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到达高峰并不是那么重要
关键是高峰期会持续多久
4月16日,特朗普宣布美国经济重新开放指南。(图片来源:CBS截屏)
在数次提出重启经济但被迫撤回言论后,4月16日,特朗普政府终于公布了美国的第一份“复工指南”。在这份名为“重启美国”(Opening up America Again)的计划书中,提出了复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餐厅、电影院、体育场,以及教堂等公共场所可重新开放,但场所内人员仍要保持一定的物理距离。公司雇员要继续线上办公,学校不会开放,超过10人的集会被禁止。第二阶段,中小学可开放,超过50人的集会被禁止。第三阶段,基本实现全面复工。
在周四的疫情简报会上,特朗普激动地说:“这场防疫战的下一个前线,就是复工,美国要重新开放”“我们必须尽快让经济重新运转,要非常快。”他提出至少有29个州可以率先复工,并且强调“要从明天开始”。而在三天前,他还建议各州可以从5月1日开始复工。
在过去四周内,已有超过2200万美国人申领了失业救济金。自美国疫情暴发以来,失业人数几乎相当于此前九年半内累积增加的全部岗位数量。
截至北京时间4月18日19时,美国确诊病例已超过71万,占海外确诊病例的1/3,单日新增病例连续三日超过3万,曲线虽出现了拉平趋势,但仍不明朗。
白宫首席防疫顾问、美国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主任安东尼·福奇担心,即便是在5月1日复工,这个预估也过于乐观。他指出,如果率先复工的地方在放松社会管控之后当地没有足够的检测,也无法追踪到每个密切接触者,“我向你保证,疫情一定会卷土重来。”
福奇是否危言耸听?这份经济重启计划对美国未来几周有何影响? 《中国新闻周刊》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助理教授、美国中国卫生政策与管理学会会长陈希。
“这是一个渐进的计划”
《中国新闻周刊》:你如何看待美国“复工指南”中提到的三阶段政策?
陈希:这是一个渐进的计划,每个阶段在不断放松管控。复工要有一系列严格的门槛设置。根据指南,必须满足三大类、六个标准,各地才可以开始复工,比如确诊病例要在14天内呈下降趋势,同时,阳性检出率也要持续下降。这两个指标代表的含义不同,病例数下降是医疗系统负担减轻的一个表现,阳性率下降则说明当地的检测量足够多。
因此,这个方针要成功,必须有几个条件。首先,是检测量和检测能力要全面跟上。有研究预测,美国必须达到每周至少能检测75万人的时候,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复工。
其次,要有配套措施。比如福奇提到的“免疫证书”,也就是在大规模的核酸检测以外,还要开展大规模的抗体检测,迅速确定哪些人的体内有抗体,至少在一年内不会再次感染,这些人就可以优先复工。
第三个条件,也是复工的门槛之一,就是医疗资源必须充足,足以应付下一次突然的暴发或反弹。所谓充足,不只是对新冠病人可以充分救治,而是要能基本满足所有人的医疗需求。所以,现在美国各地都在建野战医院,利用原本的社区医院或体育馆的场地,这不是为了治疗新冠病人,而是用于收治“非冠病人”,降低次生灾害。
《中国新闻周刊》:白宫在新闻会上说,指南中的“第三阶段”将会在未来几年内成为一种“新的常态”,即便社会进入几乎全面放开的第三阶段,但老年人或有基础病的高风险人群也要继续保持社交疏离。你认为这种“状态”会持续多久?
陈希:对易感人群来说,因为新冠感染的病死率很高,确实需要继续维持一定程度的疏离政策。目前来看,美国要进入复工的第三阶段,很可能要到年底了。
至于之后这个“新常态”会持续多久,根据新冠病毒的特点与当前形势,很多专家都预测说这场流行至少要持续到明年。前几天,波士顿大学成为全美第一所确定秋季学期也转为上网课的大学。至少在1~2年内,整个社会都不可能回到疫情发生前的状态,这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也将是长期的。
专家们现在都在讨论是U型复苏还是L型复苏。前者认为,经济受影响的时间是1~2年,后者则认为经济会在波谷徘徊很长时间,至少也要2~3年。美国学者中,支持U型模式的人更多。
“州和州之间如果没协调好,
会导致交叉传染”
《中国新闻周刊》:特朗普提出,目前大约有29个疫情不太严重的州,可以提前复工。从各州的局势来看,你觉得哪几个州可以率先复工?各州复工时间不同,如何协调才能防止疫情传播?
陈希:特朗普提到的29个州里,有很多是中部地区。虽然这些州的病例较少,但它们的检测量远远不够,能否复工,还要打一个大问号。
如果说第一批能够复工的州,我觉得目前加州和华盛顿州的条件比较成熟。这与一地的产业结构相关。加州的产业结构让人们很适合在家办公,就可以考虑提前复工。而纽约州的产业很多都集中在人和人有密切接触的行业,要复工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实际上,美国总统没有权力命令每个州的州长去执行一个具体的复工计划,只能在大的指导方针上提出建议,所以这个指南是为了满足美国各州所处的不同疫情阶段而制定的比较灵活的方针,具体到各州,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安排复工。
局部地区开放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有的州已到第二阶段,有的还在第一阶段,怎么相互协调,这些问题指南里都没有规定。除了内部的人员流动,以后还会涉及与国外的连通问题,通航上怎么处理,这些都会很麻烦。
前段时间,康州居民就希望州长采取措施,非必须情况下禁止来自“震中”纽约州的人过路时进入康州。罗德岛州则严查所有持纽约州车牌照的人,对所有纽约人强制隔离14天,这两个州的关系一度很紧张,纽约州州长宣称要告罗德岛州长违宪。
《中国新闻周刊》:本周内,美国东海岸七州、西海岸三州及中西部七州组成小型的区域联盟,联盟内各州决定在复工上深度合作,共进退,这种复工模式是否是美国联邦制下比较可行的一种模式?
陈希:这种合作模式目前已经有了雏形,但是没有约束力。这些联盟,比如签订了东北互保协议的七个州,都是蓝州。联盟形成的背景是,这些州现在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特朗普。特朗普急于复工,但这些州希望再等一段时间,所以现在他们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才站在一起。现在这些联盟还没有一个是跨党派的,全美如果哪天有跨党派的州之间的联盟,我会更看好它。因为病毒的传播不认党派、肤色、人种,什么都不认,只是往防控最薄弱的地方去。
我其实最担心的就是州和州之间的传播,美国人的流动性是非常强的,州和州之间如果没协调好的话,就会导致交叉传染。有些州刚度过高峰,因为另一个州的防控慢了一步,导致这个州的疫情又出现第二波。
“2万亿美元只够用10周”
《中国新闻周刊》:特朗普在发布“复工指南”时强调,美国已经度过了疫情高峰期。对这个论断,你如何看?
陈希:我觉得美国总体疫情的确是达到高峰了,现在每天的新增死亡都是两千多例,新增感染数在三万左右,但不能说已经度过高峰期。这个高峰会持续一段时间,至于会持续多久,不同的州情况可能不太一样。比如像康州,至今还没达到高峰,预计是四月底或五月初可以达到高点;纽约州已经差不多达到峰值了。实际上,是否到达高峰并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高峰期会持续多久,持续的越久,累积的病人就越多,就更大概率出现医疗挤兑。所以,特朗普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他这么说有点太着急了。
《中国新闻周刊》:他为什么着急?
陈希:在美国经济完全停摆的情况下,即便按最乐观的预估,每天的经济损失也会达到190亿美元,这是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Steven Berry等人刚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不久前,美国公布了2万亿美元的救助计划,但财长姆努钦预测,这些钱最多够用10周。特朗普也担心,等到2万亿快用完了,如果没有出台新的刺激计划,申领失业救济的人会越来越多,到时候政府能不能负担得起?如果要出台新的计划,就需要两党达成一致,要国会通过新的法案,这个难度是很大的。这两天,美国很多州都出现了游行,比如俄亥俄、密歇根和肯塔基,人们到大街上要求赶紧复工。特朗普也是觉得不能再拖了,希望开始进入复工的阶段。
《中国新闻周刊》:初步复工后,下一阶段美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陈希:要尽快扩大检测,还是那句话:检测,检测,检测。因为一旦复工后,就面临政策是否要及时收紧,或收紧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些公卫政策制定的依据是真实可信的数据,数据的准确来自检测范围的扩大。如果这个能力不足,就相当于盲人摸象。
为什么美国的检测数量一直上不去,不是因为缺乏试剂,而是医院没有动力做检测。因为政府给报销的比例太低,医院检测了又不赚钱。前几天,特朗普和美国医保局合作,投入了300亿资金,加大了检测的报销比例,这是为了让医院有更大的动力去做检测。实际上,虽然现在人们总说美国的检测数量已经到世界第一了,但从人均上来看,离人均最高的韩国,还有很远的距离。
“很大概率会出现第二波疫情”
《中国新闻周刊》:白宫首席防疫顾问福奇认为,一旦开始复工,未来一定会出现第二波疫情反弹,你怎么看?
陈希:如果全面复工,我认为有很大概率会出现第二波疫情。随着天气变暖,人们的户外活动会增加,本身也有利于病毒的传播。而且美国人耐热能力不强,空调的使用率从5月份以后会增加得很快,这也可能加速传播。
1918年大流感时,有些城市抗过了第一波疫情,但第二波的死亡率比第一波还高。而且由于新冠病毒本身的特点,不久是否真的能研发出疫苗,我们都不太乐观。所以在抗病毒药和疫苗出来之前,最实际的防疫措施,就是先放一放、再收一收。这种较有弹性的公共卫生政策是必须的。各州也要根据自己的实时监测数据,及时调整。
政策的收和放是个动态的过程。“复工指南”只是讲从“收”到“放”,这是一个单边的机制,这是不够的。下一阶段我们要去讨论,形成一个共识,怎样的一些表征会触发防疫政策再次从“放”到“收”。比如,如果新增确诊病例和阳性检出率这两个指标开始从下降变为上升,如果是一两天的反弹问题不大,如果是连续三天或五天都上升,这就是一个信号,说明社区传播又开始增加了,政策就要开始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