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奇祖简介
清人邑庠生赵作琼在《赵氏天水堂族谱》总祭文中志“忆我鼻祖,生长中州,安土敦仁,宋朝延龙种呈祥之后,跋涉兴邑,斩棘披荆,明末并凤毛济美之休。由明而清,阅历数百年,相传十余世,思衣冠确若己杳①,想德泽稽然维昭②”。
简明的记载了我鼻祖赵奇的生世。其意是指“鼻祖生于中州河南,安于农耕,奉行民心仁厚为本。虽属宋太祖之后,仍与庶民同享,响应国家大调蕃的号召,迁徙于兴山,开耕斩草,以耕读传家,并未躺在皇孙的凤毛麟角的的皇冠博子上沾沾自喜,无所进取。鼻祖后裔由明末进山经历大清王朝,阅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虽迄今冠食丰足,贫穷确杳。但是族人德泽不及先祖。
笔者以深邃思考,简扑的笔触,概括了鼻祖赵奇不平凡的出生经历。同时也体现了笔者对族人素质今不如昔的担忧和惋惜。
鼻祖从中原腹地落居鄂西山区,从客观上讲,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经济贫穷。因此,子孙素质不如先贤,是环境限制的必然;二是从主观上分析,所有的人并非都是“龙生龙,凤生凤”的传承者,名人的后人必然出名人。条件造就人才,是颠覆不破的真理。所以,水月寺赵寺由明而请的两百年竟出了五名恩贡外,再无其他出类拔萃人才,更没出现惊天动地的事迹,可叹可泣! 延伸阅读:祠堂要如何在惠安挑选合适的石龙柱
我回忆起崇景兄曾写过一副“能人笨人官宦人平民人人人平等;大事小事天下事自家事事事关心”的春联,时刻启发着生为久远皇孙后代的我,出生没有选择,既不能显耀辉煌的出身;但也不可为不如先贤而沮丧。要正视辉煌的族史,激励酷迫的现实,只能以先人为镜,为先人呐喊,为先贤点赞。因此,我借《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 常回家看看栏目一席之地发表一组《 赵奇后裔名人轶事》的文章。彰显我先祖及子嗣点滴业绩,共勉“龙种呈祥”万古千秋之伟业。
三员六品武生
赵奇第六代后裔,二房赵科长子赵公燦年幼时就酷爱武艺,乐于打报不平、伸张正义。在12岁时,就和族弟赵公训、族侄赵緌(步云)结拜盟友,共拜水月寺(庙)第三代主持惠德和尚为师,学得一身武艺,成为水月寺的“孩子王”。长到十八、九岁时,身边就有近百人武林弟子,个个武艺高强,前呼后勇,堂弟赵公训、堂侄赵緌是他左膀右臂及得力军师参谋。
清朝乾隆后期,宜昌府辖西南部的长阳、五峰一带贼寇猖獗,骚扰官府,祸害百姓,方圆不得安宁。嘉庆元年(1796年),宜昌抚院颁召下旨:决心歼灭盘踞在长阳黄柏山的贼寇。时年血气方刚的赵公燦、赵公训、赵緌闻讯后主动请战,率领水月寺100多名乡勇自荐接榜,领旨围剿歼灭贼寇的任务。
1797年冬,贼寇首领张汉朝率领众贼寇企图从五峰,经过秭归进入兴山,从梁山村(现名梁山沟)逃到坟埫坪隐藏,赵公燦奉令抄近道在梁山村堵截,贼寇首领闻讯后改从建阳坪沿夏阳河东上至皇界山岔口,被早已埋伏在此的赵公燦、赵緌、赵公训部队合围,生擒贼首张汉朝,彻底全部地歼灭了黄柏山贼寇,铲除了宜昌府辖区的心腹大患。清差大臣即:二等于爵,双眼花翎,兼成都将军及宜昌抚院参赞德楞泰亲临颁旨表彰,授于赵公燦、赵公训、赵緌(步云)三员为“六品军功”武生;授于赵公燦为“千总”;并为水月寺乡勇纵队奉旌《勇悍一乡》奖匾。(此匾悬挂在水月寺阴坡老天井屋正墙壁上方,于1967年后撤屋时毁),见《兴山县志·清光绪版》335页传文。
次年,赵公燦和赵公训因在另外两次剿匪战斗中俱不幸牺牲,卒年均为二十一、二岁。后来,赵緌被授于六品花翎顶戴,在宜昌抚院供职,系清著名诗人。见《兴山县志·清同治版》574页有载。(持续)
注:
①思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己无踪影。
②看当今养德及恩泽远远不及先祖。
标签: 名人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