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刘少奇的中俄混血之孙刘维宁:中国是我的父亲,俄罗斯是我的母亲
2003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从飞机舷梯上走下来一位中年男子,他的鼻梁挺直,上唇留着一撮浓密的胡子,又长着一副典型的中国人的脸型。
他,就是开国元勋刘少奇的长孙阿廖沙,中文名叫刘维宁。
此次来华,刘维宁已经48岁,但他还是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刘维宁在办公室
1955年,刘维宁出生于莫斯科,他的父亲是刘少奇长子刘允斌,母亲是俄罗斯人玛拉·费多托娃。
刘允斌是刘少奇与前妻何宝珍之子。1939年,15岁的刘允斌被送到苏联学习,他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绩十分优异,考入莫斯科大学核物理系,成为了一名核物理专家。
在苏联期间,刘允斌结识了年轻的姑娘玛拉,开始了一段异国情缘。1950年,两人喜结良缘,并有了一儿一女。
1957年的一天,刘允斌收到了一封父亲的来信,信中说:
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
此时的刘允斌,已经在苏联生活了18年,他的工作十分出色,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喜欢,加上又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刘允斌还真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
但是,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核研究机构也已经成立,正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想到这里,刘允斌毅然告别了妻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年,刘维宁只有2岁。
刘少奇与孙子阿廖沙(左二)、孙女索尼娅(右二)
在刘维宁的记忆里,对父亲和祖父的印象都是模模糊糊的。
1960年,刘少奇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会议,这是刘维宁一生中唯一一次见到爷爷。
他隐约地记得,爷爷带来了很多糖果,还给他和姐姐索尼娅准备了几样小礼物,爷爷将他们抱在怀里,显得十分开心。
此后,中苏关系恶化,刘允斌的来信也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和莫斯科失去联系。
刘允斌一家的全家福
刘维宁继承了父亲的基因,从小就对国防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他考入了著名的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后进入苏联国家航空指挥中心工作。
在苏联航空指挥中心,他的工作十分出色,多次赢得苏联的国家奖章。
为了不引起政治上的麻烦,玛拉让刘维宁姐弟俩都使用她的姓氏,在填写表格时,刘维宁的父亲一栏始终是空着的。
因此,虽然刘维宁在苏联国家航天中心这样的保密部门工作,却始终没有被克格勃盯上,也算是很走运。
在苏联解体后,物价飞涨,刘维宁一家陷入经济的困顿中。这时,姑姑刘爱琴邀请玛拉和刘维宁一家来中国探亲。
刘少奇与儿媳、孙子、孙女的合影
但刘维宁的工作涉及国家机密,组织不允许他私自出国,这样,刘维宁对中国的印象都来自母亲的信件和电话。
母亲告诉刘维宁,中国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人们对她十分友好。
刘维宁也越来越想去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感受父亲和祖父曾经走过的山山水水。
一天,刘维宁收到奶奶王光美的一封来信,王光美在信中说:
孩子,奶奶做梦都想见你。你都成家立业了,奶奶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看着你长大,给你应有的关爱与呵护,奶奶多想在有生之年见你一面⋯⋯
看到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后,刘维宁泪流满面,他对妻子冬妮娅说:
我的亲人都在中国,那里才是我真正的灵魂家园,我们一家回那里生活吧!
1998年是刘少奇诞生100周年,中国政府给刘维宁发出了邀请,希望他能来中国参加纪念活动。
然而,邀请函却被俄罗斯相关部门扣留了。因为按照规定,身为军人的刘维宁,必须退役5年之后才能私自出国。
为此,刘维宁还写信向俄罗斯相关部门提出申诉,但申诉最终无效。
刘少奇亲吻刘维宁
为了圆自己的中国梦,刘维宁终于下定决心提前退役。2003年,退役满5年后,刘维宁终于和妻子一起来到了魂牵梦绕的中国。
来到中国后,刘维宁走访了很多城市,最后在广州定居了下来。
最初来到中国,刘维宁语言不通,生活不太习惯。但是,他很快就适应了中国的一切。现在,他每天自己开车上下班,他也会常常吃中餐,春节时和家人一起逛花市。
在刘维宁的办公桌的墙壁上,挂着一张黑白照片,那是刘少奇1960年访苏时留下的。照片中,刘少奇正在亲吻刘维宁的脸颊。
他这样做,就是希望自己以爷爷为榜样,时刻勉励自己努力工作,不让家族蒙羞。
刘维宁在办公室
现在的中俄关系,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刘维宁成立了一个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致力于加强中俄企业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如今的刘维宁,为促进中俄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全力以赴地开展着工作。
他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
他每年都要举办大大小小的各种活动,他还常去学校的讲台,向人们讲述中俄两国的红色故事。
曾经有人问刘维宁:“中国和俄罗斯,哪一个是你的家?”
刘维宁回答说:“中国是父亲,俄罗斯是母亲,不管何时何地,它们都是我的家。”
在中国已生活了10多年的刘维宁,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推动中俄两国的友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