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公务员面试时事热点分析预测10题之一
——好好考网特别推荐给:《申论》、《面试》考生
时事热点1:
重庆南岸区民政局最近出台了一项新政策,限定每天结婚离婚的人数不能超过30对。其理由是,结婚离婚人数突然增多,需要加以控制。
名师整理的权威观点:
中国文化中有求吉利、讨口彩的传统,扎堆结婚的事,并不少见。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理应以便民、利民为宗旨,尽量顺应人们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人为设置“限量”的门槛。按照“限量结婚离婚”的逻辑,现实中“需要加以控制”的事情不计其数。比如,公共交通每天的运输人数;比如,每天接待来访的人数,等等。 来源:
政府承担的公共事务一旦变成“限量版”,民众要么就是付出“争先恐后”的时间成本,要么就是付出买“黄牛号”的金钱成本。这不仅会使“服务型政府”变味,更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这样的“限量结婚离婚”,实质是“限量服务”,是一种无视权力基本职能、无视民众。
时事热点2:
北京市财政局日前发布消息,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3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在公共交通方面,去年北京投入135.3亿元补贴地面交通和轨道交通,以维持公共交通低票价制。
名师整理的权威观点:
公交低票价制度,可能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财政负担。但是,这并非“亏本生意”。“低票价”换来市民的方便,赢得市民对政府的信任,获得城市交通环境的改善,这实际上是树立政府形象、实现利益双赢的良好契机。从长远来看,“公交低票价”的社会价值不可低估。
北京的公交模式虽好,却并不容易复制与推广。135.3亿的财政补贴,对一些地方来说可能是“心有余力不足”。但是,这种让利于民的思路,具有民生导向意义,值得借鉴。各地政府,可以因地制宜,作出更适合本地的制度安排。
时事热点3:
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对于《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名师整理的权威观点:
在现代社会,如何学习《三字经》等传统典籍,应当成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命题。以什么为标准区分传统典籍的“精华”和“糟粕”?又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其中的一些误区?这些,恐怕都不是一个通知可以简单解决的。
实际上,《三字经》等传统典籍中所包含的文化、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解读。学习这些典籍,只是养成价值观念的方法中的一种,教科书、课外读物、言传身教、电视节目甚至是社会风气等,都拥有更大的形塑价值观的力量。所以,与其用行政命令进行简单切割,不如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进行自我判断,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有机融合。
时事热点4:
“深圳市垃圾分类现状调查”显示,深圳市九成以上市民支持垃圾分类,但八成家庭没有进行垃圾分类,设置在户外场所的分类垃圾桶并未起到分类效果。
名师整理的权威观点:
九成市民支持垃圾分类,说明低碳理念、环保意识不断深入人心,让人欣慰。然而,八成家庭没有进行垃圾分类,也可理解为:或是工作忙碌,没时间分;或是认识有限,不知道怎么分;或是怀疑效果,不知现在该不该分。笔者就经常看见,清洁工整理分类垃圾桶时,并没有分装,而是一股脑扔到同一个垃圾车中。
从认识到行动,总有一段距离,这就需要加强引导、打消怀疑、提供条件,让人能更好做、更乐做。在实行垃圾分类之前,先有“细则”,普通垃圾、资源垃圾、塑料垃圾、金属垃圾等,都包括什么、应该如何分装、什么时候回收,都需要明确告知;一些商品的包装上也应注明,产品应该如何按分类的要求丢弃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章可循,不至于让垃圾分类成为“麻烦事”。
时事热点5:
近日,江苏淮安市楚州区教育系统的职工均接到通知,要求参加区里号召的“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赠活动,通知明确规定每人捐款不得少于200元。
名师整理的权威观点:
既然是慈善捐款,理应自愿,如此下发红头文件规定捐款的具体标准,怎么看都有“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味道。其实,这并不是个案,许多发文件、下指标的“捐款”,你捐也得捐、不捐也得捐,甚至有的还直接从工资中扣。当自愿“捐款”变成“摊派”之后,不是在募捐善款,而是在募捐一些人的政绩。
捐款是善行,理应鼓励。但捐还是不捐、捐多捐少,应由个人根据自己意愿和经济条件来决定。若硬性“摊派”,必然会助长运用行政手段追求“慈善政绩”的错误倾向。毕竟,把行政权力隐性植入到慈善工作中,暗藏权力震慑,或许会得到暂时的满足,但已经在暗中伤害了慈善本质与和谐基础。
时事热点6: 搜集整理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关于降低头孢曲松等部分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降价令实施以来,相当一部分限价药从天津的药店里消失了。
名师整理的权威观点:
“限价死”,几乎伴随着每次药品限价一再出现。然而,“限价死”往往是个假象:作为药企及医疗机构,如果药品都“死”了,显然自己也“活”不了多久。于是乎,不用多少时日,“死”了的药品就会“死而复生”,改头换面重新涨价上市。
这不能不让人深思。药企、医疗机构自然难辞其咎,可“改头换面”不是药企能便宜行事,而是需要国家药监部门审批的。这是怎么审查批准的?除了“职责”,是否还有其他不可告人的“猫腻”?可见,药品“限价死”其实是监管太“活”。要解决药价高,除了限价,还要严格审批“新药品”,完善国家药品注册制度,不给药品“死而复生”的机会。只有监管真正负起责来,药品才不至于“限价死”。
标签: 时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