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火爆 把两代人的交心“打上公屏”

大千世界 183 0

  “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5月4日是属于年轻人的节日,我的朋友圈被B站的《后浪》宣传片刷屏了。

  

《后浪》火爆 把两代人的交心“打上公屏”-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在《后浪》中,60后何冰所代表的“前浪”,主动走向了“后浪”,开始表现出对年轻一代的理解和祝福。《后浪》刷屏了,但也有人出来泼了凉水,被《宣言》激昂起来的,其实是“前浪们”。而一些“后浪”对这番人艺腔的青春礼赞却波澜不惊:何冰是谁?“大宋提刑官”是谁?2005年播的啊,那年我5岁……

  每一代年轻人,都是在上一代的怀疑目光中成长起来的,而互联网、社交媒体所形成的数字鸿沟,可能形成了超越过去所有世代的“数字代沟”。60后、70后可能越发难以理解90后、00后的文化,他们一度粗暴地给新一代打上了各色负面标签,然后忧心忡忡着年轻人的未来。

  这次《后浪》刷屏恰恰是两代交心、对话的机会,不用“爹味”,不用“卖萌”,来一场不同代际间的平等对话。

  年轻一代未必全像何冰口中揄扬的那样——“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变成世界的”,也背负着学业竞争、职场门槛的陡峭、房价的高启,也有处于婚恋十字路口的挣扎,谁的青春不迷茫?但是,年轻一代正在成为社会的中坚,他们担得起社会重担,不能再戴有色眼镜看着他们。

  年轻人在质疑的目光中成长,用实力证明了自身的能力和担当:在这次抗击疫情中,4.2万多名援鄂医护人员中,80后占了一半,90后占了三成,这是一支青春热血的白衣队伍。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打满武汉全场”的新闻记者、守卫家园的小区志愿者,到处都有着青春面庞。更不要说,那些活跃在科研、生产、支教、环保公益一线的年轻人。

  在这场对话中,一方会说:谁没有年轻过?另一方会反驳:你的年轻不代表未来,我的才是未来!无限世代并列的青春都是美丽的,但时代的天平却悄悄调整了不同世代的权重。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了“后喻时代”的概念:过去凭着在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年长者能比青年们知道的更多,那在互联网时代里就未必是如此了,年轻人通过网络,可能比家长、前辈更早、更多地获得信息、技能,社会进入了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时期,是谓“后喻时代”。

  一个《战舰世界》的资深玩家,能对于日本联合舰队军舰的吨位、图装、火炮口径等数据如数家珍,秒杀很多历史专家,因为这些是上一代人的知识短板。在B站上,你能轻易找到姜夔的《跋王献之保母帖》这样冷门的书法流派的资料,而在上一辈书法家那里,这些可能是笥中秘辛。

  这些就是何冰嘴里的“满怀羡慕”:因为时代的开放、经济的繁荣,以及教育、文化的发达,人类的优秀文化传统几乎是一股脑交给了这一代年轻人,任这一代人去选择、咀嚼、提炼。这一代年轻人能够娴熟掌握外语,打开瞭望世界的窗口,他们中的很多人早早有了海外阅历,这让这一代中国年轻人有了平视世界的底气、海纳百川的自觉。

  互联网技术的赋权,让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审美标准更加多元。他们是看着《哈利波特》《火影》长大的,但也追捧方锦龙用琵琶弹奏出贝斯电声。

  “看不懂”年轻人,其实很正常,因为这一代的文化接受路径本来就是海量、多元的,动画、漫画与游戏(ACG)、宅文化、二次元、吐槽、弹幕只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一部分侧写,不足以完成全面的特质画像。

  社会对待年轻人的态度,有时会走两个极端:一种是“心虚”的上一代,不愿被时代抛弃,通过“媚青”“宠粉”假装自己还年轻。另一种极端就是,完全没有意愿了解年轻人的文化,高高在上,利用代际的话语优势,给年轻人打上各种主观标签。

  其实,承认时代、科技赋予这一代年轻人的特殊权重,并不是“无脑媚青”,也不为了挑动代际矛盾。

  青春的胜利,不是对其他人的冒犯和颠覆,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在“后喻时代”里要学会承认,这一代年轻人掌握了远超上一辈人的才能和知识,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在很多领域足以反哺前辈。那道深深的“数字代沟”应该被跨越,世代之间不断重复的误解和不信任,也应用对话消弭。

  我也是一个父亲,有时也会感觉到源自“小神兽”的本领恐慌,自己到了初中才知道的科学知识,他现在就要问你了,但想想这就是社会的进步,就是何冰讲的“满怀羡慕”。

  把感动打上公屏,把个性写上签名,把泪花挂在眼眸里,不完美,有缺点,却相信向上的力量,这便是年轻的态度。每一代人都不需要活成别人想象中的样子,认同这种“年轻”的价值观,是很多1.3亿之外的人转发《后浪》宣言的原因,把两代人的交心也“打上公屏”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