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圆明园罹难160周年。
160年前的1860年10月18日,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西方列强抢掠、焚毁,园林建筑被毁殆尽、无数珍宝不知去向,一代名园逐渐沦为荒园废园。160年后,“马首”回到圆明园,却难有合适地方安置?散落各地的文物命运如何?该保持原貌还是复建辉煌?跟着《新闻调查》一起去找寻答案。
“马首回家”了,却无处安置?
圆明园建博物馆已是现实需要
160年前的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入北京,抢掠、焚毁了圆明园,位于“海晏堂”的12尊兽首从此身首异处,流失海外。2007年,澳门爱国企业家何鸿燊以6910万港元成功将“马首”收购,于2019年11月将其捐给了国家,并希望它回到圆明园。
圆明园管理处的管理者们犯了愁:“马首回家”当然是好事,但考察后发现很难有合适的地方将其安置。这份尴尬让他们再次意识到:圆明园应该拥有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圆明园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认为,随着对圆明园的研究不断深入,出土和回归的各类文物也会不断地增加,圆明园要建一座博物馆,这已是一种现实的需要。
△存放在库房的文物
其实早在2000年,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复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但真要实施困难很多。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表示,希望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向前推进此事,争取能够早日有一个圆明园的博物馆。
博物馆不可一日建成,但“马首回家”却迫在眉睫。几经讨论,各方都认为把马首先展陈于位于正觉寺正中央的文殊亭内,是首选方案。目前,文殊亭及周边的安防正在升级改造中。他们将努力争取在11月13日,也就是马首捐赠一周年这一天之前,让马首回到圆明园。
流散在外文物的命运:
被烧烤架压、被随意放置、被挖洞浸泡……
一百多年来,散失在世界各地的圆明园文物有多少?如今命运又如何?
据研究圆明园的专家估算,圆明园被抢文物散落在世界与中国各地,总数以百万计。而流散于国内的文物都主要集中在北京。国内国外两者的比例大约在二八开。
乾隆皇帝在位时主持编纂的《石渠宝笈》,汇集了清廷内府所藏的历代书画藏品,为寻找圆明园书画文物提供了重要依据。圆明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刘阳花了2年的时间,从该书籍中摘录出圆明园的书画作品,并开始四处奔走,努力寻找这些作品的下落。
他不断地发现原本属于圆明园的文物,欣喜之余也经常感到心痛——
北京的内务部街11号院,清朝时期是“驸马府”,民国时期此院主人是盐业银行经理岳乾斋。在这里,有一个圆明园里的羊角石被压在沉重的烧烤架下。
即便是在海外的博物馆,在中国境内拍卖市场已过亿的圆明园文物也是被随意放置,而这些东西在中国境内可能都没有。
圆明园大殿佛像后面的唐卡流失到法国后被铺到了天花板上,为了走电线吊灯,唐卡中间被挖了一个洞,加之楼上漏水,这一珍贵文物被浸泡后留下了污迹。
这些情况令刘阳更加觉得让漂泊在外的文物回到圆明园格外重要:“这种东西只要能拿到一件给圆明园,对于了解圆明园的收藏和历史文化就会是一个质的提高。”
历代圆明园人一直都在通过不断走访,试图发现圆明园文物的踪迹。让人欣慰的是,经过各方不懈努力,一些流失在外的圆明园文物得以陆续“回家”。
圆明园是否有复建的可能?
专家:应将其列为一项国家级文化工程
圆明园是否复建?专家学者中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是“废墟派”,主张保持原貌、反映历史沧桑;另一方是“复建派”,认为圆明园应该通过复建重新展现盛时的辉煌。
审批程序的复杂、“复建派”和“废墟派”的学术之争,经常导致一些遗址的复建、可见遗存的紧急保护迟迟没有进展。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凤梧认为,现阶段应该将紧急抢救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先解决抢救的问题,接下来就可以再谈它的展示和利用问题了。”
对于这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几年前就曾专门撰写文章,呼吁更高层级的有关部门重视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将其列为一项国家级文化工程。
王道成建议,组建一个包括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多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内的权威领导机构,讨论决定圆明园遗址公园建设中的方针大计,协调各方面工作,聘请若干古建、园林、文物、考古、历史等学科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咨询、审定规划,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
标签: 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