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流星”的夜间表演,很惊艳。
■90后谢佳成周末闲暇时到赵佗公园耍“火流星”。
□文/图 本报首席记者 杜慧
闲暇时,90后的年轻人喜欢玩什么?是跑酷、cosplay?还是街舞、极限运动?石家庄市90后的小伙子谢佳成给出的答案是:“火流星”。
“火流星”是一门融杂技与武术精髓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上个世纪曾在新华区赵陵铺大放异彩,成为当地的全民运动。
谢佳成生于赵陵铺、长于赵陵铺,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中,对“火流星”情有独钟,并从“火流星”老艺人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我就是想尽己所能,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弘扬下去。如果有朋友想学,可以随时找我。”
闲暇时不耍两下就心痒痒
“这个道具是我自制的,主要是练习用的,轻便灵活,耍起来也比较顺手、安全。”每隔两三天,27岁的谢佳成下班后,就会带着耍火流星的道具来到家附近的赵佗公园,找一处空旷场地动作娴熟地耍起来,“耍了十几年,平时上班忙,闲暇时再不耍两下,心就痒痒”。
与常人眼中“练把式”的手艺人不同,谢佳成一米八的大个子,身材却十分瘦削,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说起话来也是细声慢语。
言语间,他手中的火流星道具上下翻飞。
他的这个自制道具很简单,一条1米多长的绳子,两端系紧的是两个可乐罐大小、装有铁沙的由自行车外胎制成的“负重物”,再加以红绸做装饰。“如果是上台表演,道具就得换成两端系紧铁笼的长绳。表演时在铁笼里装上木炭,夜间表演会非常壮观”。
随着“车轮滚滚”“张飞片马”“虎口吐焰”“火环飞舞”“仰首五环”等招牌动作依次使出,舞动的绳子顿时形成了一道道炫目的光影,吸引了公园里不少游客围观、点赞,其中一对五六岁的小哥俩看得目不转睛,也有模有样地晃动起小手。
一连串动作下来,谢佳成气不喘、脸不红,足见其功底深厚。
“你练的这是什么呀?”“手里耍的是啥道具?”“练了几年了,好学吗?”……围观的游客好奇不已。谢佳成一边演示道具,一边耐心地一一作答,“这是火流星,好练,可以强身健体……”
在他看来,“火流星”这种融杂技与武术精髓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起源于民间,曾是新华区赵陵铺的全民健身运动,后虽沉寂多年,但如今也该回归民间,再次成为大众的健身项目之一了。
痴迷十余载 幼年被烫也不放弃
据有关资料记载,“火流星”起源于500年前。传说有道士在山上修道时,为防野兽攻击,创造了一种既能防身又能锻炼身体的武器,后来演变成现在广为流传的“火流星”技艺。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火流星在我们赵陵铺大放异彩,它几乎是一项全民健身运动,可以说,当时的男女老少都会耍上两下。”在谢佳成儿时的记忆中,新华区赵陵铺赵一街村逢年过节,大型演出的压轴节目就是“火流星”。
“夜间多人表演火流星时特别精彩,无数个火球在夜色中翻飞腾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幼年的谢佳成一下子就被迷住了。
当时,赵一街村有一个民间艺术团,有唱戏、跑驴、扭秧歌,还有耍“火流星”的老艺人。“那时我也就八九岁,一放学没事就跑到艺术团,站在门口看老艺人耍。越看越喜欢,后来干脆带上自制道具跟着老艺人耍起来。”聪明好学的谢佳成从此便成了艺术团里最小的学艺人,老师傅们喜欢他,也都毫无保留地传授他“火流星”技艺。
初学时,老师傅们让他在一根绳子的两端固定上自行车外胎,从最基本的“剪子谷”连起,慢慢地再学耍“车轮滚滚”“张飞片马”等其他十余个花样,经过反复尝试、练习,技艺熟练后,才开始用铁笼子和木炭练习。
“大概练了多半年,老师傅让我上手练木炭的。说真的,刚开始还真有点害怕,毕竟是带火的道具。”年幼的谢佳成最终鼓足勇气,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火流星”玩手。
谢佳成告诉记者,上台表演时耍的“火流星”第一步就是生火,把木炭放到铁桶里点燃,等木炭烧红后,分别装进两端的小铁笼内。表演时,舞者需要手握长绳中央,用手飞快地挥动绳子,使得铁笼和木炭在空中飞转,犹如两个火球在夜空中旋转飞舞,火花四溅,并伴有火烧木炭的“噼啪……”声,犹如群龙飞舞,场面蔚为壮观。
不成想,在一次练习中,由于表演失误,带火星的木炭从两端的铁笼里散落出来,溅落到谢佳成的鞋子里,脚被烫伤,痛得谢佳成眼泪直流。“当时,我父母不支持我耍“火流星”,认为会影响学习。我就没告诉父母我受伤的事,就想着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下去。”
接过接力棒 成为非遗传承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火流星”伴随着谢佳成从少年走到了成年。
2000年,赵一街恢复了“火流星”表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火流星”。转眼到了2013年,新华区赵陵铺将其申请为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文化的繁荣,“火流星”面临传承窘境。
“当时,我们赵一街有一个‘火流星’技艺传承的团队,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继承人的缺失,二是缺乏合适的训练场地。”据悉,那时的团队负责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火流星”传承人已年逾古稀,“团队耍‘火流星’的不足10人,一半以上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中间断代,90后仅有3人。”
然而,耍“火流星”不仅需要依靠手臂的力量,挥舞出各种复杂的招式,同时还需要依靠腰部和腿部的力量做支撑。作为后继力量之一的谢佳成告诉记者:“老师傅们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们再卖力地耍了。”
同时,由于表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在空旷的露天场地练习,但他们一直没有固定的训练基地,有时候表演也找不到合适的场地。
这些年,虽然困难重重,谢佳成从未想过放弃。团队有任务,他随叫随到,跟着老师傅们传承“火流星”文化。
后来,团队负责人去世,他勇挑重担,接过传承接力棒,成为年轻一代的赵陵铺“火流星”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我感觉肩上的担子特别重,如何将‘火流星’这一民间艺术发扬光大,仅凭我一己之力是很难成功的。”谢佳成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
想把民间艺术弘扬下去
虽然“火流星”的传承日渐式微,但这几年谢佳成和他的团队从未放弃过努力。
传统道具有风险,学电子专业的谢佳成就自己改进道具,在室内表演时,使用LED灯代替燃烧的木炭,虽然气势上达不到火球效果,但更安全更容易上手。“有一次,我们到铁道大学,在大礼堂迎新晚会表演时,效果非常好,受到了大学生朋友的喜爱。”
其间,谢佳成和同伴们组建的“赵陵铺火流星表演队”,还多次受邀参加新华区文体局、赵陵铺路街道、社区等单位的演出,“每年虽然演出邀请不多,但我们珍惜每一次上台机会,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火流星’这项传统文化。”
为了打出名气,谢佳成还曾尝试过在线上推广,诸如微博上拍视频、现场直播等方式进行宣传。“有一次,我们参加主题为《夜色下跳动的精灵——民间高手亮出非遗绝活》的直播活动时,短短1个小时内,就有近6万网友围观,2万多网友参与互动,让我们备受鼓舞。”
线下,他们团队还通过各种途径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去寻找对“火流星”感兴趣的年轻人。“遗憾的是,每次都是看的人多,坚持学下去的人少,这也是不少非遗项目传承面临的尴尬状况!”谢佳成忧心地说。
不过,在传承“火流星”的道路上,谢佳成从未想过放弃,“只要还有人看,我们就会坚持下去,万一有人愿意学呢?作为传承人,我实在不愿意让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消亡。”
采访结束时,谢佳成想借本报广发“征集令”:“哪位朋友想学习‘火流星’或者对‘火流星’感兴趣,可以随时联系我,我会利用休息时间义务教授,这么好的传统民间艺术应该被更好地保护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