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官网悼念申纪兰、于蓝:永远的人民代表,永远的江姐

大千世界 226 0

  

中纪委官网悼念申纪兰、于蓝:永远的人民代表,永远的江姐-第1张图片-大千世界


  《烈火中永生》剧照:于蓝饰演的江姐和战友相互搀扶着走向刑场。(资料图片)

  6月27日晚、6月28日凌晨,两位在各自领域奋斗一生、奉献一生的共产党员相继辞别人世,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怀念。

  于蓝,中共党员,1921年生,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事业家,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她成功塑造了荧幕上经典的“江姐”形象,在自己的人生中同样坚持理想信念,把一辈子奉献给新中国的文艺事业。

  申纪兰,中共党员,1929年生,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她带领乡亲勤劳致富,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并多年如一日始终代表人民表达心声。

  一位为党的文艺工作呕心沥血,一位扎根在山沟里的田间地头。她们充满理想又执着坚定,她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在自己的领域中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展现出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奋斗风采和榜样力量。

  忠诚而执着的最美奋斗者

  2019年9月,在中宣部公布的最美奋斗者名单中,于蓝、申纪兰同时在列。她们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发展的时代浪潮,执着向前、无私奉献,成就了平凡的伟大。

  1938年,一位17岁女高中生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于蓝”后,怀着炙热的革命理想从北平出发了。穿越封锁线,于蓝来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女子大学学习。两年后,因为普通话说得好,她被安排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成为一名正式的演员,从此走上艺术之路。

  从1949年秋天,主演第一部影片《白衣战士》开始,于蓝塑造了一大批深入人心的中国妇女形象:《翠岗红旗》中的向五儿、《龙须沟》里的程娘子、《林家铺子》里的张寡妇、《革命家庭》中的周莲、《烈火中永生》里的江姐……

  每一个荧幕形象背后,都有于蓝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为了更好演出电影版《龙须沟》的程娘子,已经怀孕的她跑去天桥体验生活,揣摩妇女数票子时的神态和用鸡毛掸子的动作幅度;为了真实展现江姐的革命英雄气概,于蓝多次来到成都、重庆等江姐战斗过的地方体验生活,并采访了小说《红岩》的作者,广泛接触了江姐周围的战友,写下了几十万字的笔记。

  在另一部经典电影《革命家庭》里,于蓝饰演的周莲从一个普通家庭妇女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横跨青年到老年的精湛表演让她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并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褒奖:“于蓝演了一个好妈妈”。2005年,于蓝获得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于蓝获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70多年的革命与艺术生涯,于蓝终其一生为中国文艺繁荣和发展贡献了全部力量。而在巍巍太行山深处,申纪兰带领西沟人日复一日上山栽树、下沟垒坝的劳作身影,同样书写了一位理想者的无私与坚韧。

  从18岁嫁到西沟村开始,带领当地百姓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便成为申纪兰一辈子的事业。

  1951年,西沟村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申纪兰当选副社长。按照当时的分工计酬方式,男社员下田一天记10工分,女社员下田一天只记5工分,还记到丈夫名下,严重挫伤了妇女的积极性。申纪兰走家串户,一边向妇女宣传“劳动才能获得解放”的道理,一边努力做男社员的思想工作,积极争取男女同工同酬。

  在封闭贫瘠的小山沟里,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把劳动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并作为劳动者的代表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申纪兰深知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申纪兰带领西沟人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出一条“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新路子。1984年,申纪兰带领西沟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上太原、赴北京,申请项目资金,寻找投资伙伴,加快乡镇企业的建设发展,带领西沟从一个纯粹的农业先进典型开始向市场经济迈进。

  拼搏是艰辛的,更不容易的是能够坚守初心一辈子,坚持奋斗一辈子,坚持对党忠诚一辈子。

  1981年,60岁的于蓝欣然受命组建“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担任首任厂长及艺术指导等职务,从本该退休的60岁一直干到80岁。

  90岁的申纪兰,仍担任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在西沟村的田间,她像年轻时一样,穿上蓝色外套,和农民们一起劳作。

  曾经有人问申纪兰:“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您这一生,是什么?”“忠诚!”申纪兰这样回答。她还多次说过,“听党话、跟党走,是我一辈子的承诺。”

  记得人民的人,人民也记得她

  1954年9月的一个清晨,伴着初秋的凉气,梳着两条大辫子的申纪兰,穿着连夜缝制的一身蓝色卡其布新衣,“骑上毛驴去见毛主席”。从村子到城里,毛驴走了7个小时,火车又把她带到北京。到中南海怀仁堂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路,她一共走了四天。

  “投票是把纸发到手里头,那时我真正的感觉是人民当家作主了!”这次会议是申纪兰一生中最难忘的珍贵记忆。从此,申纪兰的人生便和“人民”两个字紧紧相连。

  “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作为自1954年至今中国唯一一位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从当年辫子上扎着蝴蝶结的青年,到皱纹爬满额头的九旬老人,申纪兰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诞生与成长。

  有人曾问,人大代表申纪兰有没有级别?“有级别,我的级别是农民。”申纪兰笑着说。

  66年的代表生涯中,申纪兰提出的建议和议案涵盖“三农”、交通、水利等各个领域,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有涉及群众身边的小事,一条条具体清晰的建议,将老区脱贫振兴带入了快车道。

  今年5月2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西代表团举行小组会议,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第66次参加全国两会,在小组讨论现场,她用浓浓的乡音继续诉说着家乡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待。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大寨村党总支书记郭凤莲的心目中,申大姐总是高高大大的,大姐对人民的感情也是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从来没有考虑自己怎么样。她一心为公、一心为民,这些年提出的建议,都是农民的心声。

  “她不是高材生,但扎根农村,心里怀着老百姓,为老百姓呼吁、提建议。每一句话、每个行动充满着爱,是真正的传奇式人物。大姐走了,但精神永远不倒,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郭凤莲说。

  精神永远不倒的还有“江姐”于蓝。

  1965年,电影《烈火中永生》上映,无数观众被于蓝饰演的江姐所打动,几十年过去了,江姐的形象得到几代观众喜爱。作为人民的演员,于蓝认为这是最高奖赏,也是最好的荣誉。

  无论是《龙须沟》中的“程娘子”、《革命家庭》中的“周莲”、还是《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于蓝始终认为,只有深入生活,在人民生活中汲取演员所需的养分,诠释的角色才会让观众感到亲切动人,才能创作出经典的艺术形象。她曾说:“在我自己的表演生涯中,每个角色诞生的过程,都给我带来了许多难忘而幸福的经历。人民群众是我的好友,也是我的老师,给了我创造的依据和创造的活力。”

  花甲之年,于蓝把这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投入到儿童电影事业。

  “必须要拍出拳头一样的硬的好的作品给孩子。”为了这个承诺,于蓝克服资金短缺、人手紧张等难题,在北影厂传达室边一排杨树后临时建造的简陋平房里,开始了对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探索。

  于蓝担任厂长期间,儿影厂出品的《四个小伙伴》获1982年第12届季福尼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荣誉奖;《应声阿哥》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儿童故事片奖;《少年彭德怀》获1986年第6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除了为少年儿童不断带来佳作之外,于蓝还先后领导创立了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为传播中国儿童电影文化、推动儿童电影的国际交流做出开创性贡献。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只有拍出更多更好符合儿童特点的影片,才能满足儿童求知欲望,才能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于蓝说。

  朴实无华是共同的底色

  2019年9月29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气氛热烈庄重。巨幅红色背景板上,共和国勋章的图案熠熠生辉。

  当《向祖国致敬》雄壮的乐曲响起,申纪兰踏着铿锵的节拍第一个走上领奖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其颁授“共和国勋章”。这是一位90岁的劳模接受党和人民的致敬。

  “国家主席亲自给我戴上的,我是代表所有农民戴上了‘共和国勋章’。我要把获得勋章当作前进的动力,新时代要有新想法,新时代要有新发展,我们农民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在回味激动人心的那一刻时,申纪兰心潮澎湃。

  申纪兰说,无论是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还是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荣誉都是对她的一种鞭策,时刻提醒她“勿忘人民、勿忘劳动”。

  和申纪兰一样,面对荣誉,于蓝也始终保持着朴素的平常心。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于蓝被国家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因为住院,于蓝无法去表彰现场。身边亲朋好友给她报喜时,于蓝因为耳背高声说道:“我为革命贡献太少,而党却给我太多,我不踏实啊!”那声音,震惊了楼道里的医生护士,也感动着来看她的人们。

  “你们别叫我艺术家,更不要叫我大明星。我就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干了一辈子的文艺工作。”这是于蓝在世时常说的话。面对江姐这一荧屏形象带来的诸多赞誉,于蓝云淡风轻地回应:“这是属于一个角色的荣誉,主要是烈士本身的事迹感动了人、教育了人,并不是我这个演员多了不起。”

  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于蓝都会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有愧于江姐。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她也会设想如果是江姐该怎么做。她曾把自己的片酬,转手捐给孤儿院。

  除了淡泊名利外,申纪兰和于蓝对物质生活都看得很轻。

  在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之后,申纪兰向组织提出了“六不”约定——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动工作关系,不脱离农村。当了10年厅级干部后,她仍每月只领取50元的补贴,没给自己和子女办过任何私事。

  申纪兰住的仍是上世纪60年代的老房子,有一张旧桌子和一个旧式小柜子,一张老式木床占了半个屋子,没有一件现代化家具和高档电器。不管外出办什么事,去哪里办事,只要能走路就不坐车,能坐公交就不打的,能吃干粮就不进饭店,能连夜赶回就不在外住宿。申纪兰从未在村集体报销过一次车票、领过一次出差补助,反而把国家每月给她的生活补贴“赔”进不少。她说:“金钱就像水一样,缺了它会渴死,贪图它会淹死。”

  于蓝从电影厂退休后,一直住在电影厂的宿舍,生活相当简朴。在10平方米左右的小客厅里,一张于蓝在《烈火中永生》中饰演江姐的剧照,以及周恩来总理接见她时的照片格外显眼。

  今年6月3日是于蓝99岁的生日,电影导演江平这样写道:“从我2002年调到北京工作起,这些年,老太太的生日……基本上都是大伙儿围在一起,切个蛋糕,吃碗面,唱支歌。这些年,那支歌一直不变,那就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去世并不一定是生命的结束,而可能是生命超出了时间的概念。

  从荧屏上的江姐到现实中的于蓝、申纪兰,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跨越时空,连缀起对理想信念的永远坚守、对初心使命的不懈追寻。她们的名字将永远被人民记住,她们的精神,像火炬一样在人民心中燃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