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诗评 西子湖诗社会员精选诗诗评汇总 人中马-陈虚炎

大千世界 235 0

  西子湖诗社会员精选诗点评汇总

  春梦

  文/黄亚男

  那个春天

  灵魂像风筝一样飞走

  从此,这个城市的名字

  便成了我一生的梦

  梦醒时分

  我会想你

  有过约定吗

  看终日笑而不答的溪流

  你在江的南头

  每天我都用电波向你问候

  渐渐绽放的额纹

  是我深深的思恋驻留

  那柄磨快的小镰刀

  是否担负着爱的传播

  那顶错拿的大草帽

  是否藏匿着一生的承诺

  都说这是个播种的季节

  怎么会割舍所有的希冀

  都说你最善解人意

  我却结下了一辈子解不开的忧愁

  每次见到的时候

  总是在最疲惫的关口

  心儿随着脉动晃悠

  漂泊成了无处安家的借口

  记住了 下辈子

  不过奈何桥 不喝孟婆汤

  所有的记忆都系上红丝带

  三生石边 我等你

  陈虚炎浅评:与其十里桃花,不如三生三世。有些爱情,注定今生无缘,春梦一场,然而既已相爱,又如何轻易割舍,可想诗人在说“结下了一辈子解不开的忧愁”时,心情是多么苦痛!看完这首诗,我的心被吊悬在虚空,任凭如何挣扎,都难以释怀。我不知道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是怎样的心境,要回忆这样一段揪心的历史,真的需要勇气,或许此刻的诗人也已经释怀了吧。然而,若说真的释怀,她的诗歌不应表现出如此曲折的心声,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感染力。那些由“真实事件”所勾勒的心曲,旁人不得而知,只能依稀从文字中捕捉和联想到诗人当时可能的情绪:磨快的镰刀,在此处未免意图象征辛勤劳作,却可做“爱情是通过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升温”的解释;而拿错的大草帽中是否藏匿爱情的承诺,却要由诗人的特殊经历而给出答案。与其说这是诗人的疑问,不如说是诗人的希冀。事实上爱情已由此萌芽(先前梦醒时诗人对溪流的提问,以及“绽开的额纹”早已埋伏下种子,做了一定铺垫。因为有了预热,所以这里读来没有“情节跳跃”的突兀感)。然而美好的希冀,却得不到回应(我们姑且先这样理解吧),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巧妙的偷换概念的手法,通过具有双重含义的“季节”一词的链接,做了一个象征意味浓重的问句。(播种应有收获,然而爱情却没被收割,何故?一者是秋收之季节,二者是爱情之季节,两者自然不能构成因果,然而诗人明知却“装傻”,愣是生出了这哀怨的拷问,当然“收割”和“割舍”二词也起到了相同作用。)如此偷换概念,使之句意转换和衔接自然而然,刚好迷惑住感性的读者,从而产生朦胧的诗意,并且还在内容上自然过渡上文(镰刀与草帽),又衔接了下文(希冀破灭后的心酸),可谓一举两得。善解人意的好人,却非善解风情,这里我们可以猜想和感受诗人表而不露的心声,却不能过渡揣测“希冀”破灭的真实原因,这本身就是有违诗人愿景的。所以,我说姑且认为是希冀“得不到回应”吧。当然,倒数第二段,诗人也给出了她有所保留的解释,那种无奈和心酸,也只有作为当事人才能领受。这也可能与诗人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段有关(首段“灵魂像风筝一样飞走”就已表露出时代悲剧的氛围,这也是我不点破的原因。如果将这段简单认为是爱情号召的话,那就太肤浅了。尽管诗人爱那座城市的感情应是真切的)。作为和我父亲的同龄人,诗人那一辈经历的感情是相当特殊的,所以大多只能结出苦涩的果实。生在评者这种“玩大了的青春”之时代,是很难感同身受的。然而我却听过太多那个时代的故事,看过那个时代的小说,所以我特别能理解,诗人为何发出有如末段凄美的誓约,那是无奈现实造成的多么痛的领悟啊!然而我坚信,即便忘却了今生的记忆,有情人注定终成眷属——轮回是无欺的因果,直待业缘成熟时。

  2019/2/18

  我走进了你的画

  文/痴情老人

  是春日里的一树桃花

  艳艳地娇娇地

  盛开在西子湖畔的绿荫丛中

  桃花灼灼灿若云霞

  彩蝶纷飞翩翩起舞

  是月色下的一阙宋词

  清清地幽幽地

  诉说着寻寻觅觅的相思情

  苏堤春晓杨柳依依

  三潭印月烟雨蒙蒙

  是江南水乡的一位女子

  悠悠地款款地

  行走在青石板铺成的拱桥上

  蓝印花布红油纸伞

  细雨霏霏恍惚迷离

  那一晚月色朦胧

  我牵着你的手

  你挨着我的肩

  在江南水乡缠缠绵绵

  在西子湖畔卿卿我我

  不知道

  是我走进了你的画

  还是你走进了我的梦

  粉红的桃花瓣飘飘洒洒

  伴随你我漫天飞舞

  陈虚炎浅评:庄子梦蝶,不知蝶为心化,抑或身化?评者看完全诗,亦不知诗人是在看画,还是走进画中,成为画的一部分。这景色太美,美不胜收!我有时也想,庄子梦蝶究竟是想表达何种思想?是对现实和梦境的辩证,还是物我合一的大同思想,哲理上的抽象能否辅助诗意,而这些带上哲理的诗意中,又会生出怎样耐人寻味的意境,我一无所知。我所能作出的阐释是:1,爱情具有一种移情效应。爱到深处时,会生出幻觉,想象周围美好的景物都像极了自己的恋人,从而将景物美好的特征移植到恋人身上,或者反过来。更有极端的情况,将自己幻想那个最爱的人,而梦幻过后,爱的人不在身边,自己还是那个苦苦相思的自己。2,上帝视角。有时我们创作文学作品,会用到高于我们自身纬度的视角,这样有利于全局而视,而不至于陷落于“当局者迷”的处境,因为此时“我”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甚至是创作者本人,所有原本不属于我的感觉都可以感同身受,这便是物我合一,景由心造的境界。而这首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完全就应了此两种观点的运用。比如前三段,诗人未说明何者是桃花,宋词,或者江南水乡的女子,或者可以是诗人爱恋的女子,也可以是诗人所谓的画中图景。而“画”的真实出处在哪儿?自然是从“那一晚月色朦胧”走起的“缠缠绵绵”和“卿卿我我和”。至于先前的“画景”,即是对真实画面的铺开,也是对情人之美的描画和定义。这里,情人与画景是同一之概念,只不过情人与画景还有这样一种重属关系,令人迷惑于诗人究竟是在表现画面,还是在表现情人。而先前已说明,爱情是流动和感染的脉流,她流动到桃花中,桃花也就生出爱意,流动到宋词中,宋词就述说相思,而流动到江南水乡的女子身上,无论是这位特定的女子,还是所有江南之女子,甚至江南水乡本身,都是爱意的化身。所以说,情人就是爱,爱就是诗人眼中之情人,以及所有可与之相关的景物与画面。在上帝视角以及移情效应的作用下,诗人深处爱的海洋,他看到的每一个画面都是由他自我的爱意幻化出来,自然也就分辨不出是自己走入情人的画卷中,还是情人走进了自己的梦中。不信?那为何最后诗人又幻化成漫天飞舞的桃花,飘洒在情人的梦中?梦中之恋,还是梦幻之恋;画中之爱,还是爱中之画,无论诗人还是评者都已分辨不清。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以下特引一段文字,以表评者之陶醉。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

  2019/2/18

  窗外的月光

  文/桑俊杰

  窗外的月光如剪影

  被夜的剪刀

  按窗格的尺寸

  剪成一方方银色絲巾

  幻想有一方絲巾

  系在你藕白的脖颈

  或如曼妙的苏绢

  飘逸在你香秀的发间

  被剪碎的月光

  斑驳在窗外的草径

  一对斑鸠栖息树上

  如同新婚燕尔

  窗外旷远的月夜静谧

  记忆中曾有你的影子

  穿越在浩渺的银河系

  践约着承诺载舟而来

  窗外满地的银子

  把夜映的一尘不染

  洁静如你月白的灵魂

  把爱浣洗的千年神圣

  陈虚炎浅评:窗外的月光,窗内的思念。这是一首表面含蓄,内里忧伤至极的情诗。诗人首先从窗内的视角,对月光做了剪影的处理:月光如一方方银丝巾,或悬系情人藕白的脖颈,或如苏绢飘逸在她的秀发。这两处想象,就和“疑是地上霜”的妙用是一样的,是借月光,引出思念或思念之对象。之后诗人的目光仍旧是通过月光而延伸,落到草地,树上,看见一对斑鸠,不自主想到新婚的恋人。"记忆中曾有你的影子/穿越在浩渺的银河系/践约着承诺载舟而来",这里是借牛郎织女的典故(斑鸠与喜鹊的类同性,是否在诗人潜意识中为此段联想做了牵引?),隐晦表达诗人曾经与情人的盟约,然而既然已成幻影,那必然是一段哀痛的历史。这被月光牵出的愁绪中,又是否与先前的“新婚燕尔”有关?如果将前后愁绪的关联汇成一个哀伤的故事,那么,对新婚的祈盼,与其说是诗人在遥相祝福,不如说是诗人那“新郎却不是我”久远心结又开始隐隐作痛。回首再看“被剪碎的月光/斑驳在窗外的草径”,深意毕现,并非简单的视线顺序的引导,原是与后面“新婚燕尔”做反差的情境。无穷的愁绪啊,纠缠着这个自欺的灵魂。他默默忍受着爱的远逝,顾影自怜,可月光却要硬生生勾动他尘封的记忆。月光是如此静谧,她播撒着爱,公平而无私,所以能将“夜映得一尘不染”。或许由此受到感召而醒悟的诗人,觉察到:原来在真正的爱情底下,并没有藏私的所在,一切都是那么静谧而神圣。他宽恕了未曾履约的情人,并认识到情人依然是那样洁净而神圣,有如这“月白的灵魂”。原来被月光洗涤不仅仅是夜,还有诗人阵痛的灵魂。

  2019.2.15

  致我们终将老去的年华

  文/海地

  那时你的身姿柔美

  常常跳跃着告诉我

  清晨倒立的风景

  你走路会带着一股风

  轻盈得像小鹿

  伴着欢快的歌唱前行

  亲爱的

  那时你是多么的年轻

  岁月无法阻挡老去

  就如疲惫的风铃

  就如飘零的落叶

  无法阻挡的老去呀

  夕阳悄悄滑落在远方

  那时我们都将老去

  在未来有雨的日子

  让我为你撑一把傘

  也许我羸弱的臂膀

  已撑不稳这把傘

  但我还是摇晃着为你撑着

  直到这把伞没有了骨架

  那一片雨中的晴天

  陈虚炎浅评:有两类诗人,一类我称为匠人,他们很有才华,有着高超的文字技巧,对诗意的捕捉也很有见地,所以通过精心策划和构造,一件件艺术品便出炉了。而另一类诗人,属于天生的诗人,他们的内心翻涌着诗的琼浆,只需在其诗情泛滥时,小小的吐纳或倾泄,琼浆便汇聚成宝石。这种宝石表面看上去并无多大光泽,然而无需雕琢,已价值连城,因为其本身就是诗意内心的化蝶。每当我读海地老师的诗歌,总有种品阅大师之味。海地老师的诗歌朴实无华,却总蕴藏厚重感情,极富感染力。比如这篇情诗,既追忆曾经的似水年华,又缅怀了青春,甚至还绸缪了未来。乍看下,如同一般情诗,也说不上特别出彩的地方,然而细细品尝下,就如同一杯温凉适宜的清茶,越品越有味,甚而觉得,这还是诗人刻意按捺着激情,调节文字的厚重感,否则,清茶瞬间就会变成浓茶,所溢之情何以言表。且看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一段:“岁月无法阻挡老去/就如疲惫的风铃/就如飘零的落叶/无法阻挡的老去呀”,这言语中多少已浸透了诗人对时光匆匆之哀叹和无奈,这是纯天然的吐纳,不像许多诗人对于描摹情感喜欢用上精美的包装,看似格言微妙,却失去了情感最本真的表达。最后一段,更是此诗之重,描画了诗人对老去后的幻想:这幻想中充满了哀愁的爱意,从中还能窥见诗人对爱的无限忠贞和执取,甚或有些武士道的意味(捍守爱情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直到这把伞没有了骨架/那一片雨中的晴天”是本诗中最经典,也是极具象征的一句,看似矛盾的表述,所造之意象却唯美至极。读者试想,一把伞没了骨架,怎能抵挡风雨?然而夫妻二人却能在这把伞下,相互依偎,搀扶,前行。有了那种牢不可破的感情,即便身体上淋着雨,心中不照样是晴空万里,暖阳一片么!人生呐!岁月可逝,坚情难破——致我们终将老去的年华。

  2019/2/14

  暗涌

  文/竹雪芹

  我的手指接过你的吻

  鸽子从我的指尖起飞

  自由的灵魂

  在无尽的地域中刺痛

  所有在地底的生命

  以及暗道中奔流的溪水

  乘着鲜活的方向垂入天际

  海水卷走追日的神灵

  与其私奔

  那些拥入的好运

  以及被放飞的自由

  成了暗涌

  当它们经流此地

  复反着陌生而熟悉的路

  陈虚炎浅评:说到底,我还是个不称职的诗评人。这首朦胧诗,乍看只是一首普通的情诗,然而我读了不下七八遍,仍未能理解诗歌中“暗涌”的象征。是诗歌太朦胧而晦涩吗?还是我的逻辑思维在这里派不上用场?作者似乎在写爱情,又似乎在控诉与爱情相关的某类情绪。如果将鸽子作为“自由的灵魂”之象征,那联系上文,此处鸽子合理的解释便是“渴望自由的爱情”。那么无论如何,之后“地域中刺痛”也好,“地底的生命”也好,“暗道中奔流的溪水”也罢,都该是阻碍自由的因素,或是得不到自由之物。而海水作为所有暗流的汇合,它应是最自由的了!卷走的追日神灵又代表什么?夸父么(一个莽夫,或者男权主义的象征)?与其私奔,是诗人与夸父私奔,还是诗人与大海(可能性最大,既然是暗涌,自然是奔流入海)?似乎都难以圆满解释。我只能退而求其次,思索关于爱情中“暗涌”一词可能的象征:不像是激情,至少此诗中不会;也不像是喷薄欲出的浓重之爱意,这与诗文中很多表意是矛盾的。那会不会是诗人因曾经受过的伤害,而在获得新的爱情后,反涌而出的“毒素”?比方说,曾经过于美好的愿望,因破灭而残留的心理阴影,或者曾经体验过压抑而无奈的感情,又或者是害怕失去新的感情而滋生的不安和恐惧。对女性而言,爱情中某些必经环节,的确会依据过去不好的经验,而生出疑虑和不安。每当这些暗流(负面情绪和包袱,即诗人认为的阻碍其爱情自由的种种因素)流经“此处”,也确实如同“复反着陌生而熟悉的路”,如此一来,诗人迫切渴望自由爱情的情结便可以得到解释和理解了。除此之外,我真得想不到别的更合理的象征了。只是若真如此,我当真要佩服诗人那不俗的诗心了,能将女性如此复杂的情思用如此短小的诗文表达至此,真当是至臻化境了。

  遇

  文/ 张 珏

  我的马儿

  你驮着我来这儿真好

  通往肥水丰草

  不用怕迷失城池和街巷

  篝火里有成熟的米

  不再需要灯盏和炉灶

  时光

  可以戛然而止也可以纷涌而来

  一相遇就是抵达

  失语或歌唱,从容

  如一只雪雀

  在这儿,一切将不再错过

  疆野开向怀里

  天一览无余

  面对的时候你我面对

  像古老而注视着的星星

  沉湎同一个时空

  或者,一起苏醒

  我的呼唤里有你的蹄声

  你的蹄声里有我的远方

  陈虚炎浅评:用马儿作为情人的象征,我倒是第一次见到,新鲜感之余也有所启发:作为爱情诗,意象素材的选择和意象构造是如此之重,以至于单纯直抒的语言技巧会变得像花言巧语变得不可信赖。曾经我也沉迷于普希金,波德莱尔,或者之后的情诗大王聂鲁达,然而现在再读他们的诗,无论那种西方式热情的直白,还是单薄的意像构造,都令我提不起兴趣。除了语感上,还保留流水的特质,我已很难感受那种情诗带给人的愉悦。而这首诗,重新唤醒了我对情诗的激情和渴望。马儿和牛有部分类似的象征,用以代言之情人皆有任劳任怨,甘于奉献以及忠诚可靠的品质,而马儿更多一份年轻的气息(亦不失成熟稳重)。他矫健,有冲劲,和被圈养的牛不同,其奔驰于广阔的草原,志在四方,暗藏着强烈的目标感和上进心。所以,作为一个可靠而忠诚的爱人之象征,马儿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贴切形象。一旦理解了这一形象所包含的品质,再行阅读“肥水丰草”,“ 篝火里有成熟的米”之类具有象征的语句,便可轻松理解了。“时光/可以戛然而止/也可以纷涌而来/一相遇就是抵达”,这句话颇具矛盾,却是女子对爱情临近时,最真实的内心表达,因为爱情可令时光静止,也可让回忆奔涌。而诗人此刻已感受到爱情来临的必然,她也写出那种自信和满足的感受:“在这儿/一切将不再错过//疆野开向怀里/天一览无余” 。而两情相悦之人的目光相交时,难道不正如诗人所言:“像古老而注视着的星星/沉湎同一个时空”,多么唯美而诗意的表达!而结尾一句,更是意味深远,令人陶醉,堪当名句:“我的呼唤里有你的蹄声,你的蹄声里有我的远方”,表现了女子对情人的依恋和追随之情。这其中已隐含表达了信赖之情,这是爱情的基础,也是一种升华。写到此处,评者回想自己曾经失败的恋情,顿觉五味杂陈。不经意回首再看题目,终于释然而笑,不禁感叹道:缘,妙不可言;而一见钟情的佳缘,可真是百年难“遇”的最高境界啊!

  2019/2/13

  眼晴

  文/陈继生

  望着偶尔出现的星星,

  总会想起那一双眼睛。

  山溪般清澈见底的清泉,

  闪着秋波、泛着涟漪。

  青春远在闭塞的山乡,

  难以寻找迷失的途经。

  那双眼睛就像一轮明月,

  把行进的目标和方向辨明。

  郁闷与烦躁相伴纠缠,

  容易折断脆弱的神经。

  那双眼睛就像一缕清风,

  朗朗笑声将雾霾一扫而尽。

  那一湾清泉潺潺流淌,

  经不住狂风暴雨的侵袭。

  浑浊的洪水波浪翻滚,

  冲击着被迫改道崎岖而行。

  然而我却痛楚的失去了,

  失去了明镜般的眼睛。

  只有在仰望天空时遐想,

  是不是有一颗闪亮的星星。

  只有在梦境里相遇,

  这双眼睛还那么清澈明净。

  陈虚炎浅评:记得我也写过类似的诗,或者仅仅只是类似诗文中一句,所以看到此诗,格外亲切。初读此诗的读者,容易将诗歌中“眼睛”当作情人或某个生命中重要人物的借代,不细看的话,倒真会以为是首情诗。然而并不是,这只是诗人青少年时代的青春,以及心灵之象征。譬如“那双眼睛就像一轮明月,把行进的目标和方向辨明”即可作为线索而理解。诗人的“青春远在闭塞的山乡”,对此他是有所遗憾的,所以才有了以下“难以寻找迷失的途经”的感慨。只是这处,细细分辨,似有逻辑问题:“迷失的途径”,既已迷失,自然是难以寻找的,然而诗人确定是想要找到那迷失之路,而不是逃脱它?抑或,迷失的不是道路,而是青春?我想依据前后文的关联,直白去理解的话,诗人应是想要从闭塞的山村寻找一条出路,脱离困境。与其说“迷失的途径”,不如说,山村本身就是个迷宫,缺乏信息,知识和手段,任凭一个缺乏资历的青年如何挣扎,都是难以逃离的。所以说,假设诗人单纯只是出生于贫穷落后的山村,这样的表达是会造成歧义的。但如果是指山上下乡的话,“难以寻找迷失的途经”就有可能其深意,因为“迷失的路途”不仅可指道路,更引申指因政治气候而被迫所经历的,以及曲折的内心矛盾斗争——是去或留,又何去何从?也许,第三段诗人所表达之痛苦,正是那双“眼睛”所不可承受的:一个正直,善良,单纯的青年(眼睛之借代),如何抵御洪水猛兽般的政治大潮,“冲击着被迫改道崎岖而行”是当然之命运,如明镜般的眼睛就这样遗失了。而诗人当然清楚,这“眼睛”的价值,留给他的唯有痛苦的回忆。或许,只有在仰望天空遐想时,在梦中,他还能看见那颗星星,想起曾经所拥有的澈如清泉,洁如明镜般的眼睛吧。

  想牵着你的手,慢走

  文/唐梦

  就在这夕阳下

  想牵着你的手,慢走

  秋风有点凉

  我的白发拂过你的肩

  你的脸摩搓着我的头

  落叶在脚下沙沙响

  鸟儿在树上啁啾

  长巾飘逸

  暗香染了衣袖

  就在这夕阳下

  想牵着你的手,慢走

  像两块风化的石头

  磕磕碰碰以后

  没了当初的棱角

  便把那春花秋月

  刻在深深的缝隙里藏着

  一路走过

  蝉鸣秋水,疏桐瘦柳

  就在这夕阳下

  想牵着你的手,慢走

  看那江上的舟

  载着向晚的金霞

  缓缓悠悠

  多少风浪都已卸载

  从容驶向归航的港口

  我们蹒跚着

  笑看婆娑树影慢慢地移向身后,

  晩风调皮地戏弄柳梢头

  就在这夕阳下

  想牵着你的手,慢走

  或许能想起一两句唐诗宋词

  吟唱这江南的深秋

  最爱这恬淡从容的时光

  把两个人的故事享受

  银杏叶洒了满地

  织就了一条金色的锦绣

  树上金桂幽幽吐香

  桥下有清泉在流

  路旁的野菊花扬起笑脸

  摇曳在秋雨后

  彼此依偎着

  看不够的秋色

  叹什么绿肥红瘦哦

  就在这夕阳下

  想牵着你的手,慢走

  把沿途最美的风景

  收进彼此的昏眸

  走不动的时候

  就把收藏晾晒出来

  躺椅上

  幸福地回味两个人的

  冬夏春秋

  陈虚炎浅评:有句歌词:这世上最浪漫的爱,就是陪你慢慢变老。我想这诗就是最好的演绎。诗歌的回咏特色是无需遮拦的。从全诗的氛围看,我以为这已不单单是构诗技巧,而是出自诗人最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和那些你侬我侬的爱意露骨表白诗不同,这是首是诗人个人的希冀独白。只是在这独白中,诗人蕴藏了较为高明的技巧,即将幻想的希冀与曾经之经历混同一气描画,令读者有种梦和现实交织的错觉。能够想象的是,诗人与其爱人执手偕老,两人经历了大小坎坷,却恩爱如初。能够打破时光的魔咒,不令岁月挫败情感,这本身就是爱情的最好明证,令人感动。另外,诗歌中意像极为丰富,有许多也相当鲜明形象,比如诗人的诗句:“像两块风化的石头/磕磕碰碰以后/没了当初的棱角”,还有“多少风浪都已卸载/从容驶向归航的港口”,多么真实而柔和的表达!象征具象,恰到好处。更令人惬意的是,诗歌不仅徜徉着一股宁静舒缓的暖流,还飘逸着“蝉鸣秋水,疏桐瘦柳”古香古色的气韵和禅意。诗人高明之处还在于,并没有一处直白表达“我爱你”,或者“我爱你的种种好处”,而是将两人的感情与物境交融合一,从而以自然达成的温馨而唯美的情境来表达彼此间的深情,令人看来既不做作牵强,也无虚假之感。毋庸置疑,这是我所见最浪漫的情诗之一,当然,也是最美的爱情。

  抉择

  文/陈亚妮

  梦中总有一片桃花林

  心里总藏着个意中人

  才华绝代胜过唐伯虎

  相貌英俊清秀似潘安

  三生石旁我许下心愿

  此生只愿得一人偕老

  当你驾七彩祥云而来

  倒教我不知如何回应

  我怕现实过于残酷

  打破所有美好的幻想

  又怕我的婉言拒绝

  辜负了你的一片真诚

  哦,亲爱的朋友

  请原谅涉世尚浅的我

  面对突如其来的情意

  茫然无措又难以抉择

  我是该用现实考量

  还是遵从心的意愿

  陈虚炎浅评: 就我所知,陈亚妮诗人是爱情诗专家董培伦的学生,而董老师的诗风向来格调和布局严整,非常注重“建筑美”,从这首诗中也可见端倪。这样的风格有个好处,是非常适宜朗读的。然而,我试着朗读了两遍,总觉得不够爽口,原来有个韵脚缺失的问题。为何说此类诗风适宜朗读,是因为类似绝律的等字排行,容易嵌入韵脚。(不规则现代诗的韵律构造还在研究中,有许多可行方案,但没有通行的,就因为字数不等,难以规划齐整)所以,此处是略微有所遗憾的。看来小女子还未将董老师诗歌的精髓学深学透。就诗意论,该诗透露出少女坦诚的心扉,也表达了“欲说还休”的思想包袱。或许女子的爱情就是如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总令其难以抉择。有时,完美也是种错,错在不应存在于这个娑婆世界。爱情总是颇多忌惮,少女的抉择如摇摆的天平。凭感觉,心意,还是通过现实考量,诗人扪心自问,这个发问不仅仅是对她自己,更是对万千女性的共同的“拷问”?能表达出这种女性爱情困惑典型,这首诗是成功的。如诗人能够将音律的问题多考虑些,将会更加圆满。

  梅雨江南

  文/蔡力平

  这个时候,适合太阳下听雨

  品尝酸,带点涩的味道

  也适合你读小令。读出宋词里的

  欸乃声

  就有小舟驶进

  三亩荷池。出来就是唐朝

  是唐诗写意的水墨六月

  ——画中人同你一道闷热。姑娘云里焦虑

  等哥哥归来

  抚琴

  一抹羞红半开半阖,滑落窗口

  被顽童捞起,装饰涟漪

  漂洗干净的风铃

  叮当叮当

  除去几分潮湿,江南的声音也清脆

  河,缠绕浣衣的手

  银手镯,亮瞎偷看人

  油布伞撑开三点阳光三朵雨花

  纸扇上,白墙灰桥黑瓦

  临水坐稳了

  老人们坐稳古街,在天边吹来的古风里

  爽快

  得意忘形时,各自打开半壶酒

  打开清浅的花月。有梅影旁逸

  摇晃一树灯火

  这个时候

  趁醉搂紧鱼的小蛮腰

  甩动水袖,甩掉被你捏出汗的一串串水珠

  2016.6.16初稿

  2019.1.12修改

  陈虚炎:诚然,诗人展现了极其深厚的功力,用一组组江南雨乡的画面,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活的”江南。细看下,诗人选取的这些构成画面的素材,也非常具有江南的代表性,比如宋词,小舟,荷池,水墨画,抚琴,风铃,浣衣的手,油布伞,纸扇,白墙黑瓦的古街,乘凉老人,以及花月和梅影等;如此众多的素材要容纳到一首并非太长的诗中,还要构成动态纷呈的诸多江南特色画面,是极不容易的。假如诗人火候不够,或者没处理好承接关系,反而会写成意像虚无缥缈,华而不实的“孔雀诗”,而我们看到了,这首诗并没有这种病态。相反,这些素材有机结合和镶嵌在意像组中,相互调动和比例关系都十分和谐。我想,这是得益于诗人高明的承接技巧,以及文字把控的能力。比如我们看看几个重要的承接点,是如何自然过渡的:这个时候,适合听雨;也适合……便过渡到了听小令;然后从小令自然承接宋词,再从宋词中的欸乃声,又联想到小舟,以及荷池;而其忽然跳跃至“唐朝的写意的水墨六月”,仅仅通过“出来便是”,似乎有些牵强,然而若从时间顺序观察,代表夏季的荷池与水墨六月就有了联系,尤其在有了“画中人同你一道闷热”一句,便建立了充足的合理性。于是“抚琴/一抹羞红半开半阖”便紧衔托出,“滑落窗口”和“被顽童捞起”又成为一道紧密的过渡形式,尽管其经不起事理逻辑的推敲,但在诗歌中是允许的,那种似像非像的可能性,或者说诗人脑海中的意识片段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即在梅雨江南的现实和诗意中捕捉灵感之素材。至于是风铃,还是浣洗的手,或是银手镯之间的联系并不过分重要,重要的是画面在诗人脑海中如流水般涌动,他需要以最快捷和迅猛的方式捕捉到,然后通过文字的构架为其铺设血肉。再看“纸扇上,白墙灰桥黑瓦”,这其实也是江南古街的形象,诗人既然将其已通过纸扇而表现了,便不再下文臃繁而述,只说“临水坐稳了”,便又回闪出一句“老人们坐稳古街”,就这样又自然而然,把笔端递给了乘凉喝酒的老人们;而同样的方法,“打开半壶酒”又过渡到“打开清浅的花月”。应该说,这首诗是非常特殊的,因为他真正打破了事理逻辑。然而诗人却以自身高超的文字技巧,建立了新的逻辑性,从而衔接了一道道莞尔诗意的画面,将之联结成一个整体。我不知这种逻辑该以何种概念来定义,只是知道,诗人一定拥有美妙的魔术,令诗歌整体具足了完备的合理性,同时也将诗意发挥到极致。最后,诗人回到开文的笔调:“这个时候”——趁醉搂紧鱼的小蛮腰,又形成有力的过渡,结尾以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富含灵性的动作,完满诠释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就像一个无缺口的环,诗人最终完美闭合了他的诗意逻辑的大圈。

  2019/2/13

  我愿意用我的方式去爱你

  文/冯 琎

  爱上你的文字

  就爱上了你

  也许此生都不会见面

  但是我可以用我的方式去爱你

  我可以用我最擅长的画笔

  把你绘成我喜欢的模样

  挂在我的书房

  与我朝夕相处

  我可以用我灵巧的双手

  把你的文字编成诗辑

  每天打开

  倾听你用灵魂谱写的乐章

  不需要承诺和誓言

  只需静静地读你的诗

  与你心与心的交流

  感受那一份流淌着的幸福

  我情不自禁在你的文字里沉醉

  哪怕每一个字里行间都不属于我

  我也心甘情愿

  用我的方式去爱你

  陈虚炎浅评:诗人通过想象和绘画她的容颜,通过编辑她的文字,通过阅读她的诗篇,从精神层面捕捉暗恋对象的形象与美,这便是典型的神交。只是这神交中含纳了比本意更深刻的感情。我不知道诗人所暗恋的人是谁,但想必总是位写诗文的女子。就像女子有时会神交才华横溢的文人,其实男人也一样,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我却也偏爱“无德之女”,诗人想必也是如此。只是这诗并不是谈爱,而是谈爱的方式——有时,谈怎样去爱恋,甚至比自言爱意,更显其实。不自觉就想到金庸笔下暗恋陈圆圆的胡逸之,本是江湖第一美男,却自毁其容,甘做奴仆。其默默守护之,只要她高兴就好。可小说毕竟是小说,多虐心的感情都可以创造,而诗歌不同,并不能为了达到效果,而去编造剧情。即便表现主义的诗歌,也需要建立在合理的人性架构内。然而,该诗近乎柏拉图式的爱恋,唯美而自足。可诗人是自足了,评者却以为缺了点凄美的情绪,总不免生出“多少是寥以自慰”的不满足感。但一切都是诗人自我的选择,每个人的爱情和表达方式都不同,旁人无权质疑。既然,他明白“也许此生都不会见面”,却愿意做个痴心的暗恋者,在幕后默默欣赏和付出;既然,“不需要任何承诺和誓言”,他只是心甘情愿,用他的方式去爱。那么,即便谈不上高尚,但也绝不算自私,这只是一个因欣赏而爱恋,因爱恋而沉醉者的选择,仅此而已。(注:后来得知冯琎老师是女的,却被评者拙目扭曲了性别,实在有所歉意,特此更正说明。所幸并未妨碍对诗评的理解,也就不大费周章修改了,请冯老师大人大量,再恕懒人一回吧!)

  多看你一眼

  文/冯德章

  只因多看了你一眼

  从此花开心间夜夜失眠

  你貌美如同天仙风韵十足

  好想牵着你的手共话缠绵

  只因多看了你一眼

  月儿弯弯悄悄爬到山后边

  轻轻地抚摸着你柔亮的发丝

  道出我对你无限的思念

  只因多看了你一眼

  便憧憬于婀娜身姿的莲

  不期而遇邂逅的美丽与浪漫

  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在房间流传

  只因多看你一眼呀

  天也旋来地也转娇燕呢喃

  苦苦的期盼与你相伴

  泪水濡湿了厚厚的一沓纸笺

  陈虚炎浅评:爱情啊,你多像是天边的晚霞,多看你一眼,便是我的黄昏。多少爱情,只因多看了一眼,注定成为一段苦愁的思恋。诗人是多情的,也是擅于幻想的——那多愁善感的美人儿,多像水中仙子,那莲花瓣似的脚趾踩在云彩上,呼一口气就结成了冰。或许,每个人心中总藏着那么一个不得不看,却又不敢多看一眼的人儿。诗人用较为传统的回咏法,将其爱恋和幻想娓娓道出,使人感同身受,心绪忧愁。正因为传统,所以这类诗歌更应从诗歌意像挖掘,以及表达方式上寻求突破,幸而从这首诗中,我看到了这种尝试和变化。试看第二段“月儿弯弯悄悄爬到山后边”,衔接在“只因多看了你一眼”后,便是极生情境的一句妙言。妙在哪里?正巧与首段第二句之“夜夜失眠”暗合,点明了失眠的原因。如果失眠的主观是以为思念,那客观,必然是由于思念的时间之长——直到月亮下山,我依然思着念着。于是“轻轻地抚摸着你柔亮的发丝”便成为一种象征,月亮的行为与自我的幻想合一,或者说,诗人只是借月亮的名义,做自己想做而未敢做的事。再看“天也旋来地也转娇燕呢喃”一句,与先前的文字表达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造成阅读上的些许突兀,使读者稍有顿挫的闲暇去品味和思考。突觉此处竟有醉酒行诗之味!为何要醉?自然因为情到深处,不得不醉。于是,“泪水濡湿了厚厚的一沓纸笺”——只因多看你一眼,诗人的黄昏变得如此漫长。

  玫瑰 带刺的魅惑

  文/ 李龙江

  不必赞美  本身就代表爱意

  只需用心交流

  岂止手有余香

  足以用一枝娇羞  面对

  世间情人  逃不出

  那种带刺的魅惑

  借助冬天的风力

  捧在手上的玫瑰

  也许会沦陷于  甜言蜜语

  爱情不是花样的微笑

  两情相悦 还有担当和责任

  以至忍住刺痛的磨砺

  玫瑰的映象

  泊自心灵的多种色彩

  淡出的只是童话般的幻界!

  陈虚炎浅评:诗人笔下的玫瑰,大约有三种象征,一者是美人,二者是带刺的魅惑,三者是刺痛的爱情。而这三种含义,在这首诗中都用上了。该诗人的笔调也是相对轻灵的,然而表意却颇为沉重。多处格言式的语句,也在传达着诗人对爱情的思考。正如诗人所说:“爱情不是花样的微笑,还有担当和责任,以及忍住刺痛的磨砺”。这里虽然没出现“玫瑰”一词,却也是玫瑰所映射的象征,即刺痛的爱情。或者更完整说,被玫瑰刺痛的爱情,这里的玫瑰即指带刺的诱惑。这有点像西方的“出生便携原罪”的思想,有些东西是避无可避的——想要品尝甜美的爱情,先得有忍受疼痛的心理准备。所以,带刺之玫瑰自然而然成为了“容易受伤的爱情”之最贴切的象征物。而玫瑰自身的象征究竟为何?诗人也给出了他的答案:“泊自心灵的多种色彩/淡出的只是童话般的幻界”。这句近乎禅语般的解释,颇令人费解。或许这样去解释会比较好:人之所以受到诱惑,是因为感知到太多色彩,缤纷之色扰乱心神,迷惑情感;而一段梦幻般的情感结束后,才发现,原来这只是一个童话般的美梦。这里,玫瑰成为诗人定义下的“诱惑”,却似乎并没有带刺。再深入想想,或许也是带刺了吧,否则,无以心痛之爱情,何以幻灭?诗人之所以菲薄其如童话般虚幻,大约也是带有些不甘的恨意吧。

  晴天

  文/袁英瑜

  我想和你徒步,

  把世界走遍。

  在太阳刚到地平线的时候出发,

  选心中喜好的位置向前。

  不去烟云笼罩的山顶上,

  让人难忘的缥缈不是真实的终点。

  不去一年四季都开满花的地方,

  萧瑟自有萧瑟的冷艳。

  我想带你去河里抓星星,

  用闪闪亮的贝壳做成一串想念。

  再折几枝家乡的垂柳,

  随清风种在窗前。

  柳是窗的客人,

  你是我的晴天。

  陈虚炎浅评:这首诗也是女性表达爱情观的作品,一般说来,表达爱意可以抒情,而表达爱情观却比较难做到,往往生硬而理性,这便不符合情诗柔软的特质。而该诗作者在处理观点的表达上,非常聪明,她是以构造意象作为观点的象征,而不是用判断句型直接表意,这就使得文字具有足够的柔性和韧性,以支撑情诗的柔美。不去山顶,是因为太美的爱情如虚幻的烟云,飘渺不实;不去繁花似锦的地方,这是花心男的所在(也可理解成爱情泛滥之地),所以诗人宁可选择孤独,清享一份“萧瑟的冷艳”;这是一个懂得保护自己,也是懂得爱情真谛的女子给出的选择和忠告。她只想拥有一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去河里捡拾寄托思念的贝壳,或者折种几支家乡的杨柳,寓意培植两人的感情,温馨而富有诗情。那样,看见柳树,就如同见证两人相守不渝的感情,而见到爱人,晴天(美好的心情以及幸福的感受)便展现开来。

  2019/2/13

  江南的雪

  文/香叶子

  江南的每一朵雪花

  都是一首柔美的诗

  雪花 让我想起了断桥

  想起了

  相拥在雪花飞扬的湖畔

  雪花如诗 飘落在你我的唇角

  你揉揉地把雪花和诗一并

  融化 融化在心田一个叫

  幸福的小岛……

  江南的每一朵雪花

  都是一首幸福的诗

  雪花 让我想起孤山的梅

  雪花如诗 雪花飘落在梅海

  依偎 幽幽

  听花开的声音 心如花飞舞

  藏在雪里 脸微红 微红

  满身都是花香……

  江南的每一朵雪花

  都是一首快乐的诗

  雪花 让我想起里西湖的荷

  雪花如诗 雪花飘落在残荷的枝头

  一对飞鸟滑过天空降落

  嘻嘻 唱和

  相恋 痴迷

  让白雪化作白米

  欢喜在这片清纯的湖面……

  江南的每一朵雪花

  都珍藏着一首记忆诗

  雪花 让我想起那棵顽强的小草

  你说小草也有灵性

  听那小草在雪地里

  勾勒到时的美好

  你说 等我们八十岁的时候

  带上自家的白馒头

  你一口 我一口

  牵着我的手就这样

  让白雪飘落在你我眉间 发上……

  陈虚炎浅评: 尽管身在江南,江南的雪是什么样子,我倒是没怎么注意过。也看过下雪,只是从阳台看去,雪在对面房屋和高耸的乔木间盘旋,游荡,想着世上怎会有如此曼妙舒心之物,心下颇感自然造化的奥妙。对于雪的诗情,或许也是从那一刻才渐渐感受到。而读了这首诗,才发觉雪原来可以这么美!她不仅柔美,还是幸福,快乐和珍藏记忆的。说到江南,最出名的当然是西湖,而将西湖与雪结合在一起,大约可名正言顺曰“江南之雪”了吧。优美的风景,加上雪的点缀,诗人特意选取了断桥,孤山的梅,以及西湖的荷作为陪衬,使之成为“独特之独特”,犹如仙境的画面就此展开。加之诗人的优美文字,赋予的情感定义,以及那种淡而清冷的怀想,几组美轮美奂的画面扑面而来,江南的雪真正成为了蕴藏诗意的所在。这里诗人还做了点小技巧,就是象征的统一性。比如诗人在选取素材时,用了荷、白米,甚至白馒头,为何都取白色之物,就是为了将一切于雪同化和统一。色彩之归素,看似轻描淡写,却有深意。这些当然都是诗人为了美化场景而做得尝试。然而,景色再美,若是无情,也不过是没有人情味的空淡的雪景。诗人定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最终回归“人情”,添加了个人的感情和回忆,如此寓情于景,使得雪花也成了爱情的红媒(见证人),更突显出雪的功劳(不仅有美的一面,也有其功用一面。试想,若没有最后一段,那此诗只不过是一篇优美的风景诗,绝对点不透“江南的雪”的美之真谛,而多了“雪是珍藏的记忆诗”一段,雪顿时有了温度,诗歌也立马“活”了,)。“雪花/让我想起那棵顽强的小草/你说小草也有灵性”,这句代言,似乎透着股仙气儿,把自然万物的灵性也都裹挟进来,江南的雪自然也不例外。最后诗歌的结尾,营造了一个有趣的场景,一对年迈的恋人,吃着白馒头,牵手漫步雪地,任凭雪花拂面。想象一下,这画面倘若真被某人在某雪夜遥望而见,与其说灵气,不如说有点日式恐怖片的白色灵异了。芥川龙之介若还活着,定要找诗人买这画面的版权!开个玩笑,只是这画面太美,评者不禁自娱起来,心底下,也不得不佩服诗人骨子里那极致的浪漫情愫噫!

  2019/2/14

  二朵心花

  文/蔡官富

  春风妖娆的三月天

  拨动了琴瑟之弦

  蔚蓝的天空下

  共鸣出优美的和声

  心灵碰撞,擦出了

  灿烂的火花,这是

  一座山和一座山的呼唤

  一条河与一条河的交汇

  我们把家,安在

  诗意弥漫的花园

  门前流淌清澈的诗情

  满园是关不住的芬芳

  韵味十足的诗眼里

  开出二朵心花

  心中的甜,甜在心中

  情情融合舞动忘我

  醉了二颗甜甜的心

  春色明媚

  真情播洒着绿色温柔

  夏日炎炎

  诗意烂漫吹来习习凉风

  秋高气爽

  心田结满了情爱的果实

  腊月寒冬

  问候温馨送来阵阵暖意

  美美的心留给懂你的人

  深深的情送给爱你的人

  岁月,蹉跎中渐行渐远

  回味,仍甜甜地醉上心头

  陈虚炎浅评:蔡老师是我微信交谈较多的老师,他的诗歌我却是第一次见到。初读的印象是层次清晰,结构严整,优美而温馨,并有一种对称的美。尽管整体而言,是直白可解的,可也有一定的朦胧性,比如“一座山和一座山的呼唤/一条河与一条河的交汇”一句,就让人浮想联翩——莫非诗人在怀念一段曾经大山里的爱情?可这也没有充足的信息来印证,不宜妄加揣测,我们只能就字面取理解:大山是精神独立个体的象征,在山间呼唤会有回声,这是情人间的暗语和关照,而河水的汇流更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交织的象征。从灵魂间的呼唤,到身心交汇,表明了两人感情上的递进。而“韵味十足的诗眼里/开出二朵心花/心中的甜,甜在心中”,虽然表面上在写心花的滋味,而实际上,却是赞颂诗意给人带来的愉悦和陶醉。两颗彼此诗意的心碰撞在一起,对文人而言,是极其幸福对一件事,正如诗人之后对四季之爱情的讴歌,浪漫的分子不由自主便沁入读者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令人陶醉不已。心花,是彼此理解对方,相爱相濡的产物,所以“美美的心”和“深深的情”,要留给懂你和爱你的人。诗人最后感叹到:岁月易逝,人生蹉跎,唯有爱情的回味,甜蜜而陶醉,永久留存。噫!多么感性而温柔的诗人啊!

  太空之吻

  ——写在慧星木星对撞时

  文/董培伦

  宛如奔赴前生前世预约

  不顾今生今世是否有缘

  以闪电的姿势横贯时空

  弛向我的挚爱我的翘盼

  多么迢遥复迢遥的间距

  多么漫长复漫长的华年

  宇宙人熬白了堂堂须眉

  地球人瘦削了丽质红颜

  眶内擒不住的千滴相思

  溅起银河中的七彩花瓣

  溢出云飞雾腾缠绵情意

  流成雨落雪飘絮语哀怨

  苍茫地球沧海过桑田过

  沧海桑田在时序中循环

  浩渺宇宙诞生过毁灭过

  诞生毁灭在空阔里繁衍

  终于在尺尺寸寸削减里

  终于在分分秒秒抖落间

  两双手就要摘那只禁果

  两颗心就要尝吻的震颤

  监视他人秘密的地球人

  请关闭你望远镜的窥探

  不要因我们拥抱而惊讶

  不要为我的殉殁而惋叹

  我愿以太阳般一腔炽热

  将木星的亘古沉默点燃

  在她怀中融尽我的微笑

  用生命谱一曲爱的礼赞

  无望地期待无异于屠宰

  千载伫候只是为了瞬间

  有情有缘相亲相爱片刻

  远胜过百代厮守之甜蜜

  海潮恋歌

  文/董培伦

  我心中的岸呵峻峭秀丽

  你的坚贞伫候令我感激

  但我不能时刻将你陪伴

  我必须遵从上天的旨意

  涨潮,我才能和你拥吻

  退潮,我们将依依别离

  别离不就是期待重逢吗

  苦涩的背后蕴藏着甜蜜

  你的心旣然紧紧拴系我

  我的爱永永远远属于你

  宛若白云偎依着蓝天

  恰如绿树扎根在土地

  2018.11.28

  于湛江遂溪北部湾观潮有感

  陈虚炎浅评:  董老师是国内著名的爱情诗大师,为此我特意翻阅了其诗篇,和一些诗评家的点评。将这两篇诗留到最后评,也有我的用意,那就是想更彻底和深入地了解董培伦老师的诗创心路,更多地消化他的作品和创作意识,以免囫囵食枣,虚言谤听。在阅读大量其优秀作品,以及相关点评后,我终究得到董老师之所以能屹立诗坛,保持高质创作的秘诀。持久创新当然是其永葆常青的秘诀之一,而我指的主要是董老的诗歌特色,共有十六字:“密不透风,理性卓越,想象丰富,情感炙烈”。“密不透风”是指其作品的写作形式,就如同以上两篇(其他作品亦可参见),其多数作品都具有严谨的格式系统,闻一多称之为“建筑美”。同时,也不失音律美,这从诗人各行而韵的韵脚清晰可见。至于词藻美,百密而无一疏的大师,自然也不会放过,读者自行品悦即可,这里就不多谈了。“理性卓越”是指诗人将思想性融于作品的能力,总所周知,历史上优秀的情感作品无数,但凡能有格言警句的,常可流传久远。而格言代表真理,是诗人洞察事物,思考宇宙,人生的格局和观点,这是诗人世界观的高度凝练和体现。因为对一首诗歌,情写得再多还是情,不过情的种类或程度发生变化,而思是永恒的,加入一点就足够了。过多的“思”反而让诗歌显得过于理性,便缺少了情之抒情和感动(尤其是情诗),那也便本末倒置了。所以,思辨性的诗句在情诗中不用太多(但也不完全摒弃),有那么几句生色的,足以使得诗歌具有发人深省的思想价值以及时代的穿透力。譬如《太空之吻》中“苍茫地球沧海过桑田过/沧海桑田在时序中循环/浩渺宇宙诞生过毁灭过/诞生毁灭在空阔里繁衍”一句,以及“无望地期待无异于屠宰/千载伫候只是为了瞬间/有情有缘相亲相爱片刻/远胜过百代厮守之甜蜜”。有时,选择就是一种表明态度和立场的价值观,比如此处,激情一瞬和相守一生哪个更甜蜜,诗人给出了自己的选择和观点。爱情是需要摆明态度的,而这态度越鲜明,立场越坚定,也正表明了诗人爱情观的执取的重点,这恰恰也是一种爱之激情的表现啊! 同样在《海潮恋歌》中,“但我不能时刻将你陪伴/我必须遵从上天的旨意” 一句,以及“你的心既然紧紧拴系我/我的爱永永远远属于你”,虽然并非对爱情之思辨,却也同为观点的表露,前面是天命观的态度,后面则是诗人的主观迎合。有时候,情诗就等于一封对恋人的告白信,千万条甜言蜜语所展现之柔情,都抵不了一句坚定的承诺。它不是“我爱你”的直言告白,也不是“我爱你”的论证,而是“我只爱你一人”的无需削银断金,但须无负于心的宣誓。这种表达形式,也是情诗大王聂鲁达的最爱,可见大师创技,如出一辙。“想象丰富”是指诗人对爱情意象的捕捉和创新,这需要极其深厚的洞察力,以及诗人本身所内具的感受特异性。董老的感受特异性是直觉的,几乎不需要过分构造,他就能感知和捕捉到形成意象的事物。就拿《太空之吻》说吧,慧星和木星相撞,本应是个天文事件,即便被媒体宣传,一般人也只当是一件趣闻,而诗人却从中嗅到了爱情的象征。且看诗歌的首段,一个天文事件,短短诸语,便巧演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恋,而反思这意象的原型,恰如其份,不偏不倚,完全不就是情人间追逐的游戏吗!再看“两双手就要摘那只禁果/两颗心就要尝吻的震颤”,这形象简直贴切得入神。所以说好的意象,无需雕镂与刻画,只要一旦捕捉到事物间的关联特征点,她就是你的。另外,“涨潮,我才能和你拥吻/退潮,我们将依依别离”,也是诗人就潮岸关系与情人意象所取的辩证关联,这都需要细致的观察,与用心体悟才能获得。“情感炙烈”是一个要素,尽管爱情诗可以用多种情感方式(柔情,温馨,凄凉等等)演绎,但热情似火却不失为最能打动人心的一种方式。董老的“爱”是大气磅礴的——“我愿以太阳般一腔炽热/将木星的亘古沉默点燃/在她怀中融尽我的微笑/用生命谱一曲爱的礼赞”;是甘于奉献的——监视他人秘密的地球人/请关闭你望远镜的窥探/不要因我们拥抱而惊讶/不要为我的殉殁而惋叹”;是忍耐的——“别离不就是期待重逢吗/苦涩的背后蕴藏着甜蜜”;有时也是狂暴的——“宛如奔赴前生前世预约/不顾今生今世是否有缘/以闪电的姿势横贯时空/弛向我的挚爱我的翘盼”;当然,也可以是宁淡的——“宛若白云偎依着蓝天/恰如绿树扎根在土地”……以上四点,以评者愚见,正是造就董老爱情诗之成功要旨。要论另外还有哪些因素,也许大胆直露和率真性情的风格,诗人日常酝酿积累的细致的观察,细腻处理注重细节的能力,以及常驻心间的诗情与爱意,创新意识的持续养成,都可能造就诗人之卓越。然而,最令我感动的是,董老对爱情诗常年创作的聚焦和独钟。所谓大师之路,必然离不开“专而精,精而神”这个法则,这是值得广大诗友学习和借鉴的。

   (末尾再说几句,还请董老师原谅评者的偷懒,并未对两首诗一一点评,而是将两首诗做了整体风格的概纳。其实本也可多找些董老的好诗(比如《沉默的约会》《爱情亭》《西子荷》《雨夜泛舟》《独立王国》《渴盼》《吻》等),加以辅助赏析,只怕引用材料过多,使评论过于繁琐冗长,且与本次诗评主题不符。幸而此二篇已具一定代表性,可窥全豹。另外溢美之词,也怕多烦,这是评者的弱项,亦请老师理解。)

  2019/2/15 

标签: 社会趣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