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放战争中,这4场战役我军以多打少却罕见落败,都是谁指挥的?
解放战争开战之初,蒋军以400余万兵力对阵我军127万部队,结果打了三年多的仗,蒋军仅剩60余万人,残兵败将退守海岛。那在解放战争当中,国军就没有取得过大规模战役的胜利吗?显然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国民党军也在一些局部战场赢过我军,甚至还有一些以少胜多的案例,这可能与一些影视剧当中表现得不太相符。哪4场战役,我军兵力占据优势,却罕见地遭到了败绩呢?都是谁指挥的?
第一场,1946年大同集宁战役,我军指挥员为张宗逊,更高级别首长为聂帅。大同集宁战役,其实也可以说是两场战役,但这两战并非孤立的,有着明显的联系,国军的最高指挥官都是傅作义上将。华北我军以十二万余人的绝对优势攻打阎锡山相对孤立的城池大同,敌人只有不足两万弱兵,形势极为危急。只要时间充裕、部署得当,我军攻下大同本不成问题。但在老蒋的运作下,对傅作义许以高官厚禄,使得他积极投入兵力,对大同城展开救援。
傅作义没有直接派兵去大同,而是集中了三万余人攻打集宁。今年集宁失守,对我军的华北整体局势威胁极大,傅作义用“围魏救赵”的方式。不光破解了大同之围,还攻占了重地集宁,是国军难得的经典战例。华北我军从此在对抗傅作义军队时处于劣势,直到平津战役才有所改观。大同集宁战役的我军伤亡人数,一直没有正式公布,一般估计在2万人以上;而国民党军损失在1万人左右。
第二场,1946年张家口战役。张家口之战在时间节点上紧接着大同集宁战役,因为之前的失利,部队的信心跌落到谷底。聂帅有意做战略撤退,但中央不允,我军只得硬着头皮与傅作义所部交战。此战敌人共有七万余兵力,战前分布在东西两线。我军错误地进行了预估,把防守的重点摆在了东线,傅作义则突发奇想,冒险从张家口北侧迂回攻破了我军防线,我军最终遭受失利。此战华北参战部队有近20万人,远远超过国民党军,但在如此大的兵力优势下,因为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导致没能打好。张家口被攻陷后,傅作义一度非常嚣张,写公开信向我方炫耀武力。
第三场,1947年第三次四平之战。四平是东北战场上一座特殊的城市,因为在解放战争进程中,我军和国民党军先后发生过四次争夺战,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四平战役都异常激烈。二战四平,我军在实力差距下被迫撤出,并一路退到松花江北;而在实力恢复之后,第三次四平战役我军占有绝对优势,林帅派李天佑司令员统领十余万大军,进攻四平城。
根据战前情报显示,陈明仁残破的71军只有1万多兵力,完全不足以抵挡我军的强大攻势。但这个情报是错误的,陈明仁经过战前的紧急整补,已经把部队补充到三万余人。而国民党的援军也迅速向四平靠拢,在陈明仁的指挥下,轻敌冒进、攻城战术失当的东北民主联军遭到失利,被迫撤离,守将陈明仁因此名声大噪,李天佑则受了处分。直到第二年,四平才被我军成功解放。第三次四平之战,我军损失一万余官兵。这是东北局势好转之后,我军的一次罕见失败。
第四场,1947年南临战役,我方指挥员为粟司令。1947年,华东野战军原本进展神速,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打得华东蒋军闻风丧胆,华野组织一次战役通常都能歼灭三、五万敌人,这也大大增长了指挥员的信心,导致在夏季的南麻、临朐战役时出现轻敌心理,损失非常严重。南麻、临朐战役和上文当中的大同、集宁之战,其实都是两战合一,并称为一战。
华野派出十余万主力部队,先后攻打敌整编11师和整编第8师驻守的南麻、临朐,而恰恰敌人的守将又都是擅长阵地战的国军名将:胡琏和李弥。在敌人子母堡战术和大量工事掩体的阻击之下,加之当年夏季山东境内的罕见暴雨,导致华野的进攻效率非常低下,连日进攻不克,敌人援兵在即,我军只能撤离战场,伤亡损失合计超过5万人,这是华东野战军最不顺利的一段时期,也是屡战屡胜的粟司令在解放战争中期遇到的罕见挫折。
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史源历史专栏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
标签: 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