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去月球看些啥?陈新《嫦娥揽月》告诉你
陈新
月亮的本质不仅仅是孤独,是苍凉,是皎洁,是暗夜的冷;是月昼的烫。
虽然,探月至今,人类得到了不少来自月球的科学数据,但我们对月球的了解依然不过是一点皮毛,月球上的一些未解之谜还有很多很多。月球宛若一个巨大的迷宫,引领着人类走向一个又一个神秘的未知,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人类对月球了解太少。
网上有文章说,月球不但从起源上看是一颗神秘和高深莫测的星球,而且它的表面结构也有着许多令人费解之处。
由于自转速度等原因,月球永远是一面朝着地球,一面背对着地球,据现有的探月资料得知,月球面对地球的一面,似乎光洁许多,除了几大月海外,环形山甚少,而月球背面则环形山密布,且有不少山脉,这是为什么呢?
不仅如此,月球上还有一些现象的存在,似乎只为证明人类的科学是错误的。
月球的年龄到底多大?
犹如春风里为爱低吟的少男少女,懵懵懂懂。对于月球的起源,科学家提出了3种理论:月球和地球均是46亿年以前,由一团宇宙尘埃生成;月球是地球的孩子,某一天遭到太空飞来的巨大陨石的撞击,从太平洋中飞出去的;月球是被地球引力俘获的一颗宇宙星球。
简言之,月球起源共有三种假说:月球被地球捕获说;地球与月球同源说;地球分裂出月球说。
三种假说哪种更准确,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
从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登上月球开始,人类先后六次登上了月球,带回月球表层原始标本2000多块,重约400公斤。但近千位科学家在分析这些标本之后,却震撼和动摇了月球与地球同源说与分裂说两种假设。
对太阳的年龄,多数科学家认为,应该在50亿年左右,而地球的年龄应该在46亿年左右。目前,地球发现的最古老岩石是35亿年,被发现于东非大裂谷里。
然而,令科学家惊异的是,当科学家将月表岩石用最先进的“钾—氩测定法”测定后发现,有的月球岩石,年龄为36亿年;有的月岩年龄为43亿年,有的月岩年龄为45亿年,而有的月岩年龄竟然高达70亿年;甚至,“阿波罗”12号飞船带回来的月岩中,有两块岩石的年龄高达200亿年,这200亿年的年龄相当于地球年龄的4倍。这两块月球岩石甚至是迄今为止宇宙中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东西——科学家们在对“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传回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后得知,宇宙的准确年龄约为137.3亿年(正负误差不超过1.2亿年)。
要知道,这些来自月球的岩石均是信手拈来,甚至科学家认为这些岩石还采集自月球上最年轻的区域。科学家由此推断,月球在地球形成之前很久很久便已在宇宙存在了。
当然,对这个观点,也有反驳之声:
月球有多少岁了?美国西南研究院的一批行星科学家新近得出结论:月球是在太阳系诞生了9500万年后形成的。月球的年龄大约为44.7亿岁。这个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4月的《自然》杂志上。
这个项目的科学家分别来自法国、德国以及美国,他们模拟了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四颗类地行星的成长过程,然后分析得知,地球曾被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从而形成月球,这颗天体带来的物质遗留在了地球上。
这项研究的带头科学家是在法国尼斯天文台工作的赛斯·雅各布森。他说:“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地质时钟’的实验,基本上确定了月球形成的时间,我们再也不用依赖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方法就能确定这个时间了。我们在做模拟的时候,这个发现自己从259个模拟中跳了出来,并且在一切旧的模拟中都适用。”
根据以往发表的文献,地球遭到撞击后形成月球后。地壳中就出现了容易和铁元素共生的铂、铱等亲铁元素。这是地球跟月球之间最直接的联系。
根据这些地质化学的测量方法,新的“地质时钟”把月球的形成时间追溯到太阳系形成的9500万年之后,误差为±3200万年。这个结果跟其中一些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得出的时间一致,不过跟另外一些仍有差别。
这种说法,应该也是一面之词而已,因为这种说法并非地球上所有科学家的公论。关于月球的真实年龄到底是多少,还得继续探测与研究才能定论。
月亮,这个天堂里流浪的孩子,它到底从哪里来,又将往何处去,不得而知。它那颗亿万年前就一直在等待、又不知在等待谁的孤寂的心,没有人能够猜得透。
正如有科学家笑称:要解释月球不存在,似乎要比解释月球存在更容易得多。
月球古老的岩石已使科学家焦头烂额,然而,如果拿这些月球岩石与岩石周围的土壤相比,岩石便算是晚辈了。据科学家们对月球上所带回的月壤分析得知,月壤的年龄至少比月岩的年龄大10亿岁。
这个结论太令人惊诧了——按理说,月球土壤应该是月球岩石粉碎后形成的,那么它就应该与月球岩石同岁。如果一个孩子比他父母的年纪还大的话,只能说明这个孩子并非他父母的亲生孩子,而极有可能他是外来的、捡来的。月壤与月岩年龄上的巨大差异,也只能说明,月球土壤极有可能来自月球之外,而非月球“亲生”。
还有月球环形山为何像智慧生命所为,那么规整?
有人说月球环形山是陨石撞击月球留下的印迹。但按常理,陨石对行星撞击的印迹与陨石的大小、速度成正比,大的陨石撞击后形成的陨石坑既深且大,小陨石撞击后形成的坑既浅且小。但月球的环形山却并无此规律:月球环形山不论多大,深度却几乎一致,有些环形山直径达到160公里以上,深度也只有2~3公里,与一个直径10公里左右的环形山留下的深度几乎一样。这就奇怪了,难道说,撞击月球的陨石不论大小,力量都是一致的吗?
月球是实心体还是空心体?一座神秘的广寒宫殿或许真藏在月亮之中?
读过屈原《天问》者,都知道《天问》中有“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一句诗。“顾”,这里是“藏”的意思;“菟”,菟丝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这里指的是兔子。“顾菟在腹”这句诗好翻译,却颇令人费解:屈原说月亮是空的,并问月亮它为何肚子里养一只兔子。这是艺术手法,还是他那个时代的人便知道月球内容是空的?
无独有偶。1950年,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月球研究权威人士威尔金斯博士写了一本《我们的月亮》的书,书中也说月球是个中空的球体:“有各种迹象向我们暗示,月面下有30~50公里的壳体。”
在人类未登上月球之前,科学家们推测:月球岩石的密度可能略小于地球岩石的密度。然而,“阿波罗”登月计划带回来的月表岩石密度却远远大于地球岩石,每立方厘米3.2~3.4克,而地球岩石的密度是每立方厘米2.7~2.8克,且月球越往下,其密度更高。
照此推测,月球的总质量就会比现在的计算大得多,相应的,其引力强度也要大得多。然而,月表引力却只有地表引力的六分之一。这种情况的出现,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月球是一个巨大的空心球体。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首次登上月时,在月表安放了月震侦察测量仪,以后的几次登月活动也都安放了这种仪器。这些仪器能自动工作,并在工作时把测量到的月球震动数据传回地球。
当“阿波罗13号”宇宙飞船进入月球轨道后,宇航员用无线电遥控的方式,让飞船的第三级火箭撞击月球,其能量相当于11吨TNT炸药爆炸的强度,撞击月球的地点在距“阿波罗12号”安放的月震仪140公里处。这次人为制造的月震深度达35~40公里,震动时间过了3小时20分钟才渐渐消失。美国国家宇航局的地震专家们对这个震动时间惊愕不已:这个震动时间也太长了啊!因为依地球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常识,实心金属球体被撞击后,声音很快便会消失;而空心金属球体被撞击后,声音却要震荡很久才能止息。
难道月球是一个空心球体?
科学家不甘心这样的结论,又利用“阿波罗14号”上升段的火箭去撞击月球,结果又引起了一场长达3小时的月震,深度还是35~40公里;此后,又利用“阿波罗15号”的火箭制造月震,震波传了1100公里,震波持续了1小时。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在地球上制造地震,震波只能传一两公里,并会很快停止震动。
从月球震动的特点来看,月球的震动十分像空心球体的震动。因此,在这一事实面前,就连最保守的科学家也认为,虽然不能由此得出月球内部完全是空洞的结论,但至少它可以证明,月球内部存在着一些空洞。
当然,以上这几次试验还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光有月震的横波,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如果月球确是中空的,那么,纵波不会通过月球中心,而横波则会在月球壳体上反复震荡。科学家希望月球能发生一次较大的陨石撞击,通过测量纵横月震波传播的时间差异,来证明月球内部是否中空。幸运的是,这种概率极低的事件竟然发生了。
1972年5月13日,一颗较大的陨石撞击了月面,其能量相当于200吨TNT炸药爆炸后的威力。科学家们给这颗陨石起名为“巨象”。如果月球是实心球体的话,“巨象”造成的巨大震动传到月球内部,这种震动就应该反复几次。然而,“巨象”引起的震动传人月球内部之后却如泥牛入海,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震动的纵波,在传入月球内部后,被巨大的空间给吞掉了。
以上的研究表明,月球很可能是个中空的球体。可是,按照宇宙形成的理论,自然形成的星球绝不会是空心体,否则巨大的压力会将之压扁。
在月球35~40公里的壳体下部,存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这个结论多么令人恐怖。月球这个巨大的空间里究竟有什么?谁“制造”了这个巨大的空洞?他们“制造”这个巨大的空洞来干嘛?
月球如果真是中空的,那么,之前一切科学解释就将全是笑谈,而最好解释月球空洞存在的理由便是,月亮就是一个巨大的UFO。
面对古老的月亮,年轻的人类尚未读透它苍老的内心。
月海为什么是圆形的?且深浅几乎一致?
在月球背对地球的一面,有众多的环形山,而月球正对地球的一面,环形山却很少,构成月球正面地貌的主要是月海,它包括风暴洋、澄海、雨海、静海等,总面积1125万平方公里,占了月球面积的三分之一。奇怪的是,月海一般呈圆形,深度也彼此相等。
按现有的科学解释,巨型陨石或小行星的撞击一般会形成环形山,或巨大的深坑,它们都是圆形的,而且由于反作用力的结果,在环形山或陨石坑的中间,一般会有一块突出的地貌。但是,月海虽然很圆,却平坦如镜,既无四周的环形山,也无中间的突出地,因此它不可能是陨石撞击月球后形成的;如果月海是由于熔岩喷发形成的,外流的炽热熔岩也应该是个极不规则的形状,决不可能是圆形的。那么,月海为什么会是圆形的呢?
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从月海中采回的岩石,在分析其年龄之时,也理所当然地分析了其构成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月海岩石是由钛、铬、锆等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的金属成分构成,其含量比地球高出十几倍。
而且,宇航员还在月岩中发现了纯金属颗粒:有纯铁颗粒,也有一些近似纯钛的金属颗粒。而几乎所有的科学都证明,在星球自然演变的过程中,根本不可能形成纯金属颗粒。美国《纽约时报》的科学编辑约翰·诺布尔·维尔福德说:“这些纯铁颗粒肯定不是陨石带来的物质,因为陨石中的铁成分应与镍等金属形成合金。”这一看法也是科学界的普遍看法。
更古怪的是,苏联和美国的科学家还发现,现在发现的月球纯铁颗粒是不会生锈的铁颗粒,即便放在地球上过去了很多年,也没有生锈。在现在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里,不生锈的纯铁是闻所未闻的。
历史学博士,史前文明研究专家,外星生命研究专家李卫东,写了一本名叫《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的书,书中便有理有据地阐述了上列月球之谜。
难道月亮之谜亦如树的年轮,是轻易不给人看的?而让人看到的时候,它就死了?
所有的深爱都是魅力,都是干旱最深处的细雨,都是伸手不见五指幽暗梦境里的呼吸,都是无垠海面上的远眺无极,是感情浪花的生生不息。因而,月亮之谜,对孜孜不倦的探索者来说,就是深爱,就是魅力。
——摘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陈新长篇报告文学《嫦娥揽月》
关于《嫦娥揽月》:
《嫦娥揽月》经《北京文学》杂志2015年第1期头条发表,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出以后,先后取得如下荣誉:
长篇报告文学《嫦娥揽月》经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不足半年,便被教育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单位和部门评选进2015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且是其中“人文社科类”的15本图书之一。
目前,全国各大网站及纸媒,对被评入2015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的书目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2016年1月24日,陈新长篇报告文学《嫦娥揽月》作品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协会大楼五楼会议室举行,这是新年里由中国作协出资召开的首个作家作品研讨会。中国作协副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张胜友、《北京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杨晓升出席会议并讲话。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主持。
长篇报告文学《嫦娥揽月》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稿31.1万字,这是我国首部展现“嫦娥”号探月卫星进行月球探测实验的文学作品,也是首部中国科技版的《星际穿越》,纪实版的《嫦娥奔月》;月球探索版的《哥德巴赫猜想》。
《嫦娥揽月》以吴伟仁从四川大巴山中一个普通的农民、生产队长,成长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主持设计“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的付出和酸甜苦辣的情感故事及成长历程为主线,揭秘中国探月工程从无到有,历练风雨、并在明媚阳光中茁壮葳蕤,从落后到引起世界瞩目,再到“玉兔”成功登上月球的鲜为人知的艰辛过程,以及以吴伟仁为核心的中国探月工程的科学家们为了国家强盛,敢于走出地球、探索月球,探索人类未来资源不计个人得失、呕心沥血的付出。
月球探测是科技强国之间科技水平的比拼;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的体现,是我国实现载人航天和应用卫星之后又一个新的科学里程碑,月球上丰富的矿产、能源和特殊环境,是未来人类争夺的重要资源!
在研讨会上,各位专家对陈新长篇报告文学《嫦娥揽月》给予了高度评价:
专家们认为,《嫦娥揽月》是国内第一部以情感为经,以科技为纬,以文学语言为载体,全面、系统、真诚地书写中国探月工程的报告文学;是世界第一部描写和揭秘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奔月前后过程的报告文学。
《嫦娥揽月》所写内容场面宏大,波澜壮阔而又妙趣横生;在宏大的场面中又穿插有扣人心弦的人物故事,和催人泪下的情感画面。
该书虽是一部非虚构纪实文学著作,但揭秘、探险、传奇、惊悸、励志、亲情、异星风情、科技预测等元素一样都不少。作者用传奇小说悬念迭出的写法,来书写世界科技强国在太空探索、月球探险等尖端科技方面的精彩且令人纠结的博弈;用散文动情的细腻来书写以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为核心的探月科技团队吃尽苦头,却又笑到最后励志的成长过程;用诗歌隽永的意韵来书写枯燥的科研进程以及零距离接触月球表面的风景,向读者展现了奇幻神秘而又内涵深远的视觉盛筵……
我国报告文学作品林林总总,繁花似锦。为了能够使自己的报告文学作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嫦娥揽月》作者陈新独辟蹊径,不单为写科技而写科技,而是以情感作为调味剂,以情感作为硬朗科技中温婉的一根线,将中国探月工程的一个又一个如珍珠般的大事件,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一个又一个令人倾心令人开心的如珍珠般的镜头,用这根温情脉脉而又亲切纤柔的线串起来,使得此部作品精致、可读,且有动人的亮点闪烁……陈新这种非虚构作品复调式写作大胆的探索,一定程度改变了传统报告文学、尤其是科技题材报告文学的枯燥乏味。
故事好看,文字张弛有度,精彩耐读;独辟蹊径的情感写法,用心、讲究,亮点叠出。《嫦娥揽月》真诚地书写了中国探月工程,非虚构地展现了月亮探测及月亮真容,内涵奇幻瑰绝又悠远宏阔;故事曲折逶迤又张弛有度;细节清丽婉转又情致敦厚。《嫦娥揽月》抱朴科学的严谨,却又闪熠着文学的华润,使探月工程以赏心悦目的炫美方式绽放芬芳,能给太空科学“粉丝”以想象空间,让翱翔的思绪尘埃落定;让自卑踌躇的人生以励志,并重燃激情之火……
《嫦娥揽月》既是一本笔酣墨饱行文炳炳烺烺优秀的报告文学著作,又是一本隽永有趣的探月科普著作,一本写法讲究、有故事有情节的优美的散文著作,更是一部跌宕起伏、阳光向上的不可多得的励志精品著作。
《嫦娥揽月》是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专家们在研讨《嫦娥揽月》本身极为重要的文学品质的同时,还兼及研讨“非虚构文学作品如何做到既叫好又叫座?既严谨又可读?科技题材报告文学如何重光《哥德巴赫猜想》曾经的辉煌”的主题。而《嫦娥揽月》是达到这个主题的令人惊喜的、值得研讨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著作。
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 何建明特别强调说:“我认为《嫦娥揽月》是我近年所看到的非常精彩的报告文学,我用了1月14日、15日两个晚上来看这本书。看完后,我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在晚上十点半的时候给陈新发了一条短信,短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刚看完阁下的大作,很感动和欣喜!这是近年里我所看到的最好的一部写科学领域题材的报告文学!为陈新兄高兴!’
身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我对目前国内的报告文学作品是熟悉的,但是一个陌生的作者写得这么好,这完全出乎我的意外。我被这部作品吸引有两个原因:一是该书文字精美,有很多文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这些优美的文字,我在看的过程中是一段一段地用笔划出来的。我觉得这对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来说,有这么美的文字是很了不起的。这些文字也看得出来是陈新自己的文字,很有特色,完全是陈新自己写作的过程中脑海中闪现出来的火花。因此,文字精美是这部作品的第一大特点;第二大特点,《嫦娥揽月》让我学到了很多航天方面的知识,这些航天知识是以文学的形式来再现的,非常有趣,引人入胜,也很有诗意;第三点,这部著作选题重大,主人公的故事很励志,可读性很强……”
出席研讨会的还有:雷达、梁鸿鹰、李霄明、彭学明、李炳银、范咏戈、王宏甲、萧立军、王必胜、李鸣生、彭程、高伟、李朝全、古华书、代兵、唐俊高、李作明、杜先福等。
(关于《嫦娥揽月》的相关内容,整理于中国作家网、四川作家网等的报道。)
另外,《嫦娥揽月》还荣获浩然文学奖一等奖;
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
标签: 月球未解之谜