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遭遇特大暴雪 为什么会这样?

大千世界 128 0

  真的是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消防员,消防员成了万能的!每次看见消防员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去救人又或者是半夜回家怕吵到老婆孩子而在门外蜷缩着睡觉都好心疼!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内蒙古通辽遭遇特大暴雪 为什么会这样?-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内蒙古通辽遭遇特大暴雪 为什么会这样?-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雷打雪,冬季为什么也会打雷闪电?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因为入选初中语文课本,我国绝大多数人都读过这首汉代乐府民歌,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誓言,大家也知道了“冬雷震震”是不可能发生的。 然而刚刚过去的寒潮期间“雷打雪”现象在多地发生,难道爱情誓言不可信了? 事实上,打雷闪电在一年四季都会出现,对我国而言,冬季雷电出现次数较少,这倒不是因为冬季温度低,主要是因为冬季天气系统少,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雨季主要出现在夏季,冬季以晴朗干旱天气为主,没有雨雪自然就没有了闪电。 打雷的条件是云里面要有足够强的电场,冬季当寒潮袭来,冷暖空气剧烈交汇之处,也容易形成对流天气,云内冰晶、霰、雪等冰相粒子的碰撞分离后带不同电荷,这些大小不同的粒子在云内重新分布后形成雷暴云内不同极性的电荷层,通常云内高度越高,温度越低,在最顶层-20摄氏度以上云层带正电荷层,中间-10到-20摄氏度是负电荷层,最下面一般还有正电荷层。在这些带电云层之间会产生闪电(云闪),在地面和云层之间也会产生闪电(地闪)。 冬季只要有对流发展,就会形成高大云系和雷电。冬季的低温其实还是有利于闪电发展的,只是冬季一般对流系统少,只有剧烈冷暖空气交锋的时候才会出现雷电现象。像这次寒潮过程中,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和北方的冷空气,在我国东北等地产生对流云系统,云中的闪电非常频繁,这在中国气象局的雷电监测(图1)和国际的雷电监测平台上(图2),都能看得出,特别是东北与朝鲜和俄罗斯交界区域有最强雷电。 雷电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气现象,如果从地球外观测地球的云层,会看到有些云的区域会因闪电而发生明暗起伏现象,与之相关的周边地区也会随之明暗交替,事实上地球上全球每天发生约5万次雷雨,平均每秒钟发生4000次雷电,其中有100次左右的落雷(雷击) 2014年大名鼎鼎的《Science》发表文章表明,当全球温度增加时,闪电的频次也会增加,具体而言,全球平均温度每升高1摄氏度,闪电的频次增加12 ± 5%,以此估计,到本世纪末,如果温度增加约4摄氏度(RCP85情形),则全球的闪电频次增加约50%。 所以,爱情中的姑娘们,以后发誓的时候,千万不要发誓“冬雷震震”,这个常出现,以后还会越来越多。

  通辽的雪有多大?强降雪已持续46小时,居民:屋门都打不开了

  11月9日,内蒙古通辽。中国天气网发布消息,今晨内蒙古通辽风雪仍在继续,多地出现特大暴雪。从7日10时核心降雪时段到来,强降雪已经持续约46小时,累计降雪量达到81.3毫米,7日、8日两天连续遭遇特大暴雪,积雪深度打破了1951年来纪录。通辽已拉响最高级别的暴雪红色预警。有些地方的院落里被积雪覆盖,房屋几乎被埋,当地人屋门都打不开了。

  东北内蒙古强降雪逐渐减弱,全国大部气温缓慢回升

  11月7日开始,东北地区经历了今冬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一次风雪过程。此轮降雪特点是雪量大、积雪厚、雨雪形态复杂。8日8时至9日8时,东北地区共有33个站点打破历史同期降水纪录。辽宁、内蒙古、吉林西部不少站点打破有气象记录以来积雪的最深纪录,像是辽宁阜新、吉林双辽甚至翻倍刷新的历史纪录。辽宁北部、吉林中部、黑龙江中部等地不仅是降雪多,而且雨雪混杂,部分地区出现冻雨灾害。 同时,全国其他地区降水较为稀少,气温缓慢回升。未来三天,全国气温整体将在波动中缓慢回升,其中在南方,由于白天升温快于夜间,昼夜温差拉大,多地将超10℃。13-16日,又将有冷空气影响,华北大部、黄淮、东北地区气温下降4~6℃,局地8℃左右,部分地区伴有4~6级偏北风,公众需注意气温变化。

  内蒙古通辽暴雪压塌民房致5人被困 消防员跪地前行救援

  11月9日,内蒙古通辽。通辽市科尔沁区双井子村有一房屋倒塌5人被困屋内,消防员到达村里徒步带着装备走在1米深的雪中,在两米多宽的胡同内已经变成雪山,积雪最浅处也有齐腰深,最高处已和平房持平,消防员只能匍匐而行,15分钟爬行了500米后到达被困群众家门口进行挖雪救援,最终屋内被困5人获救,其中包括一名一周岁的婴儿。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英雄的消防员! 希望寒潮早些过去,希望所有逆行者都能平安!

  雪是纯洁的,大雪是可以堆雪人的,但暴雪是可以要人命的!科技是发达了,可雪灾确解决不了!不知道南方的小伙伴们还羡不羡慕我们的雪景了


标签: 通辽 内蒙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