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士林,1931年4月出生于南通海门贫苦农民家庭,1946年初中毕业参加新四军(三野24军),并于同年入党,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1992年离休后积极参加椿桂坊社区各种公益活动,被评为常州百佳市民,今年疫情期间,沈士林又瞒着家人捐款一万元。如今91岁的沈士林讲话依旧中气十足,透露出军人气质。
佩戴上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的沈士林15岁从军 10年后才归家探亲
少年沈士林1946年,沈士林还在江苏南通海门东南中学读书。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了青少年抗日先锋队,在老师介绍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华东野战军在招兵,沈士林怕父母不同意,未和父母亲商量就决心报名参了军,他直接跟着部队北上,步行至东台、淮安等地。1946年9月1日沈士林穿上了军装正式加入了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经过6个月的训练,沈士林成了一名测绘兵。之后,沈士林跟随部队,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抗美援朝前,沈士林的首长见他6年来未回家,特批准他3天假期回家探亲。沈士林从嘉兴到了上海,买了票准备渡船回家,这时,他突然听到广播里发出通知:“解放军沈士林同志赶快回去,首长有命令。”军令如山,沈士林立马撕了手中的船票返回嘉兴,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直到1956年才回家探亲。
上甘岭上升起鲜艳的红旗
沈士林上甘岭,沈士林每次提到这个地方总是不禁潸然泪下。
1952年秋,沈士林跟随部队到达元山地区后,立即进行了2个多月的山地高寒作战训练。不久部队就开赴上甘岭前线,接防参加上甘岭战役部队的防地。“上甘岭是海拔1000米以上五圣山的主峰,经过上甘岭战役,主峰被各种炮弹削平了2米多,举目寸草不生,随便抓一把土都能闻到浓浓的血腥味,都能在手中握出许多碎弹片粒。”沈士林回忆道。
沈士林被任命到上甘岭负责主峰观察所。主峰观察所位于上甘岭的背阴处,这里气温达零下40多度。由于这里是师前线指挥所的耳目,一天24小时沈士林都不敢有半点的怠慢。所谓观察所,只是一个10多平方米的坑道:吃、住、学习都在这里,向着敌方一侧开了一个口子,架了一架炮对镜,24小时搜索监视敌情,做好详细记录,每晚6时汇总后向师司令部综合报告一天的敌人活动情况……沈士林就这样每天坚守着。
每逢佳节倍思亲,转眼间春节到了,沈士林和战友们守在坑道里既不能与家中亲人相聚,也不能与亲朋好友通信。除夕之夜,战士们的思乡之情愈加强烈,沈士林便提议,年初一举行升旗仪式!战友们一听纷纷赞同,可是国旗哪来呢?战友小沙当场敞开胸襟解下了参军时奶奶特意做的鲜红肚兜,沈士林趁热打铁,用敌方落在营地内的淡黄色降落伞布剪了5个4小1大的五角星,用糊粥沾贴在兜肚的一上角,一面挺像样的“国旗”制成了。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沈士林就悄悄地一个人到后山坡清除积雪,扫出一方平地,并找来几块乱石堆成了一座准备用来撑旗杆的升旗台。九时后,太阳爬上了山顶。沈士林和战友们整装走出坑道,边走边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到达升旗台前,大家列队面向祖国方向,沈士林手持国旗,向升旗台正步走去,郑重地将国旗撑在升旗台上,同志们不约而同地齐声高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激昂的歌声,大家似乎已忘记了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升旗仪式结束后,大家仍无限深情地眺望着祖国方向久久不愿离去。
朝鲜老奶奶用头发编成草鞋送给志愿军
战后的朝鲜“千疮百孔”。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又帮助朝鲜人民为战后的恢复和建设作了大量的工作。在停战后3个月内,志愿军铁道兵便修复、修整和新建桥梁308座,全长1.5万米,并修复车站37处,协助朝鲜铁路员工全部恢复了朝鲜北部原有铁路线。此外,在城市重建,修筑水坝、河堤、水渠,植树造林,春播秋种,修建民宅,修复校舍等各个方面,志愿军都投入了巨大人力支援。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百姓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1955年10月沈士林所在的第二十四军归国,“我们撤退时候,司令员让我们不要声张,不要惊动朝鲜的老百姓,不曾想还是被老百姓知道了。朝鲜的老百姓人山人海来欢送志愿军,一个老奶奶,头上的头发都铰了,编成了鞋子要送给志愿军。”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沈士林记忆犹新。
老人展示自己胸口的奖章如今,沈士林已经91岁高龄,平日里为数不多的兴趣爱好就是读书,老人组织的“文笔夕照读书会”已持续了36年。沈士林经常受邀到各个中学去讲述自己的革命故事,用亲身经历,给学生们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提到自己,沈士林总是说,自己只是千千万万“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追梦人,全面实现小康的见证人”中的普通一员。
标签: 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