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是个工作狂,在位十四年,做了很多事,一是打仗,平突厥、服西域、征辽东,打了陆地打海战------招抚琉球;二是搞基建,建东都、开运河;三是科举取士。
前面这两件事,代价太大,十年间征发徭役数量就超过千万人次,整个大隋处处是干活的农民工,一干就是十年且不给钱,这事儿放到谁头上谁都不干。
大业元年(605)三月,杨广征发百余万人开挖通济渠,在淮南征发十余万开挖邗沟,608年,百万人开永济渠,610年开江南河,仅用六年时间便凿通了这条长达两千余公里的大运河。
大业五年,杨广西巡河右,解决吐谷浑对河西走廊的威胁,杨广亲征六军,击败吐谷浑,重新打通断绝几百年之久的丝绸之路,并在吐谷浑置州县及戍所,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将西域纳入中央直接管辖区域。
杨广在位十四年,如果重新梳理一下他的时间分配,就会发现,他待在长安的时间不足两年,东都洛阳不及四年,剩下的八年多,不是在战斗,就是走在战斗的路上。
他北巡突厥,经略西南,西定河右,在胭脂山款待西域二十七国首领,转了一圈,突然发现,陆地上已经没有对手了,便开始征服琉球。
十几年间,疯狂的基建加上不断对外征讨,已经掏空了大隋基业,治下子民早已不堪驱使,公元611年,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首举义旗,成为反隋第一人,轰轰烈烈的隋末农民起义拉开了序幕。在此之后,刘霸道、窦建德等人纷纷扯旗响应。
大凡托大之人,必有爆棚的自信,杨广绝对能称得上大隋托大第一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却对此甚是不屑,不仅如此,杨广依然频繁对外用兵,征高丽、巡长城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
因为,就实力而言,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远不如正规军。
很快,卢明月、高士达等起义军被朝廷剿灭。
可见,农民起义军只是造成隋朝灭亡的表面原因。
大业九年(613)六月,杨玄感起兵,这才真正拉开了隋朝死亡的序幕。
杨玄感,隋朝楚国公、礼部尚书,在朝廷甚有声望,他是司徒杨素的儿子。当年,杨素平南陈,并协助杨广夺取皇位,杨素一家对杨广而言可谓功莫大焉,或许正是因此而受到杨广的猜疑。
在杨广二次征讨高丽,即将取得胜利之时,杨玄感抓住机会,在黎阳起兵,攻打东都洛阳,意图一举拿下百官,端掉杨广的老巢。
虽有十万义军归附杨玄感,但都是一些乌合之众,杨广从辽东紧急撤回,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平息了叛军。
但是,杨玄感虽然失败了,却传递出一个信号:隋朝统治阶层------关陇贵族集团面临分崩离析的窘境。
要说关陇贵族集团,这个就说来话长了。
简单的说,当年北魏分解成西魏、东魏。西魏干不过东魏,为发展军事实力,它采取了府兵制,在组织形式上,设置了八柱国、十二将军,一句话,西魏政权全被这二十家把持了,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后来的唐朝,在唐高宗“废王立武”的时候,他们又掀起了一股小高潮,终被武则天打残。
隋朝建立后,杨坚对关陇势力其实看的非常清楚,他曾经说过,“吾昔与公位望等齐,一朝屈节为臣,或当耻愧”,这说明,至少在隋朝立国的时候,关陇集团内部只是达成了一定程度的默契。
当局面改变的时候,这种平衡很可能就会发生改变了,而杨广频繁征发徭役造成的怨声载道,就成了导火索。
杨广也深知关陇集团的势力之强大,为削弱他们的影响,他采取了两个策略,一是“令魏周官不得为荫”,并开创性的设立了科举制,以为隋朝提供人才。二是迁都洛阳,这套路,和当年的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一样。
迁都洛阳后,在某种程度上讲,杨广确实摆脱了关陇贵族集团,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关陇集团不再受到压制,面对隋末农民起义,他们的野心也开始膨胀,最终,李渊、梁师都、李轨等人亦是加入战团,开始了吞并隋朝的进程。当年在北周,大家同朝为官,凭什么你杨坚能篡位,我就不能改元?
因此,隋朝的灭亡,有杨广自己作死的成分,但也离不开关陇势力的绞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