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被中央通报,声势和力度空前的问责风暴,开启了祁连山史上最大规模的生态保卫战。可《经济参考报》记者持续两年多的跟踪调查发现,通报追责高压之下,祁连山生态保护总体取得成效,但南麓腹地的青海省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非法开采并未根绝。大规模、破坏性的煤矿露天非法开采,正给这片原生态的高寒草原湿地增加新的巨大创伤,黄河上游源头、青海湖和祁连山水源涵养地局部生态面临破坏。
而经多方证实,制造这场生态灾难的,是私营企业青海省兴青工贸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兴青公司”)。该公司董事长马少伟号称青海“隐形首富”,14年来盘踞木里矿区聚乎更煤矿,涉嫌无证非法采煤2600多万吨,获利超百亿元。
一片狼藉的煤堆、渣堆和触目惊心的巨坑,对比之下像是绿色的高原草甸被遽然撕裂,黑色煤炭和渣土如伤口处外翻的血肉……如果不是媒体报道,实在难以想象,祁连山的非法采煤,竟然可以发展到这样猖獗的地步。
据报道,14年间,兴青公司从木里煤田非法采煤2500多万吨,获利150亿元。这14年间,虽然历经多次环保执法和督查,虽然有2017年那场空前的祁连山环境问责风暴,但都没有遏制住盗采的疯狂。
那如此疯狂盗采,为何一直没有得到彻查?从相关报道看,该公司的确很善于伪装,比如他们的盗采都打着修复的名义挂羊头卖狗肉,当地人士称之“边修复、边破坏;小修复、大破坏”。遇到上级检查,临时停产,并将采煤机械设备全部转移到渣山整形工地,将矿体和挖出的煤炭或用土掩盖,或用绿色盖土网予以覆盖,看似绿色草坪。检查人员一离开,立即恢复作业。这种躲猫猫的做法,的确增加了监管的难度,麻痹了不少人的判断。
但要揭穿这样的“躲猫猫”游戏,并非不可能。毕竟兴青公司的非法盗采,并非小打小闹,这么大规模的采掘作业,哪可能完美掩盖?实际上,记者不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了正在进行的非法开采活动,还拿到了兴青公司内的生产数据。媒体能做到的事,专业的监管部门也可以做到。
更何况,既然是“生态修复”,肯定要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评估,如果不是考核评估走过场,“假修复,真盗采”又怎能得逞?
显而易见,大规模非法盗采,竟然在监管眼皮子底下发生,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其中,显然有着不少明显的疑点,比如,兴青公司哪来的神通,能提前得到上级部门前来检查的消息,预先做好功课?比如,这家没有煤矿开采资质,而且劣迹斑斑的企业,是怎么拿到矿山修复资格的?比如,公司董事长马少伟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的生态修复甚至“得到省政府肯定,作为生态恢复治理样板,经验在木里矿区推广”,如此荒谬的样板,又是谁评定授予的?
2017年,“祁连山环境破坏”事件的曝光,冻土剥离、碎石嶙峋、植被稀疏,多年累积的过度开发带来严重的环境恶果,也使得甘肃相关部门的大量违法作为浮出水面,包括搞变通、打折扣、避重就轻。从县市级到省一级,几乎所有相关部门都成了违法项目的推手,成为祁连山生态破坏的帮凶。习近平总书记对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紧解决突出问题,抓好环境违法整治,推进祁连山环境保护与修复”。
那此次曝光的祁连山非法采煤,14年从未停止,获利高达百亿,究竟为何有底气顶风乱来?不得不令人心生疑虑。通常而言,生态失守背后是有人失职,故而,彻查非法盗采背后的利益链条和监管失职渎职,理当是未来重要的调查方向。
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期待事后的调查问责,和2017年那样拿出硬碰硬的姿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类似打着生态修复之名行盗采破坏之实的恶劣行迹,已成为当下环境治理的毒瘤。因而,在严查涉事“隐形首富”顶风乱来的问题外,如何在制度源头堵住漏洞,向“挂羊头卖狗肉”的生态修复说不,也亟待提上日程。
标签: 隐形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