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 引争议原因实在太惊人

大千世界 120 0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7日,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再次出舱;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 引争议原因实在太惊人-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出舱 引争议原因实在太惊人-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神十三王亚平首次出舱,女航天员为何更具优势

  就在现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准备首次出舱活动,女航天员王亚平与搭档翟志刚将进行舱外作业,而叶光富在舱内配合。这是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出舱作业。尽管航天员男性偏多,但是从力学的角度,女航天员更具优势。 1、航天员想要进入太空,必须经历火箭的发射过程。想要进入地球轨道,发射速度必须不低于7.9km/s,这需要大量的能量。对于航空航天来说,任何一克的质量都需要“斤斤计较”。所以在这个领域,从来没有多余的物体。即便是结构本身,设计载荷假如是100kg,允许偏差10%,那么载荷到达110kg的时候,结构必定破坏。这其实体现了我国结构设计的专业能力,是力学的力量。 2、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身体更加轻。一方面是由身高的因素决定的,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另一方面也是女生生理特征所决定的。所以,一个1米八的汉子标准体重是70kg,而一个1米六五的女性,标准体重是57kg。航天员王亚平就曾说过,训练体重要控制在60kg以内。 3、质量越小,代表着外力作用的时候消耗的能量也越小。所以,王亚平作为航天员,从人体体重的角度就少了10kg左右的量,也就意味着多携带10kg的物质。在王亚平出舱的时候,我们的机械臂带动王亚平所需要的能量也会更小。 4、除了上述耗能的角度,对天宫的姿态影响也较小。根据动量定理,在太空中是动量守恒的。王亚平往东,天宫就会往西一点,以确保整体的质心保持不变。而王亚平越轻,那么对天宫姿态的影响也就越小。 最后,祝愿此次出舱活动圆满成功,祖国更加强大。

  翟志刚:我已出舱,感觉良好! 王亚平: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 叶光富: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网友小梁:见证中国航天员出舱,感觉良好!

  我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7日,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再次出舱;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鼓掌祝贺!!! 我们来简单回顾以下女性太空出舱的相关知识。 自从1963年6月16日苏联宇航员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搭乘“东方6号”飞船进入太空,女性正式登上人类航天主舞台,在随后的数十年时间里,进入太空的女性人数已经达到65名。 这其中完成过太空行走的女性少之又少,1984年7月25日苏联宇航员斯韦特兰娜·萨维茨卡娅完成女性的首次“太空行走”。 到目前位置,全球共有近400人次完成过太空行走,但其中的女性只有十人、不到三十人次。一方面,女性航天员的数量少,只占航天员总数的一成左右;另外,出舱活动对身体的绝对力量要求非常高,再加上舱外航天服相对较大的尺寸,对女航天员而言还不是那么足够的“合身”。 但随着太空任务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女性相对娇小的身材,灵活细腻的动作,再加上对长时间太空环境的适应力更强等优势,女航天员的比例正在不断提高。

  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进行出舱活动;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出舱活动可以按照航天员任务的不同分为验证类出舱活动、有效载荷操作类出舱活动、维护与维修类出舱活动、空间站装配类出舱活动;按照是否事先列入计划和时间的紧迫性分为计划内出舱活动、计划外出舱活动和应急出舱活动。 美国航天局认为,宇航员在舱外维修卫星或其他航天器,可以避免将它们带回地球修理;在舱外开展科学实验,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太空环境对不同事物的影响。宇航员还可以在舱外测试新设备。 在舱外作业中,航天员或宇航员主要开展卫星捕获和维修、更换电池、舱外维修、外部航天器组件的组装及连接、特殊实验或测试等工作。

  3000万人民币一套的航天服贵在哪里?

  —— 作为一种移动性的太空生命保障系统,太空防护服可以为航天员在出舱活动时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天和号核心舱以每秒8公里左右的速度围绕地球高速运转,在服役期间内难免有老化零部件更换,新功能组件追加一类的任务。作为航天员在舱外时的随身移动飞船,航天服的科技含量到底体现在哪儿呢? —— 航天服集材料、电子、机械等多门学科的前沿成果于一身,即便仅仅从材料的角度讲,通常的航天服面料包含六个以上不同功能的组成层。例如,提供被动保暖功能的隔热层,提供抗撕裂能力的防撕层,提供抗辐射能力的高能粒子屏蔽层,提供防撞击能力的高强保护层,能够承受巨大气压差的气密层,以及控制航天员体表温度的温度调控层等等。从系统集成的角度而言,航天员的氧气供给,实时通讯,防护固定乃至废气和汗液的回收净化全部需要集成到一套防护服中,这样的多系统整合强烈的考验着制造国的整体科技实力。 —— 以中国神舟飞船系列发射任务中的“飞天”航天服为例,总重量达到100公斤以上,随身携带的太空背包高达1.3米。虽然看起来异常笨重,在太空中用起来却是相当灵活,由于身体相应的关节处都布置了气密轴承,航天员四肢活动范围很大,可以说是并未受到航天服的限制。手套将为每位航天员特别定制,以保证足够的穿用舒适度和功能性。手套材质方面,兼顾安全性和轻便性,允许航天员轻松握持直径25毫米的物体。

  航天员出舱活动难在哪儿?

  舱外活动技术难点有三个:一是太空无路可走;二是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也没法用腿行走,主要是靠手;三是舱外环境十分恶劣,必须使用复杂而可靠的出舱活动系统来克服空间环境的影响,如果出舱活动系统中某个重要部件出现故障,就有可能危急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另外,在太空中行走时人体运动和作业规律完全不同于地面,也有别于舱内,所以要掌握在太空中的运动与控制技术,最重要的是让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将身体保持在一定的位置。靠手把扶住周围的某些物体。因此航天员手、手腕和手臂的肌力和耐力十分重要,这就要求航天员在飞行前要加强手、手腕和手臂肌力的锻炼。在航天器里外都安装了一些扶手,航天员用可手握住一个一个扶手来回移动身体。 其实,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时大部分时间是从一个工作位置移动到另一个工作位置,因此在舱外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身体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标签: 神舟 航天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