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徐玉兰与王文娟是越剧界一对合作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生旦搭档。
与其他剧种不同的是,徐玉兰与王文娟在舞台上虽然一个是小生,一个是花旦,不是演夫妻就是演情侣,但是台下俩人却是一对年龄相差5岁的姐妹,这是越剧特殊的演出生态使然,女子越剧也。
徐玉兰、王文娟演出《断桥》剧照
徐玉兰是大姐,性格果断爽朗,颇有男儿气,嗓音高亢,台风潇洒,很早就走红上海越剧舞台。1948年9月,徐玉兰经过全面比较考察,并听取了许多人的意见,才选定当时刚走红越剧舞台的年轻花旦王文娟为自己的搭档。
能被最红的越剧小生选中做搭档,可见王文娟也非“等闲之辈”。当时的越剧小报就说:徐玉兰选中王文娟,也算是“旗鼓相当、门当户对”了。可见徐玉兰、王文娟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王文娟年轻时留影
然而也正如有些资深观众所说:越剧演员选舞台搭档,并不比选择婚姻对象容易,“婚前”基础好固然重要,“婚后”的磨合、包容也很重要。
徐王搭档之所以能长达65年,一是她们的自然寿命和艺术生命本身就比较长;(两人都活到95岁高龄辞世)二是她们不论台上还是台下,都能互相体谅包容,相得益彰,精神愉悦;三是1949年后越剧院的国营体制也是促使她们长久合作的因素。
徐玉兰、王文娟合影
然而演员在台下也是普通人,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也会生产种种矛盾,只是发生在徐玉兰、王文娟之间的“矛盾”,由于两人高情商,最后都“化干戈为玉帛”,所以反而成了“趣闻轶事”,让人津津乐道至今。
NO11948年8月,王文娟得知自己被徐玉兰“选中”,高兴之余也多少有些惶恐,因为人们对徐玉兰有多么喜爱,就会对王文娟有多少期待,这期待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好在两人合作的第一个戏《风潇潇》非常成功,一炮打响,受到戏迷肯定,连演连满,这让王文娟也稍稍松了口气。
徐玉兰、王文娟演出《风潇潇》报纸信息
但是由于当时时局不稳,社会动荡,物价不稳,人心浮动,演员收入受剧场老板控制,剧团一些“群演”收入少贬值又快,因此纷纷要求老板加薪,老板哪能这么爽快就答应,所以“群演”们只得时常罢演。
老板为了笼络徐玉兰、王文娟、周宝奎这些主要演员,就偷偷给她们加了薪。但王文娟以为老板答应了全体,就把此事说了出来。这一下子就在剧团炸开了锅,矛盾激化,王文娟“里外不是人”,为此寝食难安,不知如何是好。
徐玉兰、王文娟演出老戏信息
对此徐玉兰没有半点埋怨,反而安慰王文娟。“群演”没有,就跳过“群戏”,直接演第二场。不料,现场观众不干了,一时群情激愤,大有踏平剧场之势。徐玉兰这时挺身而出,大胆向现场观众喊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算平息了“现场纠纷”,让王文娟懂得了什么叫“担当”,也了解了徐玉兰的魄力和为人。
没有演出,就没有收入,经常的“罢演”也使剧团无法正常排新戏。情急之中,老板临时提出让徐玉兰、王文娟演布景服饰简单人员又少的老戏。由于时间太紧,连商量都没有,就先把要演的剧目“贴”出去打广告,吸引观众,让徐玉兰和王文娟“一切台上见”。
徐玉兰、王文娟演出老戏戏单
这可苦了王文娟,王文娟毕竟年轻了一点,越剧骨子老戏演得不算多。但好在王文娟有“压箱底”的东西,那都是她在学艺期间通过偷看、偷学,记录在旧戏报反面的老戏唱本,什么《碧玉簪》、《梁祝》、《游庵认母》、《盘夫索夫》、《孟丽君》、《沉香扇》、《三看御妹》……可谓万宝全书。就是凭着这些“老底”,王文娟在台上随机应变,即兴发挥编一点台词,居然也每出戏都应付裕如,没出一点破绽。
结果这些老戏比新戏还受欢迎,场场满座,让剧团渡过了难关。因此剧团上下这才意识到王文娟这个新来的头牌花旦的功力不凡,从此大家对她自然刮相看,徐玉兰更是高兴,因为事实证她的选择是正确的。
NO2徐玉兰有条金嗓子,又亮又高,一开腔,观众的注意力就会被她吸引,而王文娟嗓音条件不算出众,中音区浑厚。因此王文娟就多用脑子“唱”。她不一味翻高,拼嗓音,而是以情制腔,在韵味上下功夫,在刻画人物性格上下功夫,在形体动作上“翻花样”,与徐玉兰互补,天长日久,两人的合作出现“1+1>2”的舞台效应,风靡一时,别有魅力。
徐玉兰在舞台上一向以服饰行头漂亮著称,这是她“名小生”的身份象征。王文娟作为舞台搭档,自然也要相匹配。但那时演戏行头都是演员本人出资添置的,王文娟相对来说收入少,置办不起太“华丽”的服饰,怎么办?
对此王文娟又是“另辟蹊径”,力争尽量省钱,又要别出心裁。于是每次拿到薪水后,她就先多买一些价格便宜的基本料(白布)备着,等拿到剧本后再根据人物确定款式,染色绣花。平时也时常去浙江中路“小花园”等女子商店,淘些既好看又便宜的小配饰、进口的花边等边角料存着备用。
她曾设计过一件戏服,深蓝色的丝绒面料上镶着蓝色的水钻,舞台灯光一打,散发着黑沉沉的幽蓝色光泽,非常漂亮。王文娟长瓜子脸,五官秀气,身长玉立,穿上此服,灯光一衬,艳光四射,简直就是“绝代佳人”,顿时令大批观众倾倒。
王文娟演出《风瀟潇》剧照
1951年8月,徐玉兰因身体原因去青岛疗养,王文娟又独自撑起玉兰剧团,事事亲力亲为。没有了徐玉兰这位“头牌小生”,王文娟就在剧目和戏份上就向旦角倾斜。
王文娟演出《白毛女》剧照
为演好《巾帼英雄》中的“击鼓”,王文娟日夜请师傅来教,力图使戏更好看,也更精彩;接着王文娟又在新改编的现代戏《白毛女》中演喜儿,王文娟反复揣摩电影《白毛女》中田华的表演,使喜儿“越剧化”,结果这些戏票房很好,基本上场场客满,观众的反应也十分强烈,每次演到杨白劳喝卤水自杀时,台下总是传来抽泣声……可见,没有了徐玉兰的“庇护”,王文娟也成了“潜力股”。
王文娟演出《白毛女》剧照
N031952年7月,玉兰剧团在徐玉兰的带领下,全体加入总政文工团越剧团,成为部队文工团一员。
王文娟在朝鲜
刚到部队排演《西厢记》时,由于与四川来的领队“艺术理念”不同,矛盾僵持,致使戏排不下去。徐玉兰越想越委屈,从不轻易掉泪的她回到宿舍,竟然嚎啕大哭。王文娟等人见状,不由自主也“陪哭”起来。这一哭倒又哭醒了徐玉兰,不能就此动摇军心呵,于是又是徐玉兰第一个止住了哭,反过来还劝慰大家。
徐玉兰、王文娟演出《西厢记》后台化妆照
“不打不相识”,就是通过这样的磨合,《西厢记》后来的排练演出非常顺利,徐玉兰还获得全国戏曲会演一等奖。
徐玉兰、王文娟等在朝鲜
1953年4月24日下午,越剧团又主动要求跨过鸭绿江,到朝鲜前线为志愿军战士慰问演出《梁祝》、《西厢记》等传统越剧。
虽说演出现场都有保护措施,但毕竟是战争前线,子弹不长眼睛,徐玉兰她们几次处于生死关头,好在最后都化险为夷了。
徐玉兰、王文娟在朝鲜山洞里演出照
在朝鲜前线,徐玉兰和王文娟经常住在一个屋里。徐玉兰不怕死,却怕蛇虫蜈蚣虱子,互相帮对方捉虱子曾经是她们晚上的一项“必修课”。
徐玉兰、王文娟从朝鲜归来
徐玉兰还经常帮王文娟打背包,笑她毕竟是演花旦的,手劲不足。有一次,王文娟牙疼得厉害,徐玉兰拦车不得,就步行陪王文娟去后方医院看看。谁知,一到医院,王文娟见医生要给她打止痛针,立即“啊哟”起来,但她还没“啊哟”完,一旁的徐玉兰却咕咚一声倒地休克了。
徐玉兰、王文娟合影
原来长时间的劳累奔波,大家的身体都很虚弱,徐玉兰这个“女汉子”也不例外。于是旁人见状,开玩笑地说:徐玉兰与王文娟真是太要好了,王文娟怕打针,徐玉兰就先替她昏倒!
NO41954年1月,历经十八个月的部队演出生活之后,玉兰剧团全体成员光荣退伍,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即后来的上海越剧院二团。
经过了在朝鲜前线血与火的考验之后,二团成员互相间仿佛形成了一种更加特殊深厚的感情,大家更加团结友爱,自觉延续部队作风,还是喜欢一起住集体宿舍,艺术上更是精诚合作,接连排演了《春香传》、《追鱼》、《北地王》、《则天皇帝》、《红楼梦》等戏,真是佳作不断,部部成功。
徐玉兰、王文娟演出《西园记》剧照
徐玉兰、王文娟也继续在这些戏中搭档演对手戏。在生活上她们情同手足,互相关心,徐玉兰确定与俞则人结婚;王文娟与孙道临恋爱,她们都互相为对方出谋划策;在艺术上,她们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为一个动作、一句台词的处理,都要认真探讨,有时甚至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因此她们的表演唱腔更加成熟完美,《追鱼》、《红楼梦》等剧都成了她们此生的经典代表作。
徐玉兰与丈夫俞则人合影
王文娟与丈夫孙道临合影
徐玉兰曾说,两人在一起排练、演戏的时间总和都远超家庭生活的时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正是因为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两人从舞台搭档变成了朋友、姐妹、亲人……戏怎么会不默契精彩呢?
徐玉兰、王文娟在朝鲜合影
徐玉兰、王文娟出访国外照
直到晚年,她们还计划把曹禺名剧《雷雨》搬上越剧舞台,王文娟自然演繁漪,徐玉兰却自告奋勇演鲁妈……她们又一起创办红楼剧团,走越剧改革之路,搞活越剧市场,引进新人,又成功排演了《忠魂曲》、《西园记》、《皇帝与村姑》等原创大戏。
徐玉兰、王文娟合影
而为了这些,她们不顾年老体弱,四处奔波。大冬天,因为错过了郊区的公交班车,只得在阒无一人的站头上大跳交谊舞,互相“抱团取暖”……
标签: 趣闻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