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历史由正史记载,为什么还有野史?

大千世界 104 0

在这个问题之前,先得知道什么叫做正史。正史的名称,来自南朝阮孝绪的《正史削繁》,正史的起源,来自唐修《隋书·经籍志》,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列为正史,这之后,史书中的《经籍志》、《艺文志》以及各种目录书,都列有正史这一门,当然,它们所列的书名不尽相同。

中国古代的历史由正史记载,为什么还有野史?-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二十四史】

正史的意义有两个,一个就是记、传、表、志都有的史书,自从《史记》、《汉书》创立了纪传体之后,凡是采用纪传体的史书,都可以列为正史。

第二个就是历代朝廷规定的正史,比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正史类叙》就明确提到:

正史名称的使用,是从《隋书·经籍志》开始的;

到了宋代,定为正史的有十七种;

到了明代,加上《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一共是二十一种正史;

乾隆时期,皇帝钦定了《明史》,加上搜罗出来的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和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同列正史,一共就是二十四种正史,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二十四史”。

中国古代的历史由正史记载,为什么还有野史?-第2张图片-大千世界

【乾隆钦定二十四史】

《正史类叙》中还谈到,正史尊崇,没有经过官本较录,没有经过皇帝批准的,一概不承认为正史,以将正史与稗官野史区别开来。

需要注意的是,现今通行的正史,如《三国志》、《梁书》、《陈书》、《南史》、《北齐书》、《周书》和《北史》这七种正史并没有表和志,而《史记》和《汉书》也只能算作是半纪传体,但是也一律列入了正史。可见正史是由历朝政府规定的,并不是完全依照史书的体裁和内容来区分的。

中国古代的历史由正史记载,为什么还有野史?-第3张图片-大千世界

【二十四史】

那么野史又是什么呢?中国史书的类别,过去曾经分成了二十多种,其中胡乱分类有之,标准不同有之,互相包含者有之,可以说是比较凌乱。按照现在的说法,野史是所谓的与正史相对的民间编撰的历史,野史、杂史和别史我们一般认为是与正史相对的,称之为“私史”。它们对正史是有益的补充。

野史多奇闻异事、闾巷风俗、统治者的秘闻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最有史料价值的是笔记,按照史料价值的分类,我们将之称之为“文学史料”,地位还是在正史与别史之下。

杂史出自私家著述,没有顾忌,也不受体例的约束,明朝的焦竤曾说,“杂史就是野史”,杂史的好处在于不会像正是那样因为官方原因有虚美隐恶的地方,坏处就在于体制不纯,过于随心所欲,有时候甚至小说笔法,所以和野史一样,必须学会选择。先秦杂史比如《国语》、《战国策》、《世本》、《竹书纪年》等,两汉的杂史如《新序》、《说苑》、《列女传》等等,魏晋南北朝的《帝王世纪》、《弘明集》等,综上所述。杂史并不是某些人想象的花边新闻。

中国古代的历史由正史记载,为什么还有野史?-第4张图片-大千世界

至于《资治通鉴》这一类,本来和正史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有体例、有系统地叙述一代或者数代整个社会现象的史书,自从阮孝绪提出“正史”的名称,经唐修《隋书·经籍志》确立了正史一门之后,只有纪传体而又经过了朝廷认证的才叫正史,于是将和正史价值相等而又不名列正史的,叫做“别史”。

别史的体裁包括纪传体(没列入正史的纪传体,如张太素的《魏书》),编年体(如《资治通鉴》)、典志体(如李林甫《唐六典》)、纪事本末体(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纲目体(如朱熹《资治通鉴纲目》)、实录体(如各朝皇帝实录)、会要体(如各朝《会要》)、边史和外国史等等,就不一一赘述了。

标签: 野史趣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