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高校就业数据竟如此造假:让辅导员代签 托熟人盖章

大千世界 246 0

  6月底7月初,正是各地高校毕业生奔赴就业岗位的节点。受新冠肺炎疫情和部分毕业生“慢就业”心态等因素影响,今年仍有不少应届毕业生奔波在求职路上。

  部分高校师生反映,一些应届毕业生明明还没找到工作,所在学校为保证就业率,多次催促他们签订就业三方协议,有的毕业生不得已托关系、找门路,完成盖章签字任务。

  辅导员出手相助 淘宝和打印店也能办妥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张萌,最近正在为没找到工作而发愁——由于所学专业就业门路窄,很多同学工作都还没着落。

  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尽早“就业”,辅导员将张萌他们拉进一个微信群,与群里的几家校外艺术工作室对接,尽早签订三方协议或灵活就业表。

  “学校规定,每个工作室每个班最多只能签3人,辅导员叮嘱我们不能在一个工作室扎堆。”张萌私下向记者透露道。

  学生迟迟找不到工作,辅导员甚至校方解围的做法并不鲜见。“实在找不到工作,学校会帮我们签订三方协议。”江苏一家高校应届毕业生李锐说,自己投了多份简历,但还没找到适合的工作。学校要求参评优秀毕业生的需先签订三方协议。为了不影响参评,他把三方协议发给校方代为签订。

  更难以理解的是,有的学校还将签订三方协议作为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的门槛。“辅导员将三方协议寄给我们,让大家自己找单位盖章签字,否则不给毕业。”安徽新华学院应届毕业生郑伟明说,虽然近期准备专升本考试,没时间去找企业签订三方协议,但实在经不住辅导员三番五次催促,不得不托熟人找关系,辗转多方才找到一家企业签字盖章。

  为了防止学校后期回访“露馅”,郑伟明还请人帮忙转告企业,拜托对方接到回访电话时,千万别说漏了嘴。

  有的高校则以户籍、档案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唐山师范学院应届毕业生王倩说,班级老师通知,如果没有签三方协议,个人档案等材料发回原籍后有可能会丢失。全班一共30多人,目前签好三方协议的不到10人。由于没有合适的工作,王倩打算参加公务员和研究生考试,因此只能和户籍地人才市场签三方协议,最后依靠她父亲的私人关系搞定了盖章签字。

  “班里有不少同学找了一些企业‘假就业’,每年还要向企业缴纳400多元费用。”王倩说。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周边打印店和淘宝卖家,也公然做起签字盖章生意。“实在找不到工作单位的,我给你们支个招,去打印店搞一下,十几元就能搞定。”为让学生尽快在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登记、更新就业信息,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某班主任在班级群里,发了一个可代签三方协议的联系人方式。

  淘宝网上有多家能代签三方协议的商家。在看到记者“能否代盖三方协议公章”的留言后,一家名为“carvenc education”的商家立即追问所在学校、专业。记者提供相关信息后,不到一分钟,商家就发来相匹配的公司名称和岗位,“只要99元,协议书真实有效,包回访。”

  就业率考核层层加码 为招揽生源不惜虚增

  本应由学生自愿签订的就业协议,为何会出现五花八门的代签、强迫、造假现象?在一些高校师生看来,层层加码的就业率考核、便于招生宣传的盲目攀比,是导致高校“数字就业”乱象的重要原因。

  “学校只看就业率高低,只要签订了三方协议就行。”常州某专科院校班主任说,学校将就业指标分配到每个辅导员和班主任,她手头上还有一沓没签订的三方协议,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催促学生尽早签订。“我们往年对外宣称就业率高达97%,实际没有那么高,注了很多水分。”

  就业率是当前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位受访的地方教育部门工作人员说,这几年,教育部给当地下达的就业率指标只有70%,远远低于一些高校动辄接近百分百的就业率,大多数高校都能顺利完成。

  一些地方为防止高校盲目追求就业率,也要求慎重公布,但教育部门在内部通报文件中,仍有高校就业率排名。一些高校为让数字漂亮,层层加码考核就业率指标。

  对于一些本科院校和民办高校而言,过低的就业率,直接影响来年招生。此前,教育部也曾发文要求,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河北石家庄某专科院校辅导员说,就业率高低影响招生成效,一边紧张催促毕业生尽快就业,一边在审核就业材料时相对宽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适度放水,帮助学生‘过关’。”

  河北某专科院校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称,学校部分专业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办学,招生时会额外收取5000元至20000元不等的费用。如果就业率过低,会有损这些专业的“招牌”,影响后续招生,校方会想方设法帮助毕业生就业,哪怕是“被就业”“假就业”。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比去年增加40万人。受访的高校就业工作管理人员普遍反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保就业压力,这也是一些高校以多种方式强迫毕业生“假就业”的一大原因。

  河北沧州某高校工作人员称,当前一些企业在减员,当地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还没有启动,有些学生还在实习阶段,就业数字并不好看。学校催促学生签三方协议或灵活就业表,是为了给他们一种适度压力。

  高校就业率应回归保真、服务决策的本位

  就业统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内容,对及时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服务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具有关键意义。虚假、注水的就业数据,会掩盖高校办学存在的实际问题,影响决策部门对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判断。

  近日,教育部已注意到高校应届毕业生“被就业”“假就业”等问题,并于6月和8月开展两轮专项核查,要求各地各高校严格落实“四不准”: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

  一位受访的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已对前述某专科学校的就业问题开展调查,发现一些班主任在就业管理中,没有注意方式方法,未能正确解读、执行就业政策。他们通过逐一对某高校400多名毕业生回访,发现的确存在将签订就业协议与优秀毕业生评选挂钩的现象。

  同时,他们还摸底核查了该省会所有民办和公办学校就业情况。“将约谈存在问题的学校领导,该追责的就追责。”

  除了让就业率回归保真、服务决策的本位外,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评价体系,也不失为破解之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议,一方面,不再由高校自行统计、上报就业率数据,而由专业的第三方跟踪统计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重要数据,引导高校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延续到学生毕业之后。另一方面,应由教育部门主导开展大规模的雇主调查,调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胜任能力评价情况,以此作为评价高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此外,高校还应该改变之前重视初次就业率的就业工作思路和办法,发动校友力量,关注每一个毕业校友和事业发展,与之建立长期紧密的联系。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