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孟晚舟释放与否有重大意义?被无耻政治操弄的华为何时能得到清白
最新一波中美贸易战已经经历了美国的两任总统,但仍然看不到有抵达终点的迹象。中兴、华为、字节跳动,都是被卷入其中的中国企业。其中尤以华为高管孟晚舟事件最为引人注目,从2018年底被扣之日算起,被拘押的时间已经超过两年。
孟晚舟释放与否有重大意义?被无耻政治操弄的华为何时能得到清白?
孟晚舟事件回顾
首先大略回顾一下此事时间线——2018年底,华为CFO孟晚舟在加拿大转机时,被加拿大当局代表美国政府扣留。这一行为的台面法理依据来自美国“长臂管辖”,而美加之间又有引渡条约。此事发生后中美双方多次交涉,辩方律师也强调背后的“政治操弄”值得关注。
其后孟虽然获得保释,但一直被限制在加拿大限定范围之内,实为软禁。期间多次出庭,被加法院判为“双重犯罪”,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引渡到美国的台面条件。去年年底,又传出美方放风可以放人,但要求孟首先“承认部分指控”的消息。
这一变化如果只看表层,可能被解读为美加两国司法部门需要下台的台阶,毕竟无罪释放等于当面打脸。但实际上,类似操作此前早有先例,美方的目的也绝不止“挽回面子”那么简单。
《美国陷阱》作者已经评论了,我国外交部发言人也已经表态了,任正非说自己做好了此生再不见面的准备,孟晚舟本人据说已经准备在拘禁中读博士了……自此事发生开始,拘押引渡在法理上是否成立的话题久有争论。
但古语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长臂管辖也好、罗列出来的法条也好,日本的东芝、法国的阿尔斯通都已经证明了一件事:当政治操控下的“选择性执法”发生之时,看上去再周密再无懈可击的条文都不过是打压的工具罢了。
关于孟晚舟被拘押,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这不是法律事件,这就是彻头彻尾的政治事件。甚至连法国阿尔斯通的遭遇都明明白白地提出来了,打压方是始终不变的美方,而在孟的事件中,还多出了“非常不光彩的”帮凶加拿大。
法国“工业明珠”:阿尔斯通的陨落
个人层面的前车之鉴,发生在2013年的阿尔斯通前高管皮耶鲁齐身上。
4月14日,时任法国阿尔斯通锅炉部负责人的皮耶鲁齐“人在纽约,刚下飞机”,直接就被标榜“忠诚(Fidelity)、勇敢(Bravery)和正直(Integrity)”的FBI带走了。
等待着他的是违反美国《反海外腐败法》、密谋洗钱罪等多项指控,一旦诉讼成立,可以判到125年监禁——这不就是无期?与此同时,美方还给了他动机——他们调查阿尔斯通已经三年了,但阿尔斯通一直不配合,因此决定出手重击。
摆在皮耶鲁齐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坚不认罪、接受美国法律审判,其间居住条件极为坑爹、保释流程莫名其妙地总是走不下来,还得花费大量金钱;第二条就是提供材料检举阿尔斯通更高层,以此换取“宽大处理”。
皮耶鲁齐拒绝成为“线人”,于是足足被拘押到2018年才放出来。然而此事指向的目标远远不止他一人而已,美国司法部既然可以用“域外管辖权”拘押一个,当然就可以继续拘押其他的阿尔斯通高管。
再加上扣人之外还有超过7亿的罚金,最后阿尔斯通CEO只能选择将占据70%资产的电力业务卖给了竞争对手——美国通用电气。这收购一完成,美国顿时就不作妖了。附带提一句,当时法国负责最后一步批准收购的是时任经济部长的马克龙。
马克龙
在此之前,阿尔斯通被称为法国的“工业明珠”,曾经在电力和交通两个领域展现出极强的实力——据说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灯泡电力依靠着他家技术,早在1978年就搞出了第一列TGV 超高速列车,当年我国要建高铁,阿尔斯通就是四家入围公司之一。
而电力业务被收购之后,阿尔斯通一度连世界500强的榜单都进不去了。
皮耶鲁齐好不容易重获自由,很快就出了记录这段经历的书,据说从被拘押期间就开始写了。书名就叫《美国陷阱》,一经出版便登上法国畅销书榜首,只过了三个月中译版就上市了。
故技重施贸易战
看看阿尔斯通事件,真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罚款?扣人?部分认罪?肢解?控制?把中兴、华为、字节跳动加起来,没有一出是没用过的招数。所谓法律公正、司法独立,是要首先放在政治角力背景之下的。
在阿尔斯通被肢解收购的整个过程中,美国司法部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时德国巨头西门子也有收购意向,但美司法部祭出巨额罚款迫使西门子不得不放手。直到通用电气的收购流程最终完成,(被肢解的)阿尔斯通才总算有几天安生日子可过。
皮耶鲁齐回国后开了专门针对类似“美国陷阱”风险的咨询公司,据他的统计,光是以《反海外腐败法》为由被课以罚款超1亿美元的企业中,欧洲企业就占据了一半以上。
而一旦华为扛不住了,或者像《美国陷阱》书中的阿尔斯通高层、法国官员那样选择“丢卒保车”,华为甚至还未必能得到阿尔斯通这样的结局。
从多年来的贸易冲突、经济攻伐来看,欧洲与美国之间拥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与价值观,因此大打出手之后仍存在相当高的合作可能。
一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所说——“如果没有美国,欧洲会成为欧亚大陆顶端的一个半岛;而如果没有欧洲,美国会成为欧亚海岸线以外的一个小岛。”双方在政治上合作大于对抗,长期以来也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基辛格
一旦没有这些条件的加持,来自美国的综合碾压只会更无孔不入、更不留出路。去年底,手头还剩下交通业务的阿尔斯通终于得到了欧盟“放行”,得以收购庞巴迪在德国的子公司,看着多少有点东山再起的曙光。
然而同样遭遇经济战大棒的日本东芝,现在又能翻起什么水花呢?
东芝是怎么死的?
日本战后经济复苏的过程与我国经历并不太相似,毕竟日本人称美国亲儿子,禁运禁售什么的场面见得不多。但是,一旦到了国家经济走上轨道、甚至让美国感到不爽的时候,画风就开始相似了。
一说到美日贸易战,人们通常会认为是七八十年代的事,甚至会有一种“日本当时手握钞票太飘了,摆出一副连自由女神都想收购的姿态这不是找打吗”的错觉。
然而事实上,东芝事件也好,广场协议也罢,它们因牵涉利益巨大、经济影响深远而拥有高知名度,这可并不表示除此以外的摩擦就不算贸易战。
早在1955年,美国纽约就爆发了针对日本纺织品的“1美元衬衫事件”。美国国内买衬衫的人开心了,造衬衫的却开心不起来。很快,美国向日本施压,迫使日本从翌年1月起实行纺织品出口自主限制。
之后随着日本产业升级,相似的戏码在不同产业反复上演——钢铁、家电、日用品、汽车、半导体、农产品……特朗普和拜登争夺选票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铁锈地带”(指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工业中心)的说法,谁还记得这个名词的出现与美日钢铁战有关?
到了汽车贸易战的时候,冲突的激烈程度已经到了一个高峰:美国各州汽车工会用砸日本车来表达抗议,甚至还有明码标价,路人砸一锤就给一美元的。也是在这个阶段,美国发现,尽管每次贸易谈判都是日本妥协,但逆差缩小的有效时间也不过两三年而已。
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东芝事件爆发。1985年底,日本东芝被举报使用“货不对版”的掉包计操作,向苏联出售被视为战略物资的九轴数控机床。据披露,他们卖给苏联人的价格是国内售价的十倍以上,而这批设备对于解决苏联核潜艇噪声过大的问题作用重大。
这事一爆出来,日本自己就先把东芝给起诉了——两名高管因此被捕,另有两人被勒令辞职。但对于美国而言,他们并不打算就此收手。由于当时两国在多个领域都存在贸易摩擦,美国刻意炒高了“东芝事件”的调门。
1987年,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发起战后首例对日贸易制裁,对日本存储器征收100%关税。一年之后,美国国会高票通过了包含超级301条款在内的《1988综合贸易法案》。
自此以后,“301条款”将成为让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国家一听到就头大的关键词。再然后,就是让日本硬生生“失去二十年”的广场协议了。
如果只看表象,“东芝事件”的起因仿佛是东芝咎由自取——你一个日企,拿着美援接受美国的军事保护,却私底下向苏联卖这么敏感的高精机床,这不是作死吗?然而就事论事的话,日本东京警视厅自己已经处理了,美国的借题发挥才是重点。
真正的“东芝事件”其实应该叫做“东芝-康士伯事件”:在这一时期内,挪威搞军工的康士伯也把操控九轴数控机床必须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卖给了苏联,要说提高了苏联核潜艇的性能,康士伯也是“功劳不小”。但是从挪威到美国,谁也没把康士伯当回事。
唯一的原因:挪威和美国之间可没有贸易逆差的问题。
大杀器“301条款”
关于美国经济领域“法律战”的本质,“301条款”是另一个例证。这个专有名词指的是美国通过从1962年到1988年一堆国内法逐步完善起来的保护美国自由贸易的法律规定。
“一般301条款”仅指《1974年贸易法案》的第301节,而广义的“301条款”则包括了知识产权和贸易自由化的部分,堪称令国际贸易界“谈虎色变”的大杀器。
这一条款凌驾于世贸协定和其他第三方规则之上,赋予美国总统及部门对外国违反协定、损害美国利益之行为采取单边行动的立法授权,不用国会批准。至于这种条款为什么能执行下去,其他国家个个都把它当个事?说穿了,航母战斗群覆盖之处,皆为真理罢了。
结语
几十年后,美国的手法虽然仍旧简单粗暴,为自己准备的“法律依据”却越来越完备,但其间本质并未改变:通过自身强权推行“长臂管辖”,让国内法律成为不对等经济战的盘外力量,可谓又当裁判又当选手,既要实利又要脸面。
要考虑孟晚舟释放与否有重大意义?被无耻政治操弄的华为何时能得到清白?前者看上去似乎和加拿大有关,但联系后者再通盘考虑,不难发现加拿大不过是个工具人而已。
此事本质依然是披着法律皮的中美贸易战一部分,然而除了顶上去之外确实也看不到其他的生路,毕竟法国畅销书、日本“失去的20年”例子还活生生地摆在眼前。
而孟晚舟事件本身的最新进展也是令人挂心,2021年4月21日,加拿大相关法院裁定同意将其引渡听证会推迟三个月。三个月的缓冲期内,孟晚舟方面能够做如何的准备,以及美加之间又会使出如何手段,都是未解之术。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汇丰银行和华为在庭外达成和解协议,这对于孟晚舟而言,或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