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巴顿奇事》:逆行的时光列车

大千世界 163 0

《本杰明·巴顿奇事》:逆行的时光列车

  ■文/慕容天涯

    俗一点说,人生就是一辆列车,隆隆的行驶向前。如果我们彼此有幸遇见,在交汇的那一刹那,可能会按照下列方法行事:远远观望,鸣笛致意,转瞬擦肩,呼啸而过。

    而彼此再见,就不知何日何年。

    《本杰明·巴顿奇事》带来的故事很看似很新奇,但用影像搞定菲茨杰拉德的原著显然是喜忧参半的。短篇首先不是问题,但是问题其貌似一部编年史般的无冲突散情节很头疼。于是,没有高潮的这个返老还童的故事,在搞出过很多黑色寓言般的大卫·芬奇手里突然变得温馨动人,就显然令我们颇为惊讶了。首先我们不适应这“芬奇式温情”,只习惯“大卫式惊悚”(是的,惊悚还有林奇这个姓氏助阵)。再者,这故事缺失高潮,一切的起承转合都裹在本杰明被技术精湛演绎的张张面庞后。这突然的平静,显然使每个想要对这一题材猎奇的人,都极不适应。

    于是,电影故事的结构就很值得商榷了。老年黛西的病榻回忆是有意为之,但芬奇中庸的选择这种叙事方式真的不习惯。这就好像一个相声演员说起话犹如汇报工作没有搞笑般怪异。这种四平八稳,加之真实背景里那场没完没了的飓风,让故事讲得很累。每当跳出到现实中,黛西那不舒服的惨白色面庞带来的生理不适,在镜头里都被无限放大,拖沓的切碎了很多东西。于是,隐藏在讲述里的本杰明故事,成了自我救赎的历程。

    它必须好看精彩。

    海报上那两张脸你再熟悉不过。地球上少有的不靠表演就在表演的布拉德·皮特(此话怎讲?因为他帅嘛),以及女王控的最爱,气场惊人的凯特·布兰切特。他们在《巴别塔》里戏份只是敷衍般的同时出现,却很少有持续的对手戏令人不爽。于是几年后的今天,能够再次联手就噱头十足。而布拉德·皮特作为芬奇的御用演员,一直都命运凄惨却也受用,在《七宗罪》里被耍的团团转,在《搏击俱乐部》里脑筋乱掉。不过这两部片子在他在作品列表里,就那么理直气壮的鹤立鸡群了。

    在这部电影里,因为故事的设置,本杰明这个人物是核心,那么皮特的表演如何显然就很重要了。凭借着化妆术和面部捕捉技术,电影的外在功课可以将本杰明一生中,从年老的衰败直到青葱的稚嫩都得以展现。但显然,针对他在片中的演技好坏却非议不小。不同阶段里的皮特表演,个人观点是喜忧参半。老年外表的“小”本杰明的动作加之表情都是一种尝试,你很难说见到那个佝偻着的身体会是什么感觉,因为面部是皮特无疑,但是身体的体姿语言呢?这也是表演的一部分,但那个身体不算是皮特?怎么评述?这就跟看到《贝奥武甫》时矛盾是一样的。至于那个修复过的帅得不真实但是的确帅的年轻版皮特,可以了,这电影有了这个场景,至少已经值回票价。

    再来看看凯特·布兰切特,她加入所扮演的少女直到老妇的一系列跨度较大的形象,让片子里的飙戏成为了可能。不过,少女时代的她显得有些神形偏“硬”。可这简单化的硬,也让之后的那些芭蕾舞美女时期,黛西的恬淡气质显得愈发强大。年轻时刻,那个在多年后相遇的公园夜晚的一切都精彩无比。这也是和之后那段“蝴蝶效应”细节展览般的车祸剪辑一样令人印象深刻的优秀精华。环境音效里的虫鸣,听来遥远的爵士乐撩拨,凯特的不羁动作,加之那一袭火热的红裙,光影在建筑物弧顶倒映出的涟漪……这一切配合上稳定的中景。直到那句“更老的人都睡过”的惊人台词脱口而出,给出侧影特写的一个启蒙般的吻。是的,好极了。

    可是,这都是不熟悉的芬奇式温情场景。

    有人说芬奇的这桩奇事是魔幻现实主义。不过相比较而言,他以往的作品中,更能体现在现实中找魔幻的感觉。比如连环杀手故事里,开篇伴着老歌和烟花缓缓前行的车子;再在比如那大雨的滂沱倾泻中,年轻警探在高速摄影的流水中倒地不起;再甚至于诺顿和皮特出现在一个故事里,愤青到底后又揭晓谜底的整个过程;那些琐碎的细节里的创意们,会不经意的击中你的神经最脆弱的一节,呼唤你醒来。这一次,创意是那个稍显刻意的黛西撞车段落,你可以这样理解,芬奇在困倦感袭来的时候,在你的耳边打了一个响指。虽然有意为之,却由于前一阶段的沉闷,而显得振聋发聩。

    喝咖啡的司机、黛西舞伴的鞋带、忘记大衣的女人、迟到的男子、没被包装好的商品。你不晓得芬奇要做什么,但是却不得不跟着他的一切安排走向那个关键的,刻意为之的终点。然后还要必须的在长发与裙摆一起旋转的凯特那里凝神定气的等待悲剧发生,这是历史上最完美且最刻意的撞车了。到此,这故事才算是打上了导演的记号。

    但是,为何如此?只因为这之前的一切都太平淡。对于观众而言,观看《本杰明·巴顿奇事》是个力气活。它就如同一列在暗夜驶过的列车,隆隆前行,不论细雨还是朔风都不曾停下。那从未出现的高潮,只在最后垂垂老矣的黛西在常青藤的小路旁低下头亲吻小童般的本杰明时出现,而击中你的触电感在怀抱中的婴儿模样本杰明闭眼时才至。而过程呢,这个观影过程便被泛文艺化处理了。观众们显然被芬奇高估了,很难有人不会在这种老黛西讲故事,女儿旁听发问,本杰明上演真相的过程里昏昏欲睡。

    故事的几个段落,现在看来,蒂尔达出演的“夜会”故事最合个人心意。那种欲说还休的情愫,夹在“切尔西”号疯狂纹身船长的那一切里,构成了全片最好的一个段落。喜欢船长在临死前的那段话,和后来每当生命作结时的蜂鸟,喜欢每个夜晚的客厅里的等待,喜欢对坐二人的不同见解,喜欢电梯里见到对方丈夫时本杰明的表情。更喜欢多年后横渡英吉利海峡的那个老去的女人。他们是这部电影里,与“最雷人”的闪电爷爷一样,被我们满含笑意观看后,会记忆很久的片段。

    由此可见,这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还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因为本杰明在倒退生长,形貌渐渐的消退了一切。总有感官上的刺激,没有人不对青涩的皮特不动心,没有人不对那个弹琴的顽童背影不唏嘘。而逻辑呢?逻辑本身就不是这个短篇小说故事的蓝本所能承受的。只不过表现手法的中庸,加之芬奇的刻意收敛,让节奏变得黏糊糊般无法激起观者欲望。但部分章节却依旧有些华彩,这是属于芬奇的玩法,让电影可以被接受。

    至于奥斯卡,那是在看这个生命故事之外的事情。芬奇被招安,收敛,献媚与否,与我无关。

    喜欢最后一个镜头,大水漫过逆行的钟表,黑幕出现长串人名。生命的意味在片中一直没有人反复强调和说透。但是我们都懂得,都认知,都惊叹,足矣。

    这就跟坐火车一样,一路上你都摇摇摆摆昏昏沉沉。铁轨间有节奏的撞击声不断传来,但是你却提不起精神,它们适合催眠。偶有风景不错,隔窗惊叹,之后又沉沉睡去。到站,激动,列车徐徐停稳。但当你凝神定气。准备离开时。却在原地惊呆,张大了嘴。

    因为列车带着你,回到了那个起点。

《本杰明·巴顿奇事》:逆行的时光列车-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天涯来吧,匿名可直接回复;登陆后发主贴/回复均可批量上传图片,不限大小 

  点击进入[电影]吧==>>爱看电影的同学请速来报道!看图猜电影,趣味多多哦(多图)

标签: 本杰明·巴顿奇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