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又“变脸”了。
澳总理为何突然又态度大转弯?
与先前的“咆哮”形成天壤之别,在12月3日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记者会上,莫里森竟然向中国示好,表示希望与中国进行建设性接触。
他说,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的,这对两国都有好处,还强调他的目标是让两国“愉快共存”。澳方将致力于推动两国举行定期、公开的领导人和部长级对话,再次重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对于态度转变的莫里森,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将其形容为“变色龙”。
许利平指出,莫里森一方面确实受到了澳大利亚国内舆论的压力,数据显示澳洲近百分之四十的贸易和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机会均与中国相关,“失去”与中国的友好,无疑会影响澳洲正常的经济生活。另一方面,在客观事实上,中方展示的是插画,并非照片,莫里森自觉理亏,转而自寻台阶,转移压力。但从外交上来看,这样的行为十分鲁莽、不理智。
值得注意的是,插画事件发生以来,莫里森已经不止一次“变调”:在12月1日,莫里森突然降低调门,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文章称,插画事件不会削弱澳方对澳大利亚华人社区的尊重和感激;他还在党内会议上对议员表示,插画事件不宜再扩大。
澳议会通过新法案 剑指何方?
同莫里森态度“变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澳大利亚针对中国依然动作频频。
当地时间12月3日,澳大利亚议会通过了一项新法案,赋予联邦政府一票否决各州与外国政府之间达成协议的权力。
根据法案,如果澳大利亚各州、地方议会或机构,与外国政府签署的任何协议“对澳大利亚的外交关系产生不利影响”,或是“与澳大利亚的外交政策不一致”,外交部长可直接否决。
澳大利亚议会官网显示,目前该法案已在澳参众两院获得通过,只待澳大利亚总督最后签署成法。
虽然莫里森公开表示,这一法案不特别针对任何国家。不过,仍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该法案意在针对中国。
许利平指出,法案毫无疑问会损害影响中澳双边合作关系。实际上,这是把中澳正常经济合作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做法。一旦法案最终实施,就会扩大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权利,无疑是会影响原本就合作顺畅的中澳地方合作关系。
许利平补充说,法案通过的背后,反映了澳大利亚政府的矛盾、焦虑的心态:一方面想跟中国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又害怕中国影响力扩大。
中澳关系如何重回正轨?
那么,澳大利亚如何消除这种“焦虑”?解铃还须系铃人。
近年来,澳大利亚紧跟“五眼联盟”的节奏,屡次对中国进行恶意攻击,致使中澳关系降至冰点。
在舆论上,澳大利亚还公开支持“藏独”、“台独”、新疆分裂势力以及香港暴力违法分子;在经济上,出台针对中国的外商投资法案,破坏两国贸易和互信。
澳大利亚前外交官托尼•凯文,12月1日撰文痛斥澳政府毫无根据的反华言论,称澳大利亚已成为其他国家处理对华关系的反面典型。
面对多种叠加的问题,许利平坦言,当前中澳关系进入最困难的阶段,澳方应抛弃傲慢与偏见,一个健康稳定的中澳关系,必定是最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澳大利亚对华“两面性”,是在为自己虚伪行为开脱,这本身就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
他还引用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的话:澳大利亚应该学学日本,放下“扩音器”,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
标签: 莫里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