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女孩优优(化名)向隐私护卫队吐露她的烦恼。两年前因担心她沉迷手机,妈妈在客厅和她的卧室安装摄像头,监督她学习。优优表示理解妈妈,但不接受这种行为。直到现在她依然对摄像头有抵触情绪。
类似“被监控”的事情也发生江苏南京一位十四岁男孩的身上。据报道,该男孩为“反抗”父亲,选择了向警察报案,而父亲一句“你有多少隐私”的反问更是激起了不少网友的反感。
有专家表示,这种问题的本质是家长监护权与孩子隐私权之间产生矛盾,建议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履行监护义务。
摄像头已安装两年,女儿至今抵触它
李女士和先生在北京工作,她的女儿优优在老家河北上学,平日和外婆生活在一起。两年前,出于对女儿学习自制力差、沉迷于手机和电脑的担忧,没有和女儿商量,李女士便在客厅和女儿的房间安装了摄像头。
“当时她学习状况不好,成绩下滑,外婆也难以管控她玩手机。”李女士解释,安装摄像头是为了方便管理女儿。为了让女儿同意安装摄像头,李女士还“威逼利诱”,开出“不让装摄像头就不给手机”的条件。
优优对隐私护卫队说,那天放学一到家,看到多出来的摄像头,她第一时间询问妈妈。得知摄像头的“监视”作用后,她非常惊讶,也感到很不高兴,细思“有这个东西我多不自由”。
“一开始我肯定不习惯,但妈妈比较强势,多说也没什么用,就试着慢慢接受它,也没有其他办法。”优优感到无奈,认为这是对她的一种监视,也是对她隐私的侵犯。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优优有时会关闭摄像头,经常为此和妈妈吵架。
面对女儿的“反抗”,李女士表示,后来吵多了,“我也很生气”,跟女儿反复强调安装摄像头的目的。她认为女儿处于青春期,肯定会对父母的一些行为感到抵触,这是正常反应。但目前女儿自控能力差,如果家长不加以约束或管理,会耽误学习。
李女士还强调,装摄像头并不是为了监控女儿的隐私,主要是防止她长时间玩手机和电脑。
因为妈妈坚决不同意撤掉摄像头,优优就不再跟妈妈说这件事情了。“我可以理解妈妈,但不接受这种行为。”她坦言直到现在依然对摄像头有抵触,但表面不会表达出这种情绪。
目前,优优已就读高一年级。李女士想等女儿高考结束之后再拆掉摄像头。
父母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时不能过度侵犯隐私
在“儿子报警称被父亲用摄像头监控”这则新闻中,因为“沉迷游戏,有时候熬夜(太)晚,我爸就要在房间装监控(来)控制我。”江苏南京的14岁男孩向警察如是控诉自己的父亲。
父亲解释,男孩沉迷游戏导致成绩下滑,而他和孩子妈妈都在外面做生意,装监控是为了督促孩子学习。
视频中,父亲还质疑儿子称:“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控你?”
但优优对隐私护卫队表示,她认为安装摄像头是对她隐私的侵犯,因为“肯定有自己想做(但不愿被看到)的事情会被看到,这样就不太舒服”。
隐私护卫队注意到,“儿子报警称被父亲用摄像头监控”的报道引发网友热议,如今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超过3.6亿。有网友评论说,有些父母无法陪伴孩子,所以使用了摄像头,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不提倡。也有网友表示,安装摄像头不仅侵犯了孩子的隐私,也是不尊重孩子的做法。
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问题》编务主任、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副秘书长田相夏对隐私护卫队表示,上述问题的本质是“家长的监护权与孩子隐私权产生冲突”。父亲因忙于工作,少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难以督促孩子早点睡觉,但又想通过装摄像头的方法督促孩子,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履行监护义务。
同时,田相夏强调,如果孩子出现沉迷游戏等行为,不利于他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时孩子的隐私权要有所让渡。但父母在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同时不能过度侵犯孩子的隐私权。
一旦孩子有独立空间意识,家长不能随意安装监控
隐私护卫队发现,利用摄像头“监控”孩子的现象还有许多。据《楚天都市报》于2019年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在422个家庭中,有33个家庭为监督孩子写作业专门安装摄像头。调查同时显示超九成孩子反对安装监控,他们几乎一边倒地认为这让自己“没自由”、“很压抑”、“就是不相信我能好好做作业”。
有网友分享经历说,爸爸在初中时安装监控,虽然现在大学已毕业,但她还是存在“窒息感”,走到哪里都会害怕、检查有没有摄像头,尽管已拔掉摄像头但还是没法在家自在地生活。
对于父母在孩子房间安装摄像头的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童小军强调,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他在其中会感到安全、自在。如果一个人被24小时无死角的人盯着,“你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吗?”她反问道。
她还表示,如果孩子年龄小,对摄像头无概念和意识,父母可以安装摄像头。而一旦孩子有独立空间意识,且明白摄像头的作用,父母则不能随意安装摄像头。
此外,童小军表示,孩子之所以出现问题,比如染上“网瘾”,很可能是父母没有按步骤、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他们的能力和习惯。相反,许多家长在自己不耐烦的时候将手机丢给孩子,而这种方式可能就是网瘾的开端。继而,孩子在无要求、无规制、无引导的情况下容易接触不良内容,触发不适当的操作,比如打赏等。
而当父母意识到孩子出现问题时又会“病急乱投医”,比如采取安装摄像头“监视”的方式。童小军建议父母采取鼓励的方式,将“不良习惯的改正”拆分为一个个小目标,每达成一个目标就奖励孩子,有意识地分步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