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故事冗长得使人乏味,也许你不曾深刻想过人生终极的问题,因为这是一部阐释死亡的电影。
影片伊始,一个辗转病榻的老妇人,在等待死神的降临。第一段是一个貌似和主线无关的故事,盲眼钟表匠的儿子死于一战战场,钟表匠造出逆转的钟表,仿佛要改变时间的走向,却无法重写命运的规则,影片的主题和基调就此划定。
黛西让女儿念本杰明的日记,故事由此展开。无数生命在战火中消散后,庆祝和平的礼花里,一个新生命诞生了。从一开始,他似乎就和死神同行。一个衰老的生命,逐渐返回童年,传奇的表象下,隐然有死亡暗影萦绕。生母死去了,父亲死去了,养母死去了,养老院的老人一一离开,召唤奇迹的牧师也猝然倒地,直到本杰明变成一个婴儿,忘记了今生的一切,在爱人的怀抱里安然逝去。世纪风暴袭向新奥尔良,最终带走了黛西,也带走了记录时间的钟。
本杰明逆转的人生轨迹,加倍凸显了死亡的残酷。出生的本杰明就被人以为临近死亡,却在风烛之年的老人间,返老还童,仿佛是对死亡的反讽。可悲的是,时间并未逆转,只不过是命运的倒置。独特的经历,让死亡的主题始终伴随本杰明,他格外敏感,当未来的图景显而易见,他选择离开黛西,离开女儿,泛舟恒河之上,直至在一个废弃的房间里让人发现,他已忘记了过去,成为一个孩童。最后的本杰明也许是幸福的,他不必在衰老弥留中忍受记忆的折磨,回到了童年的懵懂、纯净,忘记了回忆,也忘记了忧愁。这是他早已知晓的未来,影片中,他和女儿在一起,红气球升起,随风飘荡,正如被命运操纵的人生,结局早已注定。
从手法、故事结构上,影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阿甘正传》,本杰明和黛比的爱情酷肖阿甘和珍妮的故事。黛比撞车的段落,有《天使艾美丽》的影子。但死亡的氛围如此浓郁,把《本杰明·巴顿奇事》和相似作品彻底区分。尽管《阿甘正传》里也有死亡,最感人的段落是阿甘在珍妮墓前的倾诉,整体风格却显然趋于明朗。只是布拉特·皮特的演技还是稚嫩,和汤姆·汉克斯的游刃有余相比,显然欠缺火候。老年,也就是本杰明的童年,尽管神奇的化妆术为皮特带来了苍老,却没表现出苍老下应有的童心。
已记不清名字的老人对本杰明说:“we’re meant to lose the people we love. How else would we know how important they are to us?—— 我们注定要失去所爱的人,不然怎会知道他们对我们有多重要”?一个自认艺术家的船长;一个在乏味婚姻中念念难忘梦想的女人,在六十多岁,孤身泅渡英吉利海峡;经过七次雷击的老人仍要感谢幸运之神的垂眷;如本杰明写给女儿的信:“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如果成不了呢,“我希望你有勇气从头再来”。如黛比,选择了舞蹈,就应当知道总有一天,再也无法在舞台的聚光灯下翩跹。在不断的失去中,发现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什么是人生的意义。
“You can be as mad as a mad dog at the way things went. You could swear, curse the fates, but when it comes to the end, you have to let go”。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你还得随之而去”。死亡像一片海,我们在陆地上奔驰,有意忽视它的存在,即便偶然地眺望,令人心悸。然而,海依旧在那里,环绕着我们,用永恒来嘲笑我们的短暂。本杰明背着垂死的父亲来到海边,看朝阳从海平面升起,霞光绚烂。每一个黎明都是崭新的诞生,也是对死亡的告别。海水卷走了时间的泡沫,美好的一切,永不复返。
这是一部短暂的影片,短暂得让人泪流满面。
标签: 本杰明·巴顿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