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歇之书》:流浪和时间,教会了我们广大的爱

大千世界 337 0

  

“我们就这样朝着圣地漫步,直到有一天,太阳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照进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并用伟大的醒悟之光点亮我们整个生命。”——梭罗

  田禾,他曾是有着十年漂泊经历的自由青年,是80后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也是独树一帜的理想主义书写者。曾出版了多本摇滚小说,被戏称为“文学界的许巍”,更被读者赞叹“读田禾的书像是听民谣”。近日,写作生涯中一向以沉默低产著称、并多年未有新书问市的田禾,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随笔集《停歇之书:给自己留点空白》。据悉,此书是作者在漫长的过往岁月中,经过时间沉淀而积留下来的文字,一本涉及大地上的闲走随想集,一次向内而生的精神书写。

《停歇之书》:流浪和时间,教会了我们广大的爱 -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闲走随想集,书写生活新意义

  本书涉及四大部分:闲走笔记、散步笔记、山地笔记、自由笔记。分别收录着作家田禾在四个秋天里,以自己闲散的方式躲开城市,听着音乐信步踏入自然大地,阅读、倾听、哲思并点亮生活的切身笔记。他书写了过往几次独特的闲走经历,如骑着山地车跨越浙皖两省亲近自然,坐着老旧火车在西部地区放逐身心,踏进西湖群山里的荒野地带哼唱田园赞歌等。每个篇章中,他以独属于自己的“随性记录”式纸条书写,将大地上人们所熟知的旧路,踏出了新的意义,并一次次贴近自己的心灵,也一次次实现“将现实生活这趟人生苦旅,变成一张自我满足的精神地图”的境界升华。

  书中,作者有时仿若一个理性的哲学家,有时又似一个感性的独立歌手,更有时如同一个选择旁观生活的淡泊主义者,用坦诚、敏感、诗意的文字,营造了一处精神归隐地。它不是“在路上”的手记,而是耕种精神园地的哲思。

  枕边沉思录,像哲学家般慎独

  田禾出生于土家族山区,身上有种与生俱来的超凡脱俗。加之他在写作中融入了很多音乐、自然、哲学等元素,叙述和思考相结合,丰富了书本的内容和层次。同时以流畅的文笔、自由的心性绘成这本关于精神潜隐的枕边沉思录——风从哪页吹起,便可以从哪页读起。可以说,他用文字,让身处都市忙碌着的人们,也能闻到自然的气息。他用哲思,将和平与宁静印在大地上,以给精神一个独居之处。

  另外,该书还得到了著名民谣歌手周云蓬、独立音乐人莫西子诗、80后散文家刘卫东、中国元老级民谣乐队“野孩子”主唱张佺等众名人的倾力推荐。

  周云蓬说:“田禾是一个有自我态度的写作者。他的文字坦诚而诗意、自由而豁达、随性而哲理。他的书像我们寻找了很久的一片精神田园,我们应时常去他的书中散步。”张佺说:“理想的时光,就是像田禾一样,听着音乐闲走到人群之外,给自己留点空白。留白,是生命的大境界。”刘卫东说:“写作,是田禾体验世界的方式;写作,也是他觉知自我的媒介。他的文字,读起来是一种自我内在的放松。”莫西子诗说:“田禾的书写,是寂静的、也是炽烈的。它点燃你生命的火焰,又熄灭你内在的世俗。”

  该书的出版人、诗人刘春说:“在城市中匆忙生活的你,如果一年只能读一本书,那我推荐这本。”世道喧嚣,也许对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陷于物质压抑,而甘受精神上的荒芜,但田禾一直属于例外。他不时给自己留点空白,跳脱现实束缚去尝试心灵迁徙。他停歇,是为了寻找到自己的精神自留地,是关怀灵魂,是慎独。

  

《停歇之书》:流浪和时间,教会了我们广大的爱 -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田禾 《停歇之书:给自己留点空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诗想者 2020年4月以下文字摘自《停歇之书:给自己留点空白》,让我们和田禾一起,做一个孤独而自由的行者。

  1

  我又坐了整整一夜的火车回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再继续一路往南,晃到了边境地带。站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在太阳之下,听着一首冗长的后摇,和大地共同完成这首流浪之歌。

  后摇不需要人声做为语言,因为音乐本身就是语言;大地也不需要人类的语言,因为大地是万物之音。所以,后摇和大地这两种沉默体,构成一个潜在的灵魂圣地,我为之而赴。

  很多人行走总在追求距离上的远近、时间上的长短、目的地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炫耀的资本,而我,只是毫无规划地做了一次心灵上的迁徙。拖着散漫的步子,一边悠闲随意地走动,一边试图唤醒自我意识。重新定位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让外在与内在双重成长。

  我的目标,只是离开这儿。离开这儿,永远向前走。

  仅仅因为一个念头就决定一个地方,也仅仅因为一个念头就放弃一个地方。心总是没有太强的定性,念头丛生,随心而行。

  流浪和时间,教会了我们广大的爱。

  宋朝诗人柳永说:“今宵酒醒何处?”中国传统精神里面本来具有这个“流浪”的气质。只是大部分年轻人失去了流浪的勇气。我们本该去生活,而不是去谋生。

  随时义无反顾地去探索新的未知地带。大家都知道,在这个辽阔的地球上本没有路,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生存方式的不断更新,路慢慢被形成,并永远在延伸。同时延伸的,还有源源不断在路上朝圣的人们、故事和探索精神。如果每个人都不再流浪,大地将变得枯萎而毫无生命力,人类的精神终将被囚缩。

  因此,即使没有了火车,我依然想继续向前。欲通过边境地带的打洛口岸去缅甸,直达缅甸最南端的城市——仰光,我向往已久的佛教圣地。一直觉得,它应是信仰与光芒的简称,是无数人心底的另一个太阳。

  2

  经过各种波折和转换了各种方通工具,最终抵达了缅甸。

  过关时不让戴帽子,我索性丢掉了它,展露出更真实的面目。站在缅甸一处金黄色的佛塔面前,用手指在心口划着一个大大的“觉”字。

  不远处的墙上用汉语写着一行话:“真正的净土,不在它方,也并不遥远,就是一颗纯净的心。”世间的名位、金钱、权势,是人人希望获取的。在这场强大的物质洪流中,身边的所有人都开始对世界奋力投入各种热情,而我还在冷观,不想进入。

  有时,只想拿起我的手鼓、木吉他、书籍和帐篷,背着简单的行囊去大地上流浪。做个如犀牛般孤独而自由的行者。远离喧嚣华丽的城市,跟随自己的心声和脚步,在山林间穿行、在阳光下奔跑、在自然间呼吸、在村庄里歌唱。

  抑或就晃晃悠悠,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在一棵树下、在一座公园里、在一条河流边去听鸟,书写渔隐。

  于是,我一个人听歌,走路,写作,独处,喝茶,晒太阳。永远都在散漫的成长路上,不愿循入那些纯物质的现实欲求。这,总被周遭所有人称之为不成熟。

  的确,社会生活里有很大一部分,我无心应对。因此,我急切地需要呼吸新鲜的养分去满足精神生活,以便达到某种平衡。通过感知更广阔的世界,让生命变得丰富充实,甚至寻找某种能让自我一直喜乐的归宿感。

  3

  秋天结束的时候,我从缅甸回到了杭州,这个城市的太阳依然美好而温驯。

  我热爱这里,热爱世界,更热爱万物。

  只要人生没有走完,向前的心就不会停止。在路途中触摸自然,聆听众声,同时和解自己的内心波澜,甚至做着某种意义上的清洗,生活会变得明亮而鲜活。

  一直以来,我是一个趋于灵感而拙于技巧的写作者。我所记述的,有些私自和随性,并不一定适合大家,也不愿意违心的附和大众。或许在某些昏暗的人生路途上,我们的心灵偶尔同行,又或者在一些灯光照不到的黑暗洞隧里,有人发现我的文字像根蜡烛,这就够了。

  同年秋天的西湖音乐节,当早已剪了短发的朴树在舞台上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关于未来,请你坦然”的时候,我脑子里写着满满的过往记忆和关于未来的空白片断。即使明天没有了一切,我依然对未来充满乐观,因为我们都有太阳照耀着。很感谢负面情绪在我身上留下的烙印。

  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出逃闪念,促成了我这些双重成长。我一直没有停止过离开熟悉的自己,更一直在颠覆自己。心从简单变为繁杂,再回复到简单。这是成长本身,它向内而生。

  曾经所有的疯狂,终是为了抵达丰盈的安静。

  活着是什么?活着是自我燃烧后止于宁息,是在生活波澜和生命宁静交合之处没有流失掉自己。终其一生,我们从时间中确立自己,更在时间中遗忘自己。你是否找到了跳出时间的方式?

  让每天成为新的一天,并不是因为太阳升起与落下的变更,而是旧的自己已逝。内在的那个体系是全新的,因此感知到的世界也是全新的。

  我生命的火车,它永远不会到站。我从来就没有太阳,但有其他东西代替了它的光。我会一直寻找,那个叫太阳的车站。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