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逆流,时光成河----观《本杰明巴顿奇事》的一点感想

大千世界 135 0

我一直在想,如果《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最后一个镜头交给蔡明亮,会是何等的绝望,但是要用蔡明亮风格拍完整个片子,可能我们要看上10天10夜。

    但是我尤其钟爱最后一个镜头,那一瞬间,我仿佛觉得涌进来的并不是河水,而是湍流不息的时光,而那个倔强逆行的时钟,正是本杰明巴顿本人,无论他正行逆行,最终都被这条长河所吞没。

     我依然意淫,如果交给蔡明亮,或者欧阳杰,那么那河水将会如何残忍的一点一点的淹没时钟,最后不留下任何痕迹。

     当然,前提是前面演10天。

    其实关于时间的题材,从小说到电影,无数次的重复着,当永生也变作天罚的时候,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向死而生”的命运?当“王子和公主从此永远都幸福的生活下去”这些美丽的童话都一一破碎的时候,大卫芬奇又残忍的击碎了我们返老还童的梦想。

     于是谈到时间,这又变成了一部华丽的悲剧。

    我知道许多脆弱而又多情的男女观众,文艺青年们,早已忘记了出场的众多人物,至少也是印象淡漠,他们唯独着眼的,就是那段好莱坞式的爱情——老去的黛西和幼去的本杰明。其实真的是好莱坞得不能再好莱坞的一段爱情,有钱有闲有别离,最后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回得到了大团圆。

    而我却在那些死亡中欲罢不能,那个即将死去的黛西,为我们拉开了故事的序幕,这是一个从死亡开始到以死亡结束的电影,导演让所有人的死亡一次比一次更加富有冲击力,我特别钟爱那些整齐洁白的床单,就好像从来没有人在那里住过,还有颓然离去的钟表匠,渐渐变幻的面孔,宁静的初日光芒,扔入水中的救生圈,仿佛沉睡的奎尼,风雨中的蜂鸟……导演擅长用这些宁静的画面来隐喻死亡,让那种死亡的情绪从巨大的冲击归于无奈。我认为,如果没有那个蜂鸟和救生圈,床长的死要逊色许多许多倍。

     我并不认为这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就一定是大卫芬奇了,但是如果奥斯卡有最佳死亡奖的话,绝对非他莫属。

    其实这部片子非常类似于《阿甘正传》的手法,但是缺少大历史的背景冲突,应该是很平淡的一部片子,但是牛逼的好莱坞专业配乐出现了,说实话,很多地方如果没有配乐普通观众绝对会喊闷的,相反的是,长期接受欧洲文艺片熏陶的观众也许会对这部片子比较滥用的配乐表示反感,我本人就觉得配乐太多了,音效还不错。

    对于整部片子,我并没有什么好说的,没有上一部奥斯卡《老无所依》对我的冲击力大,我只是写了一些的观后的感觉,我依然喜欢的还是最后一个镜头,不管生命如何逆流,依然会被时光之河所淹没。

  PS:后来我看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和对话尼克松,都是不错的片子,贫民窟的导演是猜火车的导演,他能把猜火车这种片子都拍一个光明的结局出来,所以贫民窟的结尾我也不吃惊,但是考虑到已经拿了金球奖,而且手法很像曾经得过最佳外语片的《上帝之城》,估计不会给它了。尼克松呢,最精彩的在对话的拍摄,把访谈拍成了战斗,很NB,但是仿佛是《谁刺杀了肯尼迪》的模式,而且结尾也很一般。

  我还没有看生死朗读和另外一部,但是我觉得《本杰明巴顿奇事》获奖可能性在这3部中把握比较大。

标签: 本杰明·巴顿奇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