人全部召到军营中扣押起来,然后收编他们的部下。然而此次东征的唐军主帅仆固怀恩心里却有了别的想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