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身患癌症的科学家,神秘消失在传说中拥有“超自然力量”的罗布泊中。消失后,政府倾尽人力对罗布泊进行地毯式搜索,4次派出十几架飞机、几十辆汽车、几千人,面对着黑风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进行拉网式寻找,硬是没找到这位科学家半点蛛丝马迹......
他就是彭加木。
彭加木,是中国著名生物化学家,1925年出生在广东省番禺县。1947年,彭加木从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被派到北平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当助教,二年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79年当选为中国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党委委员,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1980年5月,彭加木教授率领着一支由11人组成的综合考察队进入新疆罗布泊考察,在此之前彭加木教授曾在1964年3月5日到3月30号、1979年11月15日到12月20日二次前往罗布泊考察。此次考察队由彭加木任队长兼考察队临时党支部书记,汪文先(水文地质学家)任副队长,陈百录任考察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兼行政主官。
罗布泊考察队成员:
彭加木:生化学家,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
陈百录: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兼行政主管、保卫员,随身携带着一支64式手枪;
汪文先:水文地质学家,副队长;
马仁文:化学家;
阎鸿建:化学家;
沈冠冕:植物学家;
谷景和:动物学家;
王仁轩:司机,驾驶北京212五座吉普车,主要搭载彭加木、马仁文等科研人员;
陈大化:司机,驾驶八座大吉普车,主要搭载科考设备和电台;
包继才:司机,驾驶牵引车,拉物资;
萧万能:驻军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
彭加木雕像
5月2日,考察队从乌鲁木齐出发,直奔我国位于罗布泊地区的核基地马兰基地。为什么要去马兰基地呢?因为当时要去罗布泊地区考察,就必须要经过马兰基地的审批,只有取得马兰基地的通行许可证,考察队才可在罗布泊开展活动。
来到马兰基地后,在等待部队颁发通行许可证时,考察队就地在马兰基地采购穿越罗布泊所需的物资。8日在物资筹备完成后,考察队正式开始穿越神秘的罗布泊。
此时,马兰基地为便于与考察队实时联系,防止他们在穿越罗布泊过程中出现闪失,就特意为考察队配备了一部电台,并配备了四位战士,其中三位战士负责在“720”建立一个电报接转点,一位叫萧万能战士则负责背着这部电台跟随考察队行动,并负责发报。
然而,在第一天因为跟在后面的陈大化开错了路,与大部队走散了,而萧万能战士就好就在这辆车上,所以萧万能和电台也就跟大部队分开。之后,当大部队到达“720”(距离原子弹爆炸中心只有20里)地区后,司机王万轩就希望能在这里停下来等陈大化,毕竟他们此行是需要穿越长达450公里的罗布泊盆地的,若是没有电台,那遇到危险就不能向外求援啦,这很是危险。
可是由于此行军队给考察队的考察时间很紧张,必须要在6月底回程,彭加木害怕耽误考察,所以就没等陈大化的车,这也就导致在第一天考察队就没了这部电台。
1965年,毛主席在北京与生物化学家彭加木亲切握手交谈
好在,尽管考察队在罗布泊遇到各种危险,可还是幸运地在水和油即将用尽时,到达了罗布泊南岸米兰农场。
6月5日,考察队顺利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艰苦行程,完成了此次考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组队穿越罗布泊的核心地带,也是历史上第一次纵向穿越罗布泊,考察队在沿途收集到了众多关于罗布泊的第一手科学考察资料,为接下来我国对罗布泊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如果,事情到这时就告一段落,考察队照原定计划回程,那也就不会有后来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的事情。
然而,事情却偏偏就在此时出了意外。
这时,彭加木教授觉得此次考察计划并未完成此前的预定目标,那就是为国家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
彭加木认为既然离预定的回程时间还有20多天的时间,那就应该把这个时间利用起来。考察队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去罗布泊东南角开辟出一条通往罗布泊的全新道路,这样既可以探索此前从未探索过的东南角,更可以采集到更多的生物、土壤标本和矿物化石。
最终,彭加木教授提出了一个让所有队员都十分震惊的计划,那就是重返罗布泊。
罗布泊地图
为此,彭加木再次向新疆分院提出继续科考的请求。
对于彭加木提出的重返罗布泊的计划,随行的科考人员都很是不理解。他们认为好不容易历尽艰辛穿越罗布泊,考察行动已宣告成功,为什么还要再冒一次险呢!
与此同时,王仁轩、陈大发、包继才三位司机,见彭加木教授这次重返罗布泊的计划全程居然要跑900公里,都坚持不去,他们认为这实在是太冒险,稍有不甚,就会陷入全军覆没的境地。
就在考察队内部为是否重返罗布泊争论不休时,新疆分院的电话到了,他们同意彭加木重返罗布泊。
见连上级领导都同意彭加木的请求,考察队科考人员也就不再坚持,他们只能是听从组织命令。
但是,为了保证考察队成员的安全,考察队成员之间还是达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一旦当水和油用到一半,而探险的路却还未能走到一半,那就原路返回,绝不耽搁。
在米兰农场,考察队休整了五天后,在第六天,也就是6月11号天还没亮的时候,科考人员在米兰农场提前吃了早饭后,就抓紧出发了。
这次重返罗布泊计划,彭加木决定从木兰出发,沿疏勒河古道东行,到达库木库都克,再西行寻找进入罗布泊的新路线,然后横向穿过罗布泊,到达敦煌。
彭加木制定的重返罗布泊的路线图
此行考察队预计全程需要7天的时间,考虑到汽车的载量,考察队决定往车上装5桶油和3桶水。为什么只装3桶水呢?因为彭加木相信只要到达库木库都克附近,他们就能找到泉水补给,而油一旦没了,不到目的可补给不了,所以经慎重决定,考察队决定带5桶油,3桶水。
然而,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出发没多久,考察队就发现他们此前预计走完全程的时间可能太乐观啦!疏勒河古道道路的崎岖,远超考察队的想象,刚踏上疏勒河古道没多久,因对道路的不熟悉,加之道路艰辛,考察队在短时间内就经历了好几次迷路、车胎陷入泥沙的窘境,因这些事情的频繁发生,考察队每天只能走4、5公里,且因迷路、需要从泥沙中爬出,耗油量更是非常惊人。
6月13日,时间已经过去三天,可是考察队却只走了150公里的路,连一半都没走完,但是水、油和物资却已经快用完一半了。
这时,考察队不但面临着物资可能不够用的险境,还面临着极度恶劣的天气,此时每天最低温度也有43度,地表温度更是长时间维持在75度,高温天气让饮用水的消耗的比往日要快上数倍,原本预计是能撑到库木库都克的饮用水,在此时根本就不可能支撑到目的地。
彭加木第三次罗布泊考察路线图
因此,按照此前考察队达成的共识,这时应该是要立刻原地返回,避免考察队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可是,这时彭加木却不答应,他要求再撑一撑,只要撑到库木库都克,这一切困难就都能得到解决。可是在当时,考察队多数人员都反对再往前走,化学家阎鸿建就斩钉截铁地跟彭加木说:“我不走了,我肯定不走了”。
然而,彭加木却是坚定地的要求继续走,他认为既然已经走到这里,那就不能中途放弃,只要往前走,就有机会再开一条往罗布泊的新道路,这样将极大方便后来者对罗布泊的探索,也有机会替国家找到更多矿产资源。除此,对身患两种癌症的彭加木来说,他的时间不多了,这次回去,他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回到罗布泊。
基于此,彭加木始终不愿意回头。
当时,阎鸿建要求往回走的时候,彭加木就对他说,他不愿意再往前走,就把陈大化开的八人座的吉普车和两个人三天的水、油给他,让他跟一位司机先回去。阎鸿建认为这样是不行的,万一他回去的时候,再次遇到迷路、车胎陷入泥沙的情况,在没电台、没有其他车辆的帮助下,他和司机肯定不能活着走出去。
阎鸿建想要全队一起回去,“要死,死在一块儿”。
彭加木自然是不答应回去的,他坚定地告诉大家,只要到达库木库都克,就可以解决现在所遇到的所有问题。
由于彭加木是队长,加上又有上级的命令,见彭加木不同意回去,他们也只能是选择继续往前走。
当天夜里,沙漠中就刮起了一阵大风,这股大风瞬间就把考察队的帐篷顶给吹走,大家只能是抱住帐篷杆,以免被刮走。这时,化学家马仁文就站了出来,他告诉彭加木不能再走啦!再走就是死路。
可是,彭加木还是不放弃,他在大风中喊叫着,给所有人打气,说“最困难的时候,就是胜利将要到来的时刻”,“大家要挺住,绝不后退一步”。为了给大家希望,彭加木还接着说道:“现在还没有到放弃的时候,如果真到最后一刻,不是还有萧万能身上的电台吗?我们可以用它向军队求援”。
这时,大家听到还有军队在背后支持着,加上作为考察队年龄最大的,身患两种癌症的彭加木都如此英勇,没有丝毫的退缩,他们也就不再坚持回去,在第二天便继续往前走。
6月16日,考察队来到第一站库木库都克以西8公里处, 当时两辆装设备的牵引车一直落在后面,彭加木被迫只能是时不时就等上个把小时,根本无法专心前进,见此彭加木索性就决定在此扎营。
彭加木罗布泊湖盆盐壳地考察
此时距离原计划只剩一天,可他们距离罗布泊却还有着一段很长的距离。
这时,考察队随身携带的汽油只剩1/4,带的水虽然还有几十公斤,但是由于水是装在高温下的铁桶里,一周过去,饮用水早就被铁锈污染,已无法正常饮用。
此时,考察队意识到,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这都已经是来不及了,已到了最后时刻,是时候该向马兰基地的前沿指挥部“720”发电报求救了。
但彭加木不这么认为,他觉得既然已经到了库木库都克地区,那就可以自己去找泉水。彭加木认为罗布泊曾经是个湖泊,50年代都还有渔民在此捕鱼,因此这里的地下肯定是有水的。同时,彭加木手上还有一份前苏联在1930年代考察罗布泊时绘制的军用地图,上面标注很多水井,离库木库都克不远处就有“红八井”、“红十井”等水井。
因此在16日,彭加木就让王万轩开车,带着他和陈百录一起出去找水井,可却是一无所获,找到的只是半间房大小的沙坑。之后,彭加木就又派水文地质学家汪文先出去找水,可是汪文先找了几个地方,甚至都挖了个一米多深的坑,却依旧还是找不到水,连水汽都没看到。
眼见四周都找不到水,为了不给国家和军队添麻烦,彭加木还是决定在找一找,他提出派一辆车到羊达克、红二井、红十井一带去找水,只要在那里能找到水,不但可以不用麻烦军队和国家,还可以为之后前来考察罗布泊的考察队留下一个生命之泉,方便他们补给。
对于彭加木的建议,考察队成员都表示明确的反对,他们认为单凭一张地图就派车往返120多公里去找,这实在是太冒险,与其冒险,不如向马兰基地救援。
马兰基地
就在这时,大家对找水一事相持不下的时候,科考队突然发现了十五六头野骆驼。这时彭加木十分激动,大喊着:“追,追!!!”,在两辆车的围堵下,他们打死了一头成年母骆驼,又俘获一头尚在哺乳期的小骆驼。
彭加木十分兴奋,因为在当时中国并没有罗布泊野骆驼的标本,罗布泊野骆驼的标本都被国外收藏着。捕获这两头野骆驼后,彭加木就命令大家把小骆驼装到车上,带回到乌鲁木齐做研究,随后又解剖了被打死的母骆驼。
16日晚上9点,在考察队队员的劝说下,见大家如此坚决,且此时去远方找水也不可能了,彭加木终于松口了,答应向指挥部“720”发出求救电报。
电报内容如下:
我们今天20点到达库鲁库多克以西大约十公里,我们缺油和水,请求紧急支援油三百公斤,水五百公斤,现有的水只能维持至十八日。请转告乌市捕获一头小骆驼。
在打电报的时候,出现一个小插曲,就是考察队误将“库木库都克”误打成“库鲁库多克”。好在,马兰基地的指挥官知道这是打错了的地点,所以这并未给救援工作造成什么意外的插曲。
6月17日早晨9点,“720”指挥部转来基地消息:“同意送物资,就地待命,停止前进”,并要求考察队报告驻扎地点的坐标和地形特征。
彭加木的车队两部北京吉普、一部解放牌卡车,因为罗布泊根本没有路,只有一边重新开路一边艰难前行
之后,汪文先在接到电报后,就急忙将这份电报交给彭加木看。然而,接到这份电报,彭加木却并不开心,他觉得部队用直升飞机送一次水花费六七千元,相当于一公斤水要十几元,这实在是太浪费国家的钱啦!他于心不安。
于是,为了给国家省钱,彭加木依然坚持自己的提议,派一辆车去红十井等地找水。可是,这时大家见军队已经答应前来救援,他们早已不再听从彭加木。
中午,720指挥部收到考察队发去的方位:“东经 91°50′,北纬 40°17′”。标志是地面上插有一杆红旗。
而后,指挥部在接到考察队的扎营方位后,就回了一封更明确的电报:“18日上午送500公斤水,但直升机无法送油,请原地待命”。
可是,就在萧万能收到电报后,准备跟彭加木说的时候,他却突然发现彭加木不见啦!
副队长汪文先在得知此事后,原以为彭加木是去附近上厕所了,就在帐篷内等待。可是,汪文先等了半个多小时,都没等到他。之后王万轩去车上取衣服时,在车座上发现了彭加木随身携带的军用地图中夹了一张纸条。
上面是一句话:“我往东去找水井 彭17/6:10:30”。
这是彭加木留给这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彭加木失踪前写的要去找水的纸条
之后,在看到这张纸条后,考察队成员意识到事情不妙,毕竟这可是被称为魔鬼之地的罗布泊,一个人独自去寻找水,这就等于是在送死。
于是,考察队赶紧将此事上报新疆分院。
6月18日凌晨2点,彭加木失踪的消息通过新疆军区,传到了科学院,再传到了国务院。
6 月20日开始,解放军部队动用了两架直升机,一架救护飞机,数10辆军车,100多人,在他失踪地附近进行地毯式搜索。在10天的搜索中,战士们几乎翻遍了这附近的每一个角落,连一个小草丛都没放过,然而却没有找到任何彭加木的足迹,最终搜救行动以失败告终。
7 月17日,新疆自治区党委和基地部队再次组织181人,48辆汽车进行第二次地毯式搜寻。这次搜索扩大了搜索范围,不再局限于彭加木生前活动的周边地区。同时,上海市公安局还调来了6条嗅觉灵敏的警犬,可是由于当时已是盛夏,在地表温度70多度的情况下,警犬完全丧失了嗅觉,没有任何的用处。
8 月11日,搜寻队员在一个叫杨塔库都克的地方发现了一些脚印;8 月14日又在附近的芦苇丛中发现了人睡觉留下的印记,可由于时间过得太久,并不能确定这痕迹是彭加木留下来的。此次搜索,依旧没能找到彭加木。
11月10日,搜救队伍再次从敦煌进入罗布泊地区,进行第三次地毯式搜寻。这次搜索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寻找,有1029人参与此次搜索,搜索总面积达1011平方公里,以彭加木失踪前库木库都克的营地和他的脚印消失处为中心向外扩展,每个搜救人员只间隔50米,每人每天寻找近1平方公里。然而,就是这样的搜索密度,用了整整41天还是一无所获。
彭加木失踪前行走路线图
直至今日,我们都未找寻到彭加木的遗体,因此现在网络上流传着诸多揣测,诸如穿越说、叛逃说、谋杀说、意外说、自杀说、外星说等等。
然而,彭加木的失踪,并没有网络上宣传的那么玄乎,穿越、被害、逃亡等等传说,这些都是不切合实际的谣言,属实当不得真。
事实的真相就是彭加木为替国家省运水钱,才毅然决然地决定孤身一人去寻找水源,最终牺牲。在彭加木看来国家要用直升机运水,来回就是上万块,这些钱对于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属实是一笔巨款。因此,彭加木这才要求去寻找水源,结果因天气突变,迷失在茫茫的大漠之中,最终在罗布泊壮烈牺牲。
事实上,罗布泊在过去的四十余年里,几乎每年都有失踪者,即使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和搜索能力,找到失踪者的几率也是小之又小的,多半是找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国家不建议探险者踏入罗布泊,因为这实在是太危险,一旦失踪,能找到的机会是很渺茫的。
1961年,巴州人李中华在罗布泊东南部茫崖附近失踪,2016年11月被探险者偶然发现;1990年6月27日,有七名探险者从新疆哈密进入罗布泊,后突然失去联系,当时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亲自部署飞机️寻找,始终未寻到,2000年才被探险者偶然发现了其中3位探险者的遗体,另外4位直至今日都未被发现;2008年鄯善县县长司机卡斯木与三名探险者进入罗布泊后失踪,鄯善县政府组织100多人,数十辆汽车展开地毯式搜救,未寻踪迹,2013年,卡斯木的遗体被探险者偶然发现。
萧万能在发电报,科考队队员闫鸿建在为发报机手摇发电。
失踪找不到遗体的,或者是遗体到几年,乃至几十年才被发现的,在罗布泊失踪事件中,这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没什么好奇怪的。
罗布泊复杂的环境,多变的天气,就注定了在这里搜索失踪者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往往失踪者刚刚逝世,遗体就被风沙迅速掩盖,或者是被大风吹到其他地方,然后被掩盖。想想看罗布泊一眼望去都是茫茫大漠,又怎能发现一个被掩盖的遗体呢!
罗布泊失踪的人,要想被找到,多半都是靠运气,只能是等着被人偶然发现,专门去寻找,往往是很难找到的。
因此,彭加木教授突然失踪在罗布泊中,在不知确切失踪地址的情况下,他的遗体的确是很难被找到的。
衷心希望在某一天我们能找到彭加木教授的遗体,让他魂归故里,安葬在烈士陵园中,为后人所瞻仰。
彭加木教授是我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不管是科研水平,还是品格,都是一等一的人物,他的失踪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个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谨以此文致敬革命烈士彭加木教授。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正因新中国有太多太多像彭加木教授这样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才有我们今时今日幸福安定的生活
标签: 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