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一届奥斯卡获奖影片全部揭晓,然而在这个成王败寇的世界,有人获奖,那么必定也会有人失意。一部影片在各项奖项揭晓之前获得了各个奖项多达十三项的提名,被提名数甚至超过了最后横扫八十一届奥斯卡独揽八项大奖的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然而,最终该影片只是令人遗憾的获得了三个安慰性的奖项,例如最佳化妆效果奖。当然,喜欢看电影的人们早就已经知道我说的哪一步电影了——不关注奥斯卡的,也早就已经从我本文的标题中得知我要说的是哪一部电影——可是没办法,写作者有时候就是热衷于这种故弄玄虚的把戏。
没错,本片正是《本杰明巴顿奇事》,中文译名《返老还童》。
《本》片讲述的是一个带有科幻色彩,充满了现代主义荒诞意味的故事:本杰明,也就是本片主人公,从出生就与常人完全不同。他以一个八十岁老头儿的姿态降生,随着年月的推移他逐渐的反向成长,八十岁,七十岁,六十岁,直至十岁,三岁,最后变成一个初生婴儿的模样死去。在他的一生中由于反向成长造成的种种矛盾,种种异样的经历甚至挣扎,不能与心爱的人白头偕老,不能抚育自己的女儿成长。本片虽然长达三个小时,但在观影之时从未令人感到昏昏欲睡,精致的画面,暖调的光影,充满意味的细节表现,内敛的人物性格表现,都无不吸引者观众继续看下去。无论如何,《本》片在我看来,是一部绝对的好片子。或许它在某些风格上和《阿甘正传》有些沿袭,因为本片的编剧本来就是《阿》的编剧本人,但这也并不能成为部分影迷诋毁《本》片的充分理由。就如同川端康成写过《伊豆的舞女》这样的经典后,又来了一篇有某些成分相同的《雪国》,但是人家一样能够获得诺贝尔,而且这两篇经典,谁也不会产生压倒谁的想法。
在《本》奥斯卡惨败之后,有个网友写了一篇评论,说《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影片从头至尾,通篇弥漫的一股令人着迷的文学气息。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忽然心里一动:看《本》片确实有一种读文学读物的感觉,这也正是我喜欢该片的原因。那么,这种令人着迷的文学气息,究竟是什么成分,又是如何来传达的呢?
众所周知我本人是个喜欢文学的家伙,但说起什么是文学气息,一时竟茫然不知所措,为此我只好又求助于书架里的众多文学经典,希望它们能给我答案。我挑选了两个我比较熟悉的作家来和电影对比研究,一个代表西方的卡夫卡,一个就是上文提到过的,代表东方的川端康成。
经过对比的研究发现,那位网友所说的文学气息还真不是他一时信口开河创造出来的东西,文学气息这一奇妙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它能够直接的影响到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部电影的艺术质量。它是除了一种艺术的精神内核之外,技巧性的,表现性的,在艺术作品中占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个小学生他的作文只能称之为作文,而如果同样的立意同样的切入点,同样也还是这篇文章,如果经由某个严肃的作家修改,它就会带有了最起码的文学色彩。这个作家为这篇作文注入的,正是这样一种,能够让作品产生质变的文学气息。
文学气息对于一部作品来说是如此重要,甚至是仅次于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核的元素。那么,文学气息是如何形成的,又包含有哪些成分呢?
在我看来,首先,一种有条不紊的叙事风格。叙事风格会因为创作者的不同而不同,有的节奏较慢,表达完整,娓娓道来;有的却打乱叙事顺序,节奏可能较快,叙事之中留下大量空白,待读者去思索。但无论如何,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不管是多线并行,还是一条主线贯穿到底,作者叙述都是有条不紊的,不慌不忙的。各条线索之间的轻重缓急,主次关系,绝对不会混淆。虽说这是作为一个成熟创作者的必备素质,但在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类型作品当中,犯下作品内在关系混乱甚至逻辑不通的作品,仍是数不胜数。
其次,也是使电影作品在感觉上非常接近文学作品的,有选择的,细致诗意的细节描写。无论是古典的文学作品,还是19世纪以来发展的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对于细节的描写都是相当注重的。代表东方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结合的川端康成向来以细节描写著称于世,无论是《雪国》,《古都》还是《千只鹤》,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一大优势都在于他细腻的观察,对人物尤其是女性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精雕细琢。同时又由于东方的心理描写不同于西方,在西方更喜欢直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东方的心理表现却更多的是依赖于人物在心里活动之下外在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甚至带有情绪倾向的客观景致。川端康成把这种技法掌握的炉火纯青,因此结合各种人物周围的环境细节,把人物表现惟妙惟肖,更加立体。同样,西方的卡夫卡也对细节毫不含糊,《饥饿艺术家》,《判决》等作品都是随处可见细致入微的细节展现。
但是,这种细节并不是毫无选择的,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的细节,它应该是经过创作者精挑细选,深思熟虑之后选取的,具有象征意义和代表性的细节。也就是中国文化里的所谓意象。没有意境的意象不能称之为意象。而意境,就是指的符合作品主题,并且能够充分表达该主题的特定品质。例如在《本》片当中,开头和结尾出现的火车站的大钟,在本片中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本片借助对于本杰明来说逆流的时间来讲述了他的人生故事,而时钟正是时间的代表,该时钟的建成和八十年后拆除了正好契合了本杰明的生命周期。在具体的反向人生里出现这样一个抽象表意的大钟,形成了一种对比,也形成一种呼应。
有条理的表述和经过精挑细选的细节描写,再加上该片缓慢的古典叙事节奏,都让这部影片具有了网友所说的令人着迷的文学气息。也正是这样的文学气息,更加充分地表达出来该片的主题,两者相得益彰,共同使得该片具有有上乘的艺术品质。电影人学会了运用成功的文学元素,那么对于从事文学本身的人们来说,更好的学习文学技法和运用文学的优势元素,在创作中尽力挖掘文学的可能性,使作品具有更加独特,强烈的,令人着迷的文学气息,就已经成为了应尽的责任。
标签: 本杰明·巴顿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