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传媒劲推重庆新名片 (肩)
“第一江城”呼之欲出(主)
本报讯 三月,按照惯例,正是楼市缓慢启动的时间。而此时,一件注定不寻常的事件发生了:2月,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社科院推出了旨在重新定位重庆形象的“第一江城”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重庆主流大报《重庆晨报》联合中国地产专业权威杂志《新地产》、中国著名财经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地产门户网站搜房网等领袖传媒,推出了大型系列相关活动。
有专家认为,“第一江城”概念的提出,将一扫重庆在人们心目中固有的形象,在山城的概念之外,重庆获得了新的名片和认识价值。同时,他们认为,此次活动的组织也非常令人瞩目:第一,几大媒体联袂出击,挑起了“重新认识一座城市”的大事件,非常罕见;第二,除媒体强势报道而外,整个活动期间,还将通过论坛、图片展、特色楼盘展等活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观念狂飙之后赋予滨江地产以新的价值,提出新的思考,并直接作用于城市和区域的发展。
在此期间,《晨报地产》将推出大型特刊《重庆人居地理杂志》(连续四期),而《重庆晨报》社会新闻部也将全程跟踪报道;《新地产·重庆》 将分别在3月6日、4月6日推出两期“第一江城”的特辑;《21世纪经济报道》,则将站在全国的高度,鸟瞰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态势,对“重庆叫阵第一江城”进行深入采访报道。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第一江城论坛亟名流酒会”将于3月12日隆重举行,除本地开发商、专家外,武汉等沿江城市的代表开发商、林少洲等全国知名地产人业都将应邀参加,搜房网将对论坛、活动进行全程直播。
主稿:
民间挑起城市“定位之争”(肩)
谁是中国第一江城(主)
2006年2月,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社科院联合推出了旨在重新定位重庆形象、深入探讨滨江经济发展前景的科研课题。其中“重庆·第一江城”概念的提出,引起国内各大传媒、重庆主流媒体、开发商以及国内滨江城市的广泛关注。很快,关于“谁才是真正的第一江城”的话题,在全国各大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唇枪舌剑、此起彼伏。重庆方抛出这一宏大概念,被视为在向各大沿江城市叫板。于是,众多目光齐刷刷聚焦到了这一事件发生的台前幕后。
重寻城市名片势在必行
据此次课题的负责人重庆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向记者透露,重庆是雾城,又是山城,也是江城,但是什么才是重庆最为有特色的呢?在目前雾城不愿意被官方承认,而山城又有些让人感觉不便利的情况下,重庆应该寻找自身的个性特色,重新发现自身的优势,因此我们提出重庆应该做足“江城”这篇文章。要善于保护利用和依托现有江水资源,体现出城市的个性特色,并且要善于保护利用和依托现有水资源,高品位、高起点地规划、建设世界最美丽最大气最动人的滨水城市景观,让奔腾不息的长江和嘉陵江成为重庆新的城市图腾。
从城市定位来说,重庆也走过了一些弯路,重庆是一座老工业城市,我们一贯善于将老工业城市的招牌,另外重庆直辖之后,又将直辖牌打出来,而且在成都提出自己为西部第一城的情况下,我们又曾经提出要建成西部最好玩的城市,但是这些东西都并非是重庆最有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换句话说,我们这么多年努力在发现重庆的优势,发掘城市的个性时走过了一条弯路。 因此,重新认识重庆的城市价值,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第一江城”石破天惊
第一江城引发的震动是人们始料不及的,首先是重庆各大媒体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接着是全国各大媒体展开了了广泛的争议,而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个点上,那就是:重庆有资格成为“第一江城”吗?这一争论特别在一些拥有江水资源的兄弟城市更为突出,特别是武汉,这个传统上被称作为江城的城市,更是对这个“第一”耿耿于怀。于是,这个“第一之争”,在全国民间渐次展开。
赞同者认为,重庆本身是一座成长于大江上的城市,是一个从码头发展而来的城市,因此,定义为江城非常吻合历史发展脉络。有人认为,重庆两江环抱,特别是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再加上枝系河流众多,重庆被称为第一江城完全有这样的地理条件。
更有众多市民认为,称重庆为山城,是历史上重庆山高路陡交通不便造成的,而从重庆直辖以来,交通难题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山城这一称呼真需要改一改了。而江城这一概念,高度概括了重庆这座成长于江河之上城市的特征,完全可以成为重庆对外的一张新名片,也是最重要的一张名片。
而反对者则指出,现在全国,江城提法非常之多,如宜宾、武汉、哈尔滨、南京都将自己称为江城,重庆凭什么称为第一江城?有什么考量指标和深入人心的数据来支撑这一石破天惊的说法?
本报记者 杨品
重庆五大理由 问鼎第一江城
对于各种质疑之声,此次课题负责人李勇列出了几大理由:
第一, 重庆在周代就被定为八国的都城,叫江城,所以3000年的文明,都是和江城一脉相承的。
第二, 与重庆竞争的最大可能是武汉,但是随着西部开发和重庆直辖之后,武汉所位于的中部地区开始陷落,武汉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魅力。而其他城市也面临种种问题,因此尚未有城市提出自己为“第一江城”。但是武汉现在还没有提出“第一江城”的概念,重庆实乃捷足先登。
第三, 第三,重庆的外延已经扩大,加上渝东南、渝东北,直辖以后幅员广阔,而且还有很多次级河流。滨江资源极为丰富。
第四, 第四,山也为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城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因为有山的厚重才有水的灵气。山水塑造了重庆这个城市特有的魅力。
第五, 第五,西部大开发对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李勇认为,重庆不但有优美的自然山水环境,还有漫长岁月积淀下来的独特历史与地域文化,这都是构筑富有个性的城市意象的优越资源。 因此,将重庆定义为“江城”是完全可能的,而定义为“第一江城”,则主要是考虑到重庆城市发展定位的需求。重庆发展成为一个山水园林城市,这是重庆的方向。
江与城·盘古开天的恩赐(主标题)
引言——
环城皆山,穿城是水,嘉陵长江,弯波如眉。浪急天高之际,船帆垂垂;微风细雨之时,雏雁飞飞。朝望浮图苍翠,青青如黛;暮赏嘉陵夕照,粼粼似裁。更有大江东去,浪潮西来,雾笼寒纱,江清月白。
重庆有多少种面孔?
山城、雾都、江城……
每天居住在这种城市之中,朝九晚五行色匆匆的人们,什么时候才可以停下来阅读一下她的表情?
有人说,重庆是一个男人,有着山的雄壮;也有人说,重庆是一个女人,有着水的温婉。其实,无论男人还是女人,只不过是重庆两个不同的侧面而已:一个是白天,一个是晚上;一个长江,一个是嘉陵江……
是的,从三千年前开始,当巴人古国的先民生于斯之时,江就和这个城市发生关系。从巴国古都,到恭州故郡,从战时陪都,到直辖新城,重庆一直占踞重关复江之墺,四会五达之庄,总扼西南,遥控两江。
古人所谓城池择址之要,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重庆能在两江环抱之中,依山就势,这是盘古开天的恩赐。
两江山水天生一城(小标题)
从城市地理上看,重庆主城区位于中梁山和真武山之间的丘陵地带,被长江、嘉陵江天然分割成3个部分,渝中半岛夹在两江之间,江北、南岸分侍两侧,自然形成多组团多中心的空间格局。
自从20世纪初开埠以来,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重庆根据天然的城市地理结构,逐渐形成了以解放碑为中心组团,观音桥、南坪、杨家坪和沙坪坝为副中心组团的城市布局。
在重庆的历次总体规划中,“多中心、组团式”是一贯坚持并得到高度评价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既顺应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特征,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
和北京、成都等平原城市比较起来,城市规划专家们认为,重庆的这种城市形态是城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它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有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都能在组团内完成,同时通过增设城市副中心,减小城市规模扩张后对城市中心的压力。这种城市结构既保持了特大城市的规模优势,又尽量减少了由于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
而从整个长江流域的城市分布来看,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庆,不仅总扼西南,而且以其千里上江第一城的位置遥控两江。无论是其经济总量,还是枢纽地位,都为其奠定了第一江城的基础。
绘蓝图旧貌换新颜(小标题)
重庆城因两江而兴,不过,当重庆从一座码头城市走向多元化发展之后,过去的舟楫之利江江之美却成了新时期发展的地理制约。
如何重绘蓝图,旧貌换新颜,切实建设第一江城使其成为长江上游真正的经济中心,是摆在重庆人面又一道崭新的课题。
从1988年开始,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拓展两江瓶颈,重庆开始修建滨江路。渝中区首开先河,先后长江和嘉陵江建成了长滨路和嘉滨路。在此之后,南岸区修建了南滨路,江北区建成了北滨路,沙坪坝区也有了嘉滨路。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临江而建的城市不少,对滨江带的打造也各有特色,但就滨江路而言,重庆无疑是全国第一。据统计,目前主城建成、在建和规划的滨江路有10条,总长度为140.31公里。
滨江路的建成,从最初的交通功能,逐渐发展到后来的商务功能,重庆经历了不过五年的时间。在此之中,南滨路尤其成功,并继火锅、红岩之后,成为代表重庆的一张新名片。而根据规划,在交通、商务功能基础上,重庆还将发挥滨江地带的休闲功能,建成两江四岸亲水健身长廊。
除了滨江路之外,作为江城的重庆在对两江的规划利用走得更远。从2003年开始,重庆在城市规划中开始进行公开城市设计,先后实施了渝中半岛、南岸滨江地带、江北新城、沙区滨江地带和北部新区嘉陵江沿江景观带的城市设计,充分运用两江景观,合理处理江和城的关系。
本报记者 郑亮
关键词:
滨江开发——经验
国外滨江成功开发经验,有几点值得借鉴:
1、滨水地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在规划时,强调滨水地区与城市的连接性,力求用有效的规划设计手法来加强城市和滨水之间通畅的视觉联系和便捷的可达性。
2、滨水地区景色优美,最能反映城市的特色,所以在功能上应十分注重滨水地区的共享性,让全体公众都能享受滨水地区,这样才能很好地促进周边地块的城市开发,并能够吸引人们到这里生活、工作。
3、滨水地区紧靠水体,容易受洪水淹没的威胁,应充分考虑防洪的要求,在规划中可采用不同高度的台地做法,实现亲水的效果。同时,铺装材料和小品则应既简洁又能防水,另外须设计良好的排水系统,能很容易接纳和排走季节泛滥的洪水。
4、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滨水地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自然特征和历史文化,在规划时,可以用隐喻、保留有价值的遗留物等方式来记载这些自然文化特征,这样可以有效保持可识别性,得到使用者的认同。
江与史:激流冲来的城市
(引言)
重庆这一古老的城市,润流着古代巴人的血液和传统,并以其独特的山水地貌,培育了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重庆历千载而不衰,从容吐纳万物,化育生机。
大河源起
世界四大古老文明概莫能外的大河源起,构成重庆溯及远古、深沉厚重的文明底色。
水,孕育了生命,也造就了人类文明的两大体系: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但最初走出来的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很脆弱的,他们对于浩瀚的大洋还没有足够的驾驭能力,于是在相对比较平静的大河流域,便孕育了最古老的人类文明。
中国的黄河、长江文明,印度的恒河文明,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文明等四大文明莫不如是。无疑,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大河文明始终走在文明的前列。
重庆市社科院邓平教授自豪地指出:就是这样,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在长江岸边,在那个有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弹子石传说的地方,开始孕育了最古老的华夏文明。据考证,在距今2~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便已有人类生活在重庆地区。而这些则构成了重庆文化以穿越千年、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蕴。
冲出夔门变成龙
有人说,三峡为万里长江之上最为瑰丽的华彩乐章。而自古巴人挑战自然、勇闯激流险滩的血性,则赋予重庆以不同于南京、武汉等其他沿江城市的一往无前、豪爽刚烈的文化品格。
与下游相对江面开阔、水流平缓的江段相比,长江三峡遍布急流险滩,三峡之险,世界闻名,川江栈道,世界第一。于是,与长江下游那舒缓如歌的船工号子、以及下游富庶之地的稳定闲适相比,三峡之上巴人船工号子急促、紧迫,斗志昂扬,甚至是声嘶力竭,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江段上,自古锤炼了巴人那中挑战自然的那种特有的勇气、魄力与智慧。“出夔门、奔大海”,“冲出夔门变成龙”,正如邓平教授所总结的那样,那种千百年来巴人“敢闯敢拼的闯滩精神、一往无前的放舟精神、负重奋进的纤夫拉纤精神、以及协力齐心的划桨精神”,成就了重庆无愧于“第一江城”的文化品格与气度。
早在11世纪商周时期,巴人以重庆为首府,建立了巴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商)人前徒倒戈”,推翻了商朝奴隶主要的统治。在南宋抗元斗争中,钓鱼城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重庆的历史上,还涌现出一批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如以自己头颅捍卫巴国尊严的巴蔓子将军,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邹容,民族工业先驱卢作孚,开国元勋刘伯承、聂荣臻,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等,都是巴渝儿女的杰出代表。
碰撞交融 有容乃大
重庆人刚直重义,热情好客, 善于学习和吸纳外来的先进文明。因为这条江,因为这个水上通道,自古以来重庆曾经历过数次流民大迁移。而千百年来一次次的移民运动,则又促成了巴文化同中国其他传统精英文化的碰撞交融,涵养了重庆有容乃大的文化气度。
千年前,发源于鄂东的巴人溯清江而上、穿郁江、过黔江,进入乌江、大宁河,来到了巴渝大地,播下了最早的移民文化基因。明末请初,湖广移民大举入迁;到了近代,重庆较早开埠并与长江龙头城市上海建立了紧密联系;抗战时期沿海人民大举内迁,全国精英云集重庆;60年代大三线建设,又汇集了一大批人才;而改革开放使重庆又走在西部各城市对外开放的前沿,重庆人大量走出山城到沿海谋求发展……因为这条江,因为这个通道,一次次重大的历史际遇无不降落在了重庆头上,而每一次的文化碰撞与交融,无不促进了重庆文明进化的突变,并最终形成了重庆文化的大格局与大气度。
本报记者 刘涛
川江号子与新重庆精神
——访重庆市社科院邓平教授
重庆精神如何表述更准确?巴渝有何历史文化传统需要弘扬?
于此,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在我们身边日夜奔流的长江,想到了千百年来在川江上撑船、拉纤终日劳作的船工。
重庆人驾船行舟的历史可上溯至先民巴人,“巴人沿江河而居,擅舟楫之利”,数千年前他们就驾着自制的木筏、独木舟在江河上捕鱼、运盐。重庆依江筑城、因江而兴,它的成长靠的是长江,未来的希望也在长江,新重庆如今一句时髦的用语是打“长江牌”,我认为,重庆不但物质文明的建设应当打“长江牌”,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应当打“长江牌”。
长江,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中国的脊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同理,川江也是巴渝(亦即新重庆)的脊梁,也是巴渝儿女的母亲河。于巴渝大地奔流不息的川江是巴渝人民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新重庆的希望在长江,新重庆精神理所当然地应该在磨练、哺育它的长江(具体地讲即川江)上与中去寻找,去提炼。在思考如何塑造新重庆形象、如何充实、完善新重庆精神时,人们的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赤裸着身躯与川江的险滩恶浪博击的巴渝船工,回响起川江船工那激昂铿锵的船工号子。
我认为,巴渝船工千百年来在与川江的险滩恶浪博击中所展现的,巴渝船工所呼喊、巴渝人熟知并广为传喊、传唱的“川江号子”所蕴含的那种敢于征服大自然、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劈波斩浪、不畏艰险、勇闯激流险滩的精神;那种巴渝船工“协力齐心”的划桨精神,“敢闯敢拼”的闯滩精神,“一往直前”的放舟精神,“负重奋进”的拉纤精神,正是激励3000万重庆人,振兴新重庆所需要的那一种精神。
本报记者 刘涛整理
关键词:
大江文化——包容、动感
重庆师范大学莫怀戚教授认为,奔涌向前的两条大江赋予重庆文化以永不停息的动感,而大山大水的凹凸立体感则赋予重庆文化以巨大的包容力,这便是重庆文化的根本特质。
他说,记得中国地质普查大队第二大队的地质专家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说重庆整个是一块大石头,地质构造相当稳固,而两条江便如同这块大石头上的两条槽子,这就构成了重庆城市秉性中天然的立体感。而这种立体感给予重庆文化的正面影响,便在于一种包容力。这种巨大的包容力,现实中便表现为重庆人不是很计较,比较友善,视生活起伏为自然,人的南来北往很自然,人的好处、坏处很自然。重庆的码头文化、火锅文化、棒棒军文化,无不充分展现了这种和谐与包容性。
“何谓第一江城,长江自上而下为第一大都市也。”莫教授指出,江城仅仅有江,其城市规模是要打折扣的,其文化属性是相对单纯的。尽管沿长江千里,众多城市也有山,但这些山大多是作为景致而存在。像重庆这样山水能交融为一体的城市,不仅是长江第一,而且是独一无二。 本报记者 刘涛整理
江与命:位居上游的使命
(引言)在国家的宏大战略中,发挥重庆特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将其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是历史的必然,更是时代赋予重庆的使命。作为西部首个直辖市,这一定位也是对新重庆内涵的最好注释。
变迁与重生
占地5万平米的朝天门广场,造型如一艘扬帆起航的大船,劈波于两江交汇之处。 其上刻朝天门广场赋:“贯六峡两江之汇,率九宫八卦之冠,总扼西南之枢纽,遥牵吴楚之群船。”重庆人指长江白水而言重庆之志的愿望跃然纸上。
“天生的重庆,铁打的泸洲。”
这一句在巴渝流传的俗语,说的是重庆和泸洲在军事上天生的重要地位。3月1日,区域经济研究专家,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引用这句话来说明,重庆为城的一个历史衍变脉络以及重庆在长江上游区域一直以来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李勇认为,重庆主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同时也表明了重庆经济地位的走势。
山高水险,最早浮出历史水面的重庆,就是一个军事重镇的形象。唐宋以后,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东引南迁”,重庆因得水之利,西南货物绳聚辐凑,而后码头兴旺,商业日盛,城市规模也得以形成。
“当时的云贵等地,其货物东运,其最主要的通道就是长江水运,重庆的经济地位可想而知”。李勇说。
在采访中,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制造业的“内迁”被李勇提及:1937年抗战内迁,和新政权成立以后的“三线建设”。李勇认为,这两次“内迁”直接奠定了至今为止重庆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
然而时移事易,当年的山高水险的战略优势,正在成为当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麻烦。而曾经为重庆带来繁荣的水运,也因为在其它交通形式的发展而处于巨大的竞争中,优势正在消失。1997年,随着重庆直辖,如何与自己的历史搏斗,向明天寻找自己的坐标和命名,就成了摆在了“新重庆”面前的大问题。
要赶往新梦想的重庆匆匆上路了。1997年,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不知不觉间成了这个刚刚直辖的城市的雄心。
2002年,重庆市交通规划更是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调整:从当初区域性的骨架公路网络的构想,提升到了“水陆空齐头并进,全力打造枢纽重庆,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最具活力的中心城市”。
对于在自己梦想路上日夜兼程的重庆来说,这一规划的调整,具有了超越物理交通的象征意味,在众多专家看来,重庆经济将随着这一调整而一飞冲天。
繁荣与希望
经过九年全面建设市场的艰辛以及WTO基本准则与滞后体制之间的激烈碰撞,重庆已经初步确立了重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经济地位。
3月1日,重庆大学大学经济学教授徐立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资料,在这份资料上,记者可以很清晰地找到这样可资佐证的资料:
一年一度的中国重庆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三峡国际旅游节,从区域性活动逐渐演变成融经贸洽谈、招商引资、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国际化盛会;
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AAPP)在重庆举行,重庆给了亚洲一个惊奇;
全球著名的《商业周刊》“CEO真知灼见论坛”,世界各地的前政要、著名企业集团首脑对重庆的青睐,带动的是世界对重庆的青睐;
当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去年秋天如约而至时,重庆,让世界再次为之刮目!
之后,是亚洲杯,是20国集团第十二次财政和央行副手会,是世界银行信息年会……
与此同时,区域合作异彩纷呈。重庆是澳门特首何厚铧亲自率团访问的第一个内陆省市,双方签订了“1+8”合作协议,重庆与香港基于CEPA的合作全面展开。在西南六省区市经济协调会机制中,在川渝“1+6”合作协议中,在与上海、浙江、贵州等省市的一系列合作中,重庆,已经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去年底,已有42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重庆。
在徐提供的资料上,另几个例子是,去年重庆投资2000亿元,今年预计在2400亿元以上,其来源只有12%左右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其它都来自重庆市内外尤其是海内外资本以及银行与资本市场;
2004年底,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发布了“2004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在281个参评城市中,新兴直辖市重庆令人眼前一亮:排名第12位,列西部城市第一。 徐的认为是,这一排名说明,重庆经济正在“跑步前进”。
分析近年来重庆经济发展轨迹,徐的预测是:今后10年,重庆经济将保持两位数增长,重庆经济已进入稳定飞行期。
本报记者 沈晓东
重庆经略:图谋第一江城
——访重庆社科院区域研究所所长李勇
《晨报地产》:作为重庆知名的区域研究专家,您认为, 重庆近年来的城市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李勇(以下简称“李”):重庆的“十五”规划以及在西部开发中的定位都比较明确,就是要把重庆建设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具体内涵是“三中心、两个枢纽、一基地”。打造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形成交通枢纽和高新产业和制造业基地。整个发展规划是到2020年。
《晨报地产》:您认为,重庆是怎样来达到这一战略目标呢?
李:直辖后这几年重庆的经济发展中的明显特点集中辐射型经济模式。重庆是个直辖市,集中和辐射的力度都很大。集中辐射靠什么?一是靠交通运输,二是靠市场,接着以后要靠要素市场的发育,整个发展战略就是这种构架。
《晨报地产》:沿着这种路径,战略实施的效果怎样?
李:应该说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十五”期间我市GDP增长的数据,具体表明了重庆前进的步幅:2001年经济增长9%,2002年增长10.3%,2003年达11.4%,2004年增长12.2%;到2004年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0.5%,绝对数是1996年的5.5倍。截至2005年底,重庆经济已经连续15个季度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可以这样说,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庆正在阔步走来。
《晨报地产》:那么以这样的经济增长为基点,“中国第一江城”这一概念是怎样被提上您的案头的?在经济点上,她的支撑力又是什么?
李:作为政府来讲不仅是经营城市,应是经略城市,就是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打响城市建设的一个主旋律,我们现在正面临房地产紧缩的一个过程,所以各个区域也在寻求突破,所以我们现在做热点分析的话,我感觉滨江这块,不管是老百姓,也包括我们政府官员,也包括我们的开发企业都是非常关注的。
另外,重庆提出了“第一江城”的概念有它独到的经济支撑力。包括GDP增长,包括相比于国内其它滨江城市,重庆最具特色的滨江经济带。天津规划院的院长有一个比方,他感觉上海外滩很繁荣,很拥挤,很现代,所以他说上海外滩叫贵夫人;他把秦淮河比喻成小家碧玉;武汉的滨江公园他认为是宽阔、朴实、豪迈,他比喻成女足球队员;他对我们重庆滨江的看法则是秀美、庄重、他认为重庆的滨江路是大家闺秀。这个评价还是比较高的,他是站在全国的角度来评价重庆滨江经济的竞争力。
本报记者 沈晓东
江与居·仁山智水的栖息
(引言)跳动的音符谱写出美妙的旋律,流动的江水勾画出重庆旖旎的山水画卷。两江之潮,荡涤了一般平原城市中难以避免的平庸,让重庆拥有了独树一帜的江城特质。
主稿:
具有三维地景形态(小标)
重庆是什么?
从2月26日开始,几乎每一个受访者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做出的第一回答都是:山城。没错,重庆因为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整个市区层峦叠嶂,起伏不平,主城和几个副中心坐落在山上,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庆是一座典型的“山城”。
然而,许多人忽略了重庆的另一面:江城。
重庆境内江河纵横,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入长江。长江干流重庆段,汇集了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大宁河等五大支流及上百条小河流,所以有人说重庆是一座屹立于江水之中的城市。
3月1日,东方港湾的营销总监赖子柱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山有水好风光,而依山傍水历来是人类聚居的理想,于是从自然地理形态上讲,重庆也就具备了适宜人居的优越条件。
他的说法同重庆大学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学院院长任宏的说法如出一辙:重庆有山有水,是一个相当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它典型的三维地景形态,完全有别于平原城市的二维地貌,在环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欧洲旅游胜地瑞士的地形极为相似:瑞士是内陆国家,山多水多但不临海,而重庆亦如此,所以重庆也可以成为像瑞士一样的人居盛地。
让人艳羡的江岸生活(小标)
赖子柱说,重庆最突出的特点是山水连绵、起伏有致,立体感和层次感极强。市区坐落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周围群山环抱,主城三面环水。整个城市依山而建,临江而筑,层叠而上,长江、嘉陵江穿城而过,在朝天门汇合后滚滚东下。从空中俯瞰,楼房重叠错落,江和城和谐地融为一体:城在江中,山在水后,城外有山。构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山水园林城市。
事实上人对水的亲近性是天生的,所以在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憋闷太久的现代人骨子里对江岸生活充满了无限期待与眷恋------毕竟在那里可以与大自然尽情的嬉戏和交流。也由此使江景房成为不少市民心中的梦想,这种渴望即便对那些来自平原城市的人也异常强烈,“重庆是最让我魂牵梦绕的城市,那里起伏的天际线和蜿蜒的江岸线让我十分眷恋”一位曾经在融侨半岛居住了2年的北京朋友如此说。
有人指出,正是源于人对水天生的亲近性,重庆楼市的滨江主义才会受到追捧,滨江路也才会越修越长。有数据显示,目前重庆主城建成、在建和规划的滨江路有10条,总长度达140.31公里。有了便捷的交通,高质量的江景房这几年也随之越来越多:南滨路的海棠晓月、龙湖·观山水、融侨半岛、阳光100;长滨路上的海客瀛洲、美丽山水;沙滨路上的金沙港湾;北滨路上的东方港湾、金砂水岸。。。。。。让人目不暇接。
而今的重庆,每到傍晚,在几条滨江路上你都可以看到许多市民悠闲地带着小孩散步,到夏天还会有人顺着小道下到江边去嬉水玩耍。
入夜,蜿蜒的滨江路上密布的街灯连成几条飘逸的襟带,而不远处高低错落的建筑上勾勒线条的霓虹灯,在夜空闪烁迷离,波光潋滟的江面,万家灯火倒映于江水中,犹如跳动的火苗,五光十色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诗情画意。
好一座璀璨的江岸不夜城!好一幅迷人的人居山水画!
边栏:
关键词:上风上水 风生水起
《管子·水地》云:“水者,地之气血,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水乃万物之源,而山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襁褓,所以有山有水才会有上佳的人居环境;嘉陵江和长江水不但能让居住在重庆的市民饮用无忧,而且还能对本区域的微观环境进行调节——提高空气质量和改善温度;另一方面,正因为有山也有水,才形成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独特地景形态。从一定意义上讲,山是重庆的傲骨,造就了重庆人的大气与豪放,水是重庆的柔情,给予了重庆人灵动与聪慧,所以是山与水共同铸就了重庆独有的城市风景和文化灵魂,正所谓“有山无水不秀,有水无山不壮”。
底稿:
让市民更加亲水
——建筑名家谢吾同点评江城重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理念中,是十分崇尚自然山水的,孔子就把人生的追求引向山水审美,提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一直在追求“养心一涧水,习静四围山”的美妙意境,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人们对自然山水强烈的心里需求。在易学城市选址中,观水比觅龙更为关键,即所谓的“未看山,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之说。重庆的城市建设依山面水,提供了极好的山水自然环境,在青山环抱、绿水萦绕中,以远山近峰做城市生活的物质载体,使人们充分接近和感受到自然美景,极好地满足了人们向往自然山水的心理需求,并赋予重庆独特的自然景观,使之具有丰富的空间轮廓线。
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易居的环境离不开水。毕竟水犹如一面镜子,其不但可以扩大视觉上的空间感,而且还可以让人思想上也得到充分的延伸。所以有山有水的重庆对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而言是天堂,因为开发商会发现这里有着更丰富的建筑和设计空间,而购房者也能找寻到更加诗意的居住环境。
滨江路资源的开发,全市应进行统一规划和适度超前设计,要充分地让市民亲近江水,然后根据各条滨江路的特点,先明确各自功能和定位,再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突出滨江路综合功能的开发,避免短期行为和重复建设。
本报记者 陈 斌
标签: 热点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